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一种改编叫“人有多大胆”

2012-04-29千里光

上海采风月刊 2012年1期
关键词:范增宝典鸿门宴

千里光

写下这题目,兀自先笑了。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曾有句豪言壮语,“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意即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当年被奉为革命宝典,红遍大江南北。由《鸿门宴》而引发的对“革命宝典”的联想,实在有点风马牛不相及,而且有失厚道——会让人误以为我在嘲讽《鸿门宴》刮浮夸风了。所以先赶紧声明一下:我喜欢《鸿门宴》。之所以一不小心联想到著名“宝典”,也是出于佩服,像是看到李仁港放了一颗卫星。

当饭局成了棋局,当家喻户晓的“鸿门宴”成了“鸿门弈”,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故事就这么被一盘没下完的棋生生颠覆了。没有了“宴”的《鸿门宴》还是历史上曾发生过的“鸿门宴”吗?这到底算是改编还是在篡改历史?我的观点是,改编不是照搬,更不是原封不动;改编不创新,不如回家种红薯。

一段时间来,荧屏上充斥了那些所谓经典老片的新拍剧,《霓虹灯下的哨兵》《英雄虎胆》《小兵张嘎》《林海雪原》《平原游击队》《渡江侦察记》《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恕我直言,我还真不知道其中哪部算得上“经典”,也许在饥荒年代任何一块肉都是鲜美的,这意思我想大家都懂的。现在暂且不论它们是否真的“经典”,我想说的是,你不重拍,兴许人家回忆一下有些场景还觉得不错,你兴师动众花许多人力物力,将一部90分钟的电影毫无新意、毫无节制地扩充成20集、30集电视剧,重现当年的那点原本已经比较概念比较浅显的意思,这又何苦?“新拍”的结果往往就是把人家对以前旧存的一点美好记忆也都抹去了。这样的改编,还不如在夏天的夜晚,在村头田地,在广场街口,免费给纳凉的百姓放一场原汁原味的“经典”老电影,既可进行传统教育,又提升百姓的文化品位,岂不更好?

对于历史名著的改编,我们的一些编导总以为故事现成、人物现成,甚至对话也现成,只要老老实实把故事编圆一点就OK了。他们声称这是对名著的敬畏。三年前看《赤壁》,看了上集便不想看下集了。自然是大片制作,场面够壮阔,演员阵容够强大,服饰够奢华,武打动作够花哨,马匹多得也够尘土飞扬了;然而整场戏却没什么亮点,感觉导演只是尽心尽职,将三国的这段历史由几个演员办家家似地过一遍。观众熟知这些人物,熟知故事来龙去脉,现在像是来照单验收,还哪来意料之外的惊喜?这样的“敬畏”,说到底是一种平庸,不敢有所作为。张艺谋的《英雄》尽管图解的痕迹很重,但戏中有一个情节让我难以忘怀,那便是秦始皇和刺客无名间的蜡烛阵,烛火忽而闪动忽而摇曳,秦始皇由此看出无名的心神,是杀气外露,还是心摇如悬旌。这是神来之笔,既夸张又入情入理。就凭这一点,我也可以给《英雄》打60分及格。《赤壁》上集中要是也能找到这样的出彩之处,那我也一定再去补看下集了。

如果《鸿门宴》还是原来的那个历史故事版“鸿门宴”:项羽设宴,刘邦抖抖簌簌地赴宴,唯唯诺诺陪好话,然后一旁范增不断示意,项羽却犹豫不决,迟迟下不了杀刘邦的决心,于是范增找项庄舞剑,樊哙又紧急拔剑护主……一切均在你我这点历史知识的掌控之中,一切又将多么乏善可陈。然而,当《鸿门宴》成了《鸿门弈》,李仁港巧妙地将两派人马觥筹交错间的剑拔弩张,替换成黑白棋子下的刀光剑影,立刻,那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老故事变得焕然一新,观众顿时眼前一亮。自然,不仅仅只是简单地换道具,张良的间离计和范增的锦囊计让人看得惊心动魄,并深感过瘾。无疑,这不仅显现了黄秋生和张涵予两位演员的功力,更加体现出李仁港编导的盖世功力。

无论旧戏新拍还是循规蹈矩地照搬原著,本质上都属于缺少想象。想象力不足的影视剧,往往就只有靠音响、色彩、服饰、技巧等来弥补了,但效果总有点差强人意。因为打动观众归根结底还是靠故事,靠人物命运的感染。

没有酒肉鱼香,没有歌女伴舞的《鸿门宴》,谁能说它不就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活生生的“鸿门宴”呢?这样的改编真的可以说是放了颗卫星。

只是苦了那些演员,片中的两场吃饭场面,不是喝得稀里哗啦的稀粥,就是清汤寡水的面疙瘩,一点荤腥都没沾到。

猜你喜欢

范增宝典鸿门宴
差点成为“羊二代”
购表宝典
鸿门宴(二)
鸿门宴(一)
上镜宝典:骨美拍照更好看
军师范增的短板
《史记》范增性格妙笔
PPT换装宝典(下)
《鸿门宴》中一个几十年来一直被译错的句子
“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