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教学中现存问题辨析
2012-04-29赵汇
赵汇
[关键词]资本积累;贫困积累;相对贫困
[摘要]由于一些人认为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已经过时,所以在现行教学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只讲资本积累理论,不讲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有些入主观上认为这样做好像是为了维护马克思主义,但事实上只讲资本积累理论,不讲作为资本积累源泉的无产阶级贫困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割裂。二是讲无产阶级的贫困化理论,但把这一理论讲解为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根本不存在了,只存在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这种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的讲解,犯了马克思所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错误。
[中图分类号]F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1-0072-07
马克思在一个世纪前揭示的资本积累理论与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在当今的资本主义现实中以“占领华尔街”这一运动鲜明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一方是占人口99%的劳动大众,另一方是只占人口1%的金融资本家,二者的对峙、斗争正是劳动与资本的两极对立在当今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生动体现。“占领华尔街”运动席卷整个美国,华盛顿、洛杉矶、旧金山、丹佛、芝加哥、波士顿等上千个城市出现了规模不等的抗议活动。示威活动还向世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迅速蔓延,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日本、韩国、新西兰等国也相继爆发示威游行活动。这一运动的广泛民众性、国际串联性令世人瞩目,已成为美国历史上自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和60年代反越战以来最大的社会运动。由“占领华尔街”的社会现实,联想到我们当今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存在两个有待澄清的问题,即:一是有些人认为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不符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所以在教学中就回避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只讲资本积累理论。二是在教学中讲授无产阶级的贫困化理论,但把这一理论讲解为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根本不存在了,只存在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我们要认识这两种做法的弊端,前提是要了解和弄懂马克思这一理论中的主要概念的内涵,以及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是从生产关系的意义上阐述的,而并非像有些人误解的那样——从消费关系亦即从消费领域去理解这一理论。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现实,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才能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一、只讲资本积累,不讲无产阶级贫困积累的弊端依据马克思的原著来看,马克思一贯是围绕资本同劳动的对立、资本奴役劳动、资本剥削劳动这一中心展开自己的理论论述的。在马克思的论述中,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与资本积累一般规律是齐头并进的,只是从分裂为两极出发而言的,资本这一极的财富积累是靠对另一极劳动的剥夺来实现的。在马克思的一系列论著中,马克思只使用过“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和“贫困化”这三个概念,从未使用过“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这两个概念。也就是说,在马克思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中只有“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和“贫困化”这三个概念。由于马克思揭示的无产阶级贫困化,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意义上加以论证与阐述的,所以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无产阶级丧失了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没有资本,没有生产资料,只是一无所有的劳动力,“劳动能力表示绝对贫困,即物的财富被全部剥夺。”简而言之,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是指在生产关系中无产阶级没有生产资料所有权。关于“绝对贫困”概念的这一内涵,马克思在多处,并从各不相同的角度反复加以论证与阐明。通俗地说,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不占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的社会经济性质。在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是10个人中有9个人是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社会财富集中到越来越少的富豪手中,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是100个人中有99个人是没有生产资料的。这就是当今金融危机中凸现的99%的劳动者与1%的财富占有者的对立;这也就是美国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2011年5月撰文所概括的,他把当前美国社会的弊端生动地概括为“1%的人所有、1%的人治理、1%的人享用”,并以此作为文章的标题。关于“相对贫困”这一概念,马克思在批判李嘉图在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问题上的混乱时指出:“他更应该理解,仅仅以剩余价值为目的即以生产者群众的相对贫困为基础的生产形式,绝不能像他一再说明的那样,是财富生产的绝对形式。”由于李嘉图在其所著的《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1821年伦敦第三版)一书中,把“相对价值”亦称为“比较价值”,马克思这里所讲的“相对贫困”强调的也是“相比较”。关于“相对”的这种用法,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也是一贯的。马克思1865年在《工资、价格和利润》中分析劳动生产力提高与利润的提高对工人的影响时指出:“虽然工人生活的绝对水平依然照旧,但他的相对工资以及他的相对社会地位,也就是与资本家相比较的地位,却会下降。”马克思从未把“相对贫困,仅仅限定为无产阶级在社会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下降。这样的理解未免过于狭隘了。显然,“相对贫困”是指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相比较而言的贫困,这一概念具有非常丰富的社会内容与广泛的多方面的具体表现。
