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2012-04-29李岩

环球慈善 2012年2期

2011年,公益圈一直在讨论“血汗公益”的问题。2010年年底的(《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显示,多数NGO从业者的个人月收入集中在1000元到4000元的档次,有37.70%的人没有社会保险。在强调公益的效率、效果和影响力的情况下,行业低薪的背后有我们不可忽略的因素,即公益团队运竹和舆论环境的专业化问题。

“我们不仅要建立激励机制、完善立法,还要强调利益相关者的教育。”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张秀兰认为,中国公益教育,应该是三驾马车。一是公益组织的专业人才和师资力量培养;二是公益知识与公益实践、素质教育的结合;第三是对全社会的公民意识和公益理念的教育。

2011年,是中国公益相关者培训在中国正式试水的一年。3月17日,首届基金会领导人公益慈善研修班在京开班,主要目标是通过系统学习,使基金会领导人掌握基金会战略管理知识,提高基金会管理能力。

这个春天拉开了公益专业培训的序幕。整个一年,仅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就举办了6次培训研修班,有针对基金会秘书长、副秘书长的“基金会领导人公益慈善研修班”,有针对资深记者、编辑、主持人、CSR负责人、基金会公关部负责人的“传媒从业者公益慈善研修班”,还有专门针对当时公益危机开展的“社会化媒体的应用和管理研修班”,全年有近200人接受培训。此外,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也开设了类似培训班,特别是针对传媒开设的培训比例最高。

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曾将大众传播列为现代公益标准之一。万通基金会秘书长李劲认为,靠研究和教育,不能很快地,或者不能有效地解决公众教育的问题,只有将媒体拉进来,才能打通这个通道。“我们现在经常和媒体打交道。媒体人员对公益的认识非常缺乏。我们希望培养媒体,让媒体先了解我们,再写东西。”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担负起了搭建媒体从业者与公益组织、公益学者、企业社会责任部门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帮助传媒从业者和组织更好地为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和中国公益文化的传播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

2011年的中国公益,在经历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之后,开始冷静地思考公益链条上每个环节所处于的状态。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青年的卷入给公益带来更大的变化,青年意识到公益已经是新的职业、新的行业,甚至是未来他们新的事业。

但是李劲对行业内人才缺乏有切肤之痛,“我们等不了三年五年,那时行业还没有起来,可能就下去了。”作为一个实务人员,他建议应该强调培训。开心网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程炳皓也认为,中国需要一个培养慈善人才的机构,人才的培训、成长,都是当下的大问题,比筹了多少钱要重要得多。

只有专业的人才才能带动一个行业真正走向专业化,这是老生常谈。在走过一年的尝试之后,中国的各高校及大型基金会相继对这个行业相关人员的培训敞开大门。京师公益研修班(CPW)计划在2012年以基金会领导和传媒人士为主要对象,以“快速反应、深度解读”为特色设计课程,并计划形成系统的项目产出,如研究报告、行业倡议、教材文集等。无疑,公益市场对专业培训的需求,已是求大于供,整个市场必成蓬勃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