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绽放数学教学光彩
2012-04-29李红娟
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必须关注其内容、方法等基本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有机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9-0055-03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课本已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能从图书馆、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获得鲜活的、广泛的知识。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所以,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数学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合理的进行整合,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以下就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谈几点认识。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
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教师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
比如,教学统计中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小华统计一个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时,利用电脑创设教学情景,把课本上的插图变成实景,用动画显示出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一个路口,学生处在安全的实景中收集数据,解决了课本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很浓,充分体会到实地收集数据的乐趣,教学效率提高了。
借助电教媒体,浓缩时空,超越时空,声像结合,犹如身临其境,不仅超越了课本上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了数学的魅力。
(二)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整合
与教学方式的整合,其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整合,不是简单的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叠加,不是仅仅使用几张幻灯片、用一用实物投影,而是让信息技术真正地为教学服务。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由于受教学时间统一的限制,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学生的个性特长难于发挥,因材施教难于落实,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则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是对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习的空间。
1.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演示工具便是一种最基本的形式整合。教师可利用现成的教学课件进行讲解,也可用PPT或其它制作工具充分利用各种素材编制适合的教学课件,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于理解的内容,或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这样通过精心设计与合理选择,以多媒体代替了黑板、粉笔、幻灯、投影等传统媒体,达到了低耗、高效的目的。
2.多媒体课件涉及到动画、静画、声音和视频技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能够提供良好的视觉美感和精神上的愉快感,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网络进入课堂,能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带入课堂,创设虚拟的情景,体现生活数学的教学理念;能将漫长的数学发展史,最新的现代科学成果带入课堂,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机;能将书本上没有介绍的信息呈现给学生,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使其变成学生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工具的整合
常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工具只有课本、作业本、笔和尺,再好一点就是增加剪刀、胶水和纸。这给学生在学习中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建构知识造成了极大的局限性,学生的创造性也因工具的缺乏而难以得到发挥。我们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有效培养各种能力的认知工具和更能展示学生个性的互动平台。如作为信息获取工具的 “搜索引擎”;作为知识建构和创作实践工具的“几何画板”“画图”等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致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设一个有利于教师、学生、多媒体三者之间双向互动的的环境。同时,“互动”要动在“过程思维”中,要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探索,这样才是在真正意义上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对于其推导过程特别是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个“化圆为方”的道理难以理解。这时可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用红蓝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各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让小扇形一个一个地从圆中“飞出来”,排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并且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16、32等份的方法割补,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移动演示,使学生建立圆半径、圆周长的一半和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方法
(一)在创设问题情景时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合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景,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生,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情绪,使学生乐学、爱学。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对数学的向往,并从中获得快乐和享受,历来是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孜孜以求的。然而兴趣和动机有赖于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而引起,小学生尤其如此。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和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不仅可以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节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利用信息技术动画设计了四个动物举行汽车设计比赛的画面,画面上小鸭子设计的汽车车轮是三角形的,小老鼠设计的车轮是方形的,小猴子设计的车轮是圆形的,让学生说一说喜欢谁的设计?为什么?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通过几何画板生动地演示出多种车轮的前进过程。将抽象的知识变为栩栩如生的动画,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理解了圆形车轮阻力最小,最稳定的优点,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二)在遇到重难点时使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学习知识,一般都要经历“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样的一个过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实验活动过程进行处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不易理解。关于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教材虽然采用实验的方法,把圆分割成16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S=πr2。但是,实验过程比较复杂,难于操作,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再者用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让学生想象出分割的份数越多,拼得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这对于小学生来讲很难想象,学生所看到的只能是把圆拼成的一个长方形,致使学生对所推导出来的公式的精确性持怀疑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利用动态展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使抽象化为具体,化难为易,以达到最佳效果。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可以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突破一些教学上的难点。如:“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问题,通过直观形象的图文形式加以强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展示课件:屏幕上出现一条笔直的公路表示“全程”;按任意键后,又在公路的两端出现两辆汽车表示“相对而行的两个物体”;再按任意键,两辆汽车在隆隆声中向前行驶表示“相对而行”,在两辆汽车重合时按任意键,汽车刹住并表示“相遇”,两辆汽车经过的路线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来表示;同时,在画面上有一个钟表,它随着汽车的运行而运行,随着汽车的停止而停止,它展示给学生的结论是:两物体相遇时所用的时间相同。由于增强了感知度,教师不用讲,学生已经在声、光、色、形中明白了诸如“相对、相反、相遇、路程”等词语,从而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并体会到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三)在反馈练习中使用,深化学生思维
“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对方法的掌握,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反馈”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反馈的及时性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极大影响,特别是练习过程中,反馈的及时性决定练习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某一结论的正确与否,反馈越及时,学习者对于这一问题的记忆越深刻。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可以优化练习,从而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技能的重要手段,它需要有坡度、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练习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省时、容量大、拓宽思路的特点来强化练习效果,提高练习效率。如教学完“有余数的除法”后,我就利用计算机创设“闯关活动”,学生每过一关,计算机都会出现不同的激励语,激励学生练习,深化了学生的思维。
又如,在巩固百以内数的加法练习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翻画游戏,做对一题,就出现一部分画面,并伴有老师的录音“你真棒!”。做错了,则提示“请再想想!”如果学生不做选择,就再次出示本题,直到学生做对,给予表扬并翻出画面;如果学生需要帮助,则将本题方法渐进提示,帮助学生完成。全部做对,就会出现伴有悦耳声音的图片。这样对数学学习由兴趣转化为乐趣,深化了学生思维。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需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信息技术与传统工具达成平衡
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学生更深入地学习数学提供了可能,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开拓了广阔空间。但是,它不能被用来代替基本的数学活动,如实际观察、直观感知、基本运算、逻辑推理等。因此,应当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传统的纸笔运算、逻辑推理、动手操作、画表作图等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二)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交流
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方面,因此,课堂上要加强生生及师生间的语言交流,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出现由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了“满机灌”,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需要教师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受益。学生只有驾驭了信息技术工具,才能够享有信息时代和数字化世界所带来的机遇;具备了自身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够理解信息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知识结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让我们最大程度地为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整合、顺利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尽自己的一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