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官民合作必将继续深入

2012-04-29梅砥宪

环球慈善 2012年2期

尽管2011年的中国公益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多事之秋,但也因此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当公益无法再由官办慈善机构垄断,当越来越多的力量加入到公益的行列中,作为政府的第一部门与作为企业的第二部门,和作为公益组织的第三部门开始有了更加深入的合作。在此方面最令人欣喜的例证莫过于“免费午餐”,它推动了国务院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一个记者和他的团队

“对‘免费午餐’而言,它是一个奇迹;对当下社会而言,这是民间与政府良性互动的范例。”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曾任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的王振耀显然更加理解其中的艰辛和意义所在。王振耀把“免费午餐”形容成大陆公益界“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我们什么时候有过民间的慈善倡导能在半年之内引导一项公共政策的创新?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大规模的政府回应,这不仅是中国慈善史上绝无仅有的,就是欧美一些国家也没有。”

其实,“免费午餐”之前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行动,就通过汇聚网民、影视明星、媒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方力量,影响到公安部,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微博打拐”运动。不过,当重新检视这场运动的成果时,邓飞发现民间的成果是很少的,那个在2011年春节期间感动无数国人的彭文乐是民间行动的唯一成果。邓飞很清楚,更大规模的解救必须依赖与官方的合作。

沿着这一思路,邓飞联合500多名记者和数十家媒体,发起了一场更为波澜壮阔的“免费午餐”运动。“微博打拐可以说是‘免费午餐’的一次演练,帮我们学习到怎么样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免费午餐’是微博打拐的延续——都是为了孩子。”用邓飞的话来说,孩子的问题是一个最大公约数。

为了推动政府行为,“免费午餐”团队在最开始就有着清晰的策略:一般不在一个地方做两个学校,必须在各省(区市)铺开,然后与地方政府先行开展合作,一步步地扩大影响。从最开始一些地方政府担心暴露当地贫困而影响形象,因此不愿意在当地开展“免费午餐”计划,到后来随着“免费午餐”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令人难以置信。营养改善计划中首要的一项措施便是: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试点范围包括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生。国家试点每年需资金160多亿元,由中央财政负担。从“免费午餐”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舆论普遍认为,民间探索引领了国家行动。

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何道峰看来,“免费午餐”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可以学会通过妥协来实现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免费午餐”的成功也得益于社会资源的聚合:围绕“孩子”这个最大公约数,邓飞这个非专业人士领导的“免费午餐”团队从一开始就得到公益专业人士的帮助,然后是无数网友和企业家的慷慨解囊,还有金锦萍、何兵等法律学者的法律援助,最近又得到一所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公益审计服务。可以说,“免费午餐”的每一步都有“贵人”相助。

■官进民退

官方接手并不意味着官民合作的结束,恰恰相反,“国家接手意味着我们可以回归到监督的角色。”邓飞说。但对于中国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所以,在此过程中,“免费午餐”仍然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才能将合作推向深入。接下来邓飞还要推动政府购买民间组织的服务。尽管这一举措已经在部分政府部门开展,但数量和程度显然远未达到理想的程度,仍然需要有所推动。“免费午餐”开启的官民合作大门一经打开,便无法关闭,因为它汇聚了太多的关注目光,只能在万众瞩目之下小心翼翼地走得更深更远。

邓飞还有更大的目标:“我们将利用微博发起一场新的运动,通过整合儿童救援团队、医疗资源、媒体公益报道资源和救助资金资源,实施贫困儿童的大病救助。我做儿童公益项目,同时引导大家去做不同的方向,只要你去服务和维护公共利益,去做善良的事情,你就能得到资源。”

另外,从官方角度来解读,也可以看到其与民间合作的意愿在加强,公益慈善事业将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一个显著的例证在2011年已经出现:宁夏回族自治区提出了依托黄河文明发展区域经济,全力打造“黄河善谷”的构想,在黄河两岸形成慈善盆地,将传统的救助型、输血型慈善提升为现代的产业型、造血型,以慈善事业助推经济发展。自2011年6月以来的半年内,宁夏“黄河善谷”红寺堡弘德工业园区吸引了10多家企业投资近100亿元从事慈善产业。

王振耀说:“过去我们常常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宁夏要实现‘慈善搭台,经济唱戏’,中国的社会发展到了用慈善推动经济发展,是一步巧妙的‘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