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与交响
2012-04-29王幅明
王幅明
2007年11月11日,纪念中国散文诗90年颁奖会暨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来自内蒙古的老作家许淇荣获“中国散文诗重大贡献奖”,会议要求每位获奖者发表一句获奖感言。许淇是这样说的:“大会要求一句话,我带来了两句话。按诗的分行,两句:按散文诗,一句。古罗马一位诗人说,假如你找到的比我好,那就忘掉我;假如你找到的不如我,那就记住我。这个你,是带‘女字旁的你,也是读者”。他风趣且意味深长的感言,获得了满堂喝彩。颁奖仪式后,他将部分手稿和一幅他自己创作的国画《雁飞塞北》捐赠给文学馆,又一次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许淇。他的风趣、多才、机智、率直、亲切,一面难忘。当时他已年愈古稀,但给人的感觉,精、气、神尚在中年,他发表了五点不同凡响的灼见:一、散文诗依附于“诗的内核”,而不依附于诗歌。二、散文诗不同于时下流行的借助别的因素的散文(如历史文化散文、纪实散文、报告散文、学术散文等),而是具有诗的灵魂的纯散文。三、散文诗“矫揉造作”:他是指吐词不能随便直白,要有艺术的“造作”,像鲁迅所称赞的“越轨的笔致”。四、散文诗“风花雪月”:他认为风花雪月即大自然。隔膜疏远大自然,还谈什么“天人合一”?五、散文诗是“小摆设”;摆设不以大小比高低,以艺术性强弱为贵贱。他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来重新诠释常为评论家们诟病的内容,初听似感离经叛道,听后才觉别开洞天,且有理有据。
许淇1937年出生于上海,1956年肄业于苏州美专。当时,国家向城市知识青年发出了支援边疆建设的召唤,刚过19岁的许淇积极报名参加。他毅然告别了黄浦江畔的父老,佩戴大红花,在欢呼声中踏上支边大军的列车,来到内蒙古大草原的新兴钢城包头。先在煤矿筹备处的工会工作,和工友们一起劳动,画板、写通讯稿。火热的生活激发着他的创作热情。一年后,他便写出处女作《大青山赞》,发表在《人民文学》1958年2月号上。这个高起点为许淇带来很大的声誉,也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上级发现了他这个有文学天赋的人才,把他调入团市委的《包头青年报》(最初为《青年建设者》)当编辑记者,编辑文学副刊《摇篮》。
1959年市委又抽调他编《包头史》。1960年调入市文联,编辑刊物《钢城火花》(后为《包头文艺》)。业余时间坚持搞创作。自1958年至“文革”前的几年里是许淇创作的一个高潮,几乎每年都会在《人民文学!发表作品。他写散文、散文诗,也写小说。他是新中匡最早一批投入散文诗创作的作家之一。他从不放过訇一次到基层体验生活、收集素材的机会。内蒙古的草原大漠、山川森林、城市街区,都见证过许淇热情而奔放的足迹。这些足迹,最终都成为他文学创作的源泉,
1975年,许淇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第一盏矿灯》。那时,正当极“左”思潮泛滥之时,“散文诗”这个被认为带有小资情调的文体,不可能有立足之地,也无人触及。上世纪70年代后期,文学的春天终于到来了。文学刊物和报纸的文艺副刊。开始陆续发表散文诗。许淇的创作欲再次被点燃,从此一发而不可收,1981年3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散文与散文诗合集《呵,大地》,收入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及70年代的作品44篇,(出版社作为散文集出版)。当时这些受郭风《叶笛集》影响的作品,还谈不上自觉的散文诗写作,现在看,有些作品只可称为类散文诗,发表于八十代初期,1983年5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北方森林曲》,则是纯粹的散文诗作品。1981年,《诗刊》曾经组织过“散文诗六人谈”,许淇是受邀人之一。他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苹果梨”,来说明散文诗的特性:既有梨昧又有苹果味,但它不是梨也不是苹果。是嫁接出来的独立存在的新品种。他始终坚持这样一个观点,不断地去充实和完善它。从那以后,他对散文诗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不停地探索创新。虽然他同时也写散文和小说,但最终散文诗成为他成就最高的文体,受到全国散文诗作家的好评和尊敬。
此后,1990年,出版《许淇散文诗近作选》。1992年,出版《词牌散文诗》。1994年,出版散文诗集《城市意识流》。2002年,出版散文与散文诗合集《白夜,有一只夜莺》。2005年,出版《许淇世纪散文诗选》。2006年,出版《词牌散文诗百阕》。2011年,出版散文诗集《城市交响》。30年时间,共出版9部散文诗集。
他自1983年起,任包头市文联主席,直到1997年退休,整整14年。退休后,他戏称才真正成为“自由人”,成为他梦寐以求的“专业作家”。退休后的十几年,共出版8部诗文集和大型画集《许淇的画》及《许淇国画小品》。尚有多部文集待出版。他的创作热情一点不减,像年轻时一样。
