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大学
2012-04-29龙须友
“中国首所免费大学”这个头衔,让北京华夏管理学院及其院长姜岚昕成为公众热议焦点,也让“免费大学”这一概念,走进了公众视野。
北京华夏管理学院是一所规模不大的商管类民办大学,在过去几年里,它经历了中国民办大学在政策、融资、招生等方面的相同挑战。2009年,世华智业投资集团收购学院,开始了学院的改造重生。
“帮助穷孩子,就相当于帮助过去的自己。”姜岚听曾经这样形容自己创办免费大学的初衷。
■一个特困生的梦想
据姜岚昕自述,他出生于河南信阳一户农村家庭,从小到大,学费常是父母向亲友借钱而来或向学校赊账。直到穿着内藏学费的旧球鞋,扛着母亲用化肥袋为他自制的行囊,一路奔波,走进梦寐以求的大学。2009年姜岚听收购中外合作高等院校后发现,“收入反正不多,干脆免费,招成绩较好却上不起大学的穷孩子”。
但真正让北京华夏管理学院一举成名的还是2011年11月11日学院发起的“百家企业联盟发起免费大学行动”。依托着数百家的企业资源,开始了中国首所免费大学的尝试。
北京华夏管理学院宣称要实施“三优”教育模式,用优选保优育、以优育成就优职,再以优职促进优选的良性人才培育循环,形成一个培育链和“以终为始”的教育理念,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逐步推向“深水区”。借助百余家企业的资源,在这种模式下,帮助学生们在实践中提升职业综合素养,在市场前沿掌握管理知识,通过搭建一个企业与学生的平台,让学生不但能够学有所长,更让人才学有所用,真正发挥人力资本的增值效能。
在教学方面,姜岚听做了详细的规划。“通过定位于企业岗位需求,引进企业的岗位精英们亲自设计课程,甚至参与编课、带班授课。同时,把企业各类项目引入校园,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岗位所需的种种技能。在学生就业方面,优育和优职其实是一以贯之的。通过优育,让学生的实际岗位操作能力大幅度提升,符合企业岗位需求,从而达到优职的目的。”
生存模式
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在美国存在着几所特别的学校,他们不向学生收取学费,每一位被录取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免费高等教育,比如柯柏联盟学院、欧扎克斯学院等等。这些学校这样做,有的是因为在某个学科领域特别突出,为了专门吸引这方面的优秀学生;而另一些学校则是采取work-study,也就是类似于中国勤工助学的方式代替学费。
而华夏管理学院的办学模式实际上是根据企业的“口味”来培养人才。这也是这所免费大学被称之为“企业托管大学”的重要原因。
对此,姜岚昕称,未来,学院将用4种模式来支撑免费大学的运转。
模式一,岗位定制模式,即收取用人单位委托培育费,由企业爱心先行赞助或按毕业后年薪的5%、10%、15%、20%向学校交付委托教育经费。
模式二,智力投资模式,与需要办人才基地的企业合作,为企业投入智力资源,以换取办学经费。
模式三,助学基金模式,由爱心企业和个人,在慈善机构或学院以企业或个人名义成立助学基金。
模式四,创业孵化模式,即提供创业场地、启动资金和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在校学生、毕业生和兄弟院校在校生、毕业生创业,学院享有创业企业5%~20%的股权,创业成功校友也可自捐利润的适当比例成立助学基金。
■名实待检
“免费大学”,虽然已经从理念走进现实。但对于姜岚听“免费大学”的争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首先,这个自称“经北京市教委批准、教育部备案、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日制民办高校”,文凭不被国家承认。学生入学即成了企业的“准员工”,这看似是件包就业的好事,但却是要求从该校毕业的学生无条件到参与联合办学的企业去工作;此外,该校与企业联合定向办班优选学生,还需联合办学的企业先行赞助或按毕业后年薪的5%、10%、15%、20%向学校交付委托教育经费。由此有人推论,学生毕业之所以拿不到国家承认学历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防止这些山区出来的孩子跳槽去那些要求有国家承认学历的企业。
其次,免费学校目前只是试水,北京华夏管理学院同时还招收了收费生,但姜岚昕称,从2012年起每年招收的500至1000名学生将全部免费。当然“免费大学”并不是全部免费,生活费还是要自付。
第三,进入学校享受免费教育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特优、特长、特困”三个条件。有专家曾指出,其实“特优”、“特长”只是陪衬,“特困”才是重点。
当然,其中争议最大的还是文凭问题。在姜岚听看来,文凭不是问题,
“政府不承认,就让社会承认。”他有一套自己的观点:“一个人的品德和潜力根本不是靠文凭就能显现出来的,我们不能马上转变大家的思路,面对质疑,我们用免费、包分配的做法或许能够打消人们的顾虑。”“包分配”一说,按姜岚听的解释,就是“先招企业、再招学生”。
对于这种新型办学方式,浙江大学就业指导部的林芝认为,有点像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对于学生来讲,这种培养方式,比较适合那些没有考上大学,或者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同学。对于企业来说,这样的方式容易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但她也表现出了担忧:“现在上学的学生毕竟年纪还不大,随着心理的成熟,这些学生必将再就业,或者是再回炉进行学习。到时候,是否要赔偿原先的企业相应的费用呢?”
“免费大学”是否名实相符,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姜岚昕乐观地认为:“建立免费大学的目的不在成功,而在开路。”他说自己要做教育公益新思路的开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