“贫困化”这一概念,马克思主要是在《资本论》第一卷与第三卷,以及《经济学草稿(1861-1863)》中表述的。这一概念是指被剥夺:一是指生产者被剥夺了原先自己所拥有的生产条件,意味着再生产条件的丧失;二是指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直接被剥夺。资本主义生产是“以广大生产者群众的被剥夺和贫困化为基础的资本价值的保存和增殖”。
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不容分割的有机统一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的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是与资产阶级财富相对立的、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本质规定,决定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统治、被奴役的社会地位与从属于资本、受资本剥削的经济地位。没有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就不可能有雇佣劳动,从而也就不可能有资本。因此,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与资产阶级财富的对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基础、特征与结果。
一些人主张只讲“资本积累”,而回避“无产阶级贫困化”,他们这样做主观上好像是为了维护马克思主义,但事实上只讲资本积累理论,不讲作为资本积累源泉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割裂,脱离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单方面地讲“资本积累”理论,这样的“资本积累”理论已经不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原本意义的“资本积累”理论了,因为资本成为自身会生“金蛋”的神秘力量,这是马克思早就批判过的资产阶级理论,亦即资本自身会自行增殖的理论。这样讲解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原本含义的。
(一)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是同一过程的两极
分化
马克思认为,资本同劳动的两极性对立,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决不是单一的、单纯的,而是两重的;在产生财富的那些关系中也产生贫困;在发展生产力的那些关系中也发展一种产生压迫的力量;这些关系只有在不断消灭资产阶级单个成员的财富和产生出不断壮大的无产阶级,才能产生资产者的财富,即资产阶级的财富,这一切都一天比一天明显了。”我们要正确理解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3章中关于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著名论断——“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显然,两极对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和发展只能以对抗性的矛盾运动方式运行和发展。其运行过程和发展趋势必然表现为资本与劳动的两极分化,这种分化集中地表现为资本这一极是财富的积累与膨胀,而劳动这一极则是贫困的积累与加剧。与资本积累相对立的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并不只局限于物质生活,还包括受剥削的加深、劳动折磨的加剧、精神受奴役、道德堕落等等。我们可以从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看到马克思这一理论的鲜明例证。如历时已达3个月之久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最鲜明的矛头就是直接指向“贫富两极分化”。他们明确喊出:“最富有的400名美国人拥有的财富超过一半美国人加起来所拥有的。终结财富的不平等是我们的一个要求!”美国最富有的1%人口的收入大概占全国的20%,并掌握了全国财富的1/3,这一数字超过了底层90%人口所拥有的财富。
美国人口普查局2011年9月13日发布了《美国2010年的收入、贫困与医疗保险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2010年美国贫困率为15.1%,贫困人口达到4620万人,为52年来最高;收入在贫困线一半以下的“深度贫困”人口为2050万人,为36年来最高;没有医疗保险的美国人数量从2009年的4900万人上升至2010年的4990万人。根据报告,美国2010年贫困线标准为年收入2.2万美元(4口之家)或1.1万美元(个人)。调查显示,美国的贫困率连续4年上升,2010年黑人的贫困率为27.4%,拉丁裔为26.6%,亚裔为12.1%,白人为9.9%。美国的贫富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收入最低的10%的人的所得相比1999年下降了12.1%,收入最高的10%的人同期只下降了1.5%,而同期收入显著增长的唯一人群是最富有的1%的人群,他们拥有总收入的约1/5。再如美国记者戴维·布鲁克斯于2011年11月12日西班牙《世界报》刊发的“美国只有名义上的民主”一文中指出:“华盛顿自由广场人山人海的状况没什么新鲜的,记者们还在挠着头皮问‘他们为什么聚集在这里?但很显然他们占领华尔街是因为华尔街‘占领了整个国家。”事实胜于雄辩:1400多万的失业人口和1 000万的半失业人口,每6个美国人中就有1个处于贫困状态,超过600万人因为次贷危机流离失所,与这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的最富裕人群收入还在不断翻番,日益控制着更多的国家财富,这在金融领域尤为明显。根据《华盛顿邮报))2011年11月4日的报道,美国银行业巨头们如今比奥巴马上台时更为茁壮,正在逐渐恢复2008年经济衰退前的利润水平,与此同时,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在奥巴马执政的两年半内已经收获了比在小布什执政8年期间更为丰厚的利润。危机与失业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痼症,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失业率居高不下。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美国非农业部门的登记失业率达9.1%,而年轻人的失业率达到了20%。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有接近4600万人靠领取食品券维持正常生活,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平均下降了20%-60%。在欧洲,随着债务危机升温,危机从欧元区外围国家向英、法、意大利和西班牙等核心国家蔓延。英国欧债危机以来平均每天有120家公司倒闭,失业率达到了17年以来最高点,有近300万人失业,16-24岁年轻人的失业人口达100万。伦敦2011年11月30日爆发了32年以来规模最大的、超过200万人参加的“世纪大罢工”。我们只要看看各国失业率,也就不难理解“占领华尔街”运动为什么像燎原之火般迅速蔓延:西班牙21.3%,意大利8.1%,爱尔兰13.1%,希腊16.2%,葡萄牙12.4%,法国9.2%,英国7.8%。其中年轻人高失业问题更为严重,如在2010年,经合组织国家,年轻人失业率平均水平高达19.6%。西班牙42%,希腊30%以上,意大利接近30%,法国大约为25%,英国大约20%。当今资本主义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充分验证了马克思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的真理性。