许淇散文诗有四个明显的主题:森林和草原,城市,词牌,艺术家与作品。每个主题都有其鲜明的艺术个性。许淇在内蒙古生活已半个世纪,内蒙古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他与这块土地早已血肉相连,密不可分。他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拓荒者,建设者。他目睹并切身感受了草原钢城的沧桑巨变,草原各民族儿女生活的沧桑巨变,常常神游在大草原的“风花雪月”中不能自拔。虽然他身上还保留着与生俱来的文人气质,言语中仍有几分沪上口音,但草原儿女。从没有把他当外人,他早已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令他们为之骄傲的出色的一分子。
他本是学油画的。大草原色彩斑斓的自然风光最适合用油画来表现。刚到草原不久,他贪婪地到处欣赏到处写生,心中不断涌动着创作冲动。但,刚刚草创的钢城没有条件,繁忙有序的工作也抽不出充足的时间让他从事油画创作。好在他还有另一套简便的创作形式:写作。他是一个超级文学爱好者,阅读过许多中外名著,包括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仅存的一些现代派著作和译作。1956年,在“百花齐放”文艺政策感召下,《人民文学》发表了柯蓝《早霞短笛》和郭风《叶笛集》中的一些作品。许淇对这些作品很欣赏。特别是郭风描绘闽南风情的短章,与他的审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讨厌当时流行的模式化的散文和充斥着豪言壮语的诗歌,这种界于诗与散文之间的非诗又非散文的文体,更加纯粹,也更符合他的审美理想。
许淇是艺术家,他对中外艺术家有惺惺相惜般的深情。他写过一百多章用散文诗为艺术家立传的作品,分别以《掀开世界画册》《音乐有时漂我去》等题的系列组诗形式发表。代表作有《齐白石》《德彪西》《列宾》等。这些作品,或写个人,或写群像,在有限的篇幅里,包含着极大的艺术和思想的容量。用几百字去写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心灵史,是难而又难的事。为破除一些人认为散文诗只能表现小花小草的偏见,许淇乐意知难而进,他成功了。这类作品陆续发表后,广受好评。《齐白石》还获得了《星星》诗歌创作奖。这些在文学史、美术史、音乐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师们的心灵传记,给了人们新的审美愉悦。在审美的同时,心灵也受到洗礼。他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他还要向新的处女地进
发。词牌散文诗是他的另一个创新产品。且听许淇的夫子自道:“‘词牌和‘散文诗,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词牌曲谱,唐初兴,后渐发展,至宋极盛,讲究字声组合,是要诗人按字数协律填写的,是要音乐家按辞采意格、宫商角徵羽谱曲的,是要教坊歌手合红牙铁板击拍而歌的,以达到‘美听的目的。散文诗是既不必严格填字,又不能谱曲、无法倚声的。散文诗是‘先锋音乐,,故意的不和谐,破坏了对位和声,追求大自然本真的原始的散文化的生命效应。任何一首诗都比散文诗接近词曲。”“联想到无数名诗佳句,那古典诗歌传统的最精彩的审美境界,和词牌本身少数汉字组合所包蕴的丰饶诗意。‘词牌是古典的,散文诗是现代的。寻找现代世界和民族传统的结合点,创造一种新的艺术。于是有了我的所谓‘词牌散文诗。”旧瓶里装新酒!又是一种高难度的尝试,许淇同样获得了成功。词牌只是他借用的一个工具。他用古人创造的极富审美的特定语汇,去诠释既五彩缤纷叉苦辣酸甜并陈的现代生活,重新营造出全新的审美空间。他用前后20年的光阴去进行这一艺术探险。终得词牌散文诗百阕。
他的探索得到了专家和读者的一致好评。著名诗人公刘在读后写道:“在中国,写散文诗的作者大有人在,但写出味道来的不多,我以为,在这‘不多,之中,许淇先生,可算得其中的一位。而尤其可贵的是,他把散文诗视同一个变数,拒绝程式,拒绝凝固,拒绝僵化;在这方面。许淇先生晚近所作的大胆试验——词牌散文诗,付出了艰辛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堪称独领风骚”。
许淇是中国当代为数不多的散文诗大家之一。他的散文诗有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其一,他是波特莱尔和鲁迅的继承者,坚持写当下的现实生活,歌颂美,揭露丑,既写美之花,也写恶之花,显示出作为一名作家应有的社会担当。他揭露和鞭挞当代社会残存的丑陋,是为警示世人,使其更加文明。其二,他是大自然歌手普里什文的继承者。他之所以为写“风花雪月”辨护,是因为中国当代真正能写出大自然天籁之音的散文诗,不是多,而是太少了。他是一个身体力行者。他的牧歌,写出了北方大草原的神韵。其三,他是一个勇敢的开拓者,题材没有禁区。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证明,散文诗决非只能写小草小花,既可写世态万相,又能写心态万相。其四,他是散文诗文体特征的坚守者。在保持“诗的内核”的前提下,广泛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最终谱出打上许氏印记的“交响”。
与耿林莽、李耕一样。许淇也是“散文诗是独立文体”的倡导者。他著有《世界现代文学的新品种》一文,充分阐述了他的观点。他长期担任《散文诗》刊“世界名家作品赏析”的撰稿人,向读者推荐世界经典,从而做到“洋为中用”。早在1992年,他就主编过《中外散文诗鉴赏大观·外国卷》。他的作品表明。他是一位能够融汇古今中外的大师。
2009年,笔者曾写俚诗一首,现抄在文末,以表对许淇先生的敬意!
支边生涯五十载。浦江男儿鬓毛衰。/森林草原咏大地,驼铃雁阵绘边塞。/词牌城颂受赞誉。意炼古典与现代。/文图并茂春秋笔,散文诗坛一鬼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