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潘石屹与公共知识分子问题

2012-04-29张闳

上海采风月刊 2012年1期
关键词:潘石屹公共事务公共性

张闳

地产商潘石屹发行“潘币”,并在微博上发表言论,而突然“爆红”。潘石屹除了谈论房地产方面的事情之外,还热衷于点评当下社会文化现象,言论时政,宣扬自己的一些价值观。

如果说发行“潘币”(正如潘石屹自己所说的)尚且只是一桩“娱乐”事件的话,那么,在网络发表时评则是公共性的文化事件了。从理论上说,每一个人都有“爆红”的权利和机会,潘石屹爆红与否,并不是什么特别值得关注的事。鉴于潘石屹是著名的公众人物,而且又当中国房地产市场陷于某种复杂的处境之时,潘石屹在网络上的表现,引起公众的热切关注和争议就理所当然了。有网友认为,潘石屹越来越像是一位“公共知识分子”了。但也有网友认为,潘就是一个商人,而一个以追逐利润为工作目标的商人,企图扮演“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来介入公共事务,则纯属“做秀”,云云。

无论潘石屹的动机何在,首先,他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在我看来,每一个人都会有多重身份,不可能只有一种单一的身份。任何一个个体在不同的场合里,有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会有不同的身份表达。不同身份扮演,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的分配和给定;另一方面,又是个人自我选择的结果。公共知识分子也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职业角色,没有一个人天生就被规定为“公共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也是一种自主选择的结果。任何一个有知识的人,能够在公共领域里发表言论,并且有比较知识化的表达,但又不是谈论其专业领域里的事,而是谈论公共话题,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可能是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如果一个知识分子经常地这样做,并且,其言论所表达的立场和观点,能够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同和支持,那他就已经是一个“公共知识分子”了。

潘石屹确实是一个商人,尤其是当他在做房地产生意的时候。但他在微博上的发言,并不是在卖房子。他读过书,有一定的知识,就不能排除他能够扮演知识分子的角色。至于他扮演得好不好,合格不合格,那就另当别论。无论是商人还是知识分子,都不是天然的和一成不变的概念。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现代商业早已不是简单的商品买卖问题,知识经济时代,一个成功的商人,往往都是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广泛的知识的人士。既然知识分子能够成为商人,商人为什么不能成为知识分子呢?当然,是否成为公共知识分子,这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作为职业为商人的潘石屹,在某个特定的时空里成为“公共知识分子”,这并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情。

也有人认为,潘石屹之所以能在微博上拥有数百万的受众,是因为潘石屹现象实际上是少数拥有金钱、地位,并控制了话语权的“精英”阶层,在刻意引导舆论,而公众也很容易认为这些“精英”的意见很重要,他们希望能从这些成功者口中听到解决一切麻烦的答案,从房价走向、汇率变迁、国家实力的兴衰到教育改革和家庭幸福。但是,知识分子的公共性,并不在于其拥有的受众的多寡,而首先是因为知识的公共性,其次是因为其所讨论的话题的公共性。微博上的受众数量并不可靠。网站有意推介一些名人在他们的网站上发言,以增加网站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会大量赠送“僵尸粉”。大量的“僵尸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听众。不过,如果一个微博写作者的听众数量是一个大数字的话,可能会影响到其他人,人们认为此人的言论是比较重要的和值得关注的,于是,很可能也会去关注他。这样,就会形成“名人效应”。

的确,民众期待从商人潘石屹的口中听到对时下热点以及一些公共领域问题的点评,此时,民众对潘石屹的期待,已经不是对商人的期待,而是对公共知识分子的期待,或者说,是对社会名流介入公共生活和公共事务的期待。从事一般行业的公共知识分子,并不缺少对公共事务的介入,但传播力和影响力明显不足。而潘石屹这样一位在商业领域赢得巨大成功的社会名流,他的介入的影响力就不同一般了。

然而,一个人是否成为“公共知识分子”,从根本上说,与受众的数量和反馈情况,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看到,网络上那么多拥有成百万受众的文化名流和娱乐明星,他们并没有成为公共知识分子,甚至经常有网友在一些重大事件上逼他们出来发言,他们也依然选择沉默。

另一方面,在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社会精英对舆论的垄断性地位,实际上正在逐步丧失,一个人如果没有超越法律的权力的话,想在微博上垄断话语权,在我看来是自不量力,最终只能自取其辱。互联网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文化的去精英化而准备的。社会精英(尤其是所谓“专家”)在微博上被公众“群殴”的事件屡见不鲜。社会精英可能会比一般网民拥有更多的资讯,尤其是拥有一些非公开化的资讯,但也仅限于此。这并不代表他的意见就很重要和能够左右舆论。

一个健全的社会,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自主选择自己的事业,选择自己扮演的角色,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一个人,无论他是商人、慈善家、政客,还是公共知识分子,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角色,而是自我自由选择的结果。对于这种自由选择,我们应该表示理解,起码是容忍。

猜你喜欢

潘石屹公共事务公共性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公共事务概念分析
社区冲突: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路径研究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潘石屹,五十岁后,他决定跑步
潘石屹刷新朋友圈
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新模式分析
公共事件的微博传播模式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