(二)资本积累的源泉在于对无产阶级的剥夺
资本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作为同一客观过程的两极结果,随着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这种两极的积累日益分化,表现为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集中到越来越少的资本巨头手中,而在与资本对立的另一极则形成了人数越来越多的无产阶级。在这种资本与劳动齐头并进,同时又分裂为两极的对立运动过程中;对资本来说,“积累意味着征服社会财富世界,扩大资本家的私人统治,增加他的臣民的人数,满足贪得无厌的欲望。”而对于工人来说,劳动并不是致富的手段,这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难道雇佣劳动,无产者的劳动,会给无产者创造出财产来吗?没有的事。这种劳动所创造的是资本,即剥削雇佣劳动的财产”。这是由于劳动的实现过程属于资本,也就是说,财产同劳动之间,劳动力同它的实现条件之间的分离,使劳动本身的产品,以至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的全部结果,都属于资本。“这是因为,劳动能力不仅把必要劳动的条件作为属于资本的条件创造出来,而且潜藏在劳动能力身上的增殖价值的可能性,创造价值的可能性,现在也作为剩余价值,作为剩余产品而存在,总之,作为资本,作为对活劳动能力的统治权,作为赋有自己权力和意志的价值而同处于抽象的、丧失了客观条件的、纯粹主观的贫穷中的劳动能力相对立。劳动能力不仅生产了他人的财富和自身的贫穷,而且还生产了这种作为自我发生关系的财富的财富同作为贫穷的劳动能力之间的关系,而财富在消费这种贫穷时则会获得新的生命力并重新增殖。”随着资本不断地重新增殖,资本的剥削和统治的范围不断扩大。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多,其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这使受奴役的无产阶级的人数越来越多。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日益加剧,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与不断增长,正是资本积累规律作用的结果。这种分化为两极的积累过程,在资本这一极表现为剥削和掠夺的过程,资本家获得的是财富的增长与力量的加强,而在劳动这一极则表现为被剥削和被剥夺的过程,
工人阶级自身创造的财富被剥夺,工人劳动的结果表现为贫困的积累。资本主义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资本与劳动的两极分化过程,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愈成熟、愈发达,其社会的两极分化愈鲜明、愈突出,随着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社会鸿沟日趋扩大,直至两极分化达到极限,资本自身贪得无厌的内在冲动,终将撑破其狭隘的外壳,扬弃这种生产方式两极分化的内在根源——资本同劳动的对立形式。
我们从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与无产阶级贫困积累是同一经济过程分裂为两极的不同结果的论述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到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只讲资本积累,不讲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内在逻辑的,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割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错误做法。
二、把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解释为“相对贫困”的失误,
现在教学中还有一个现象是讲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但是却把这一理论讲解成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根本不存在了,只存在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这种相对贫困是指,社会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已经为工人阶级享有一种更高的生活水平创造了条件,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却使工人不仅不能享有这种生活水平,反而要受资本的奴役,遭受失业或劳动的折磨。所以,无产阶级的贫困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一观点不仅在国内颇为流行,而且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并没有按照马克思的原本含义来理解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这种观点也不符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它只不过是从良好的伦理愿望出发,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剥削的不公正而已。实际上,从科学理论的严格性来看,这种观点恰恰陷入了马克思早已批判过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它脱离了残酷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实,诉诸于正义的原则。下面对这一观点在理论上的错误进行辨析。
(一)这一观点脱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实
上述的“相对贫困”观点,脱离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实,忽视了资本同劳动对立的两极性。资本同劳动的对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基础、结果与特征。资本同劳动的对立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始终,并在日益扩大的规模上作为生产的结果被不断地再生产出来。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生产而生产,并不是为作为生产者的工人而生产,工人只是资本雇佣的增殖剩余价值的手段。资本家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力,就像所有的买主一样,获得了消费、使用他所购买的这种商品的权利。由于工人“把他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他所创造的全部价值或产品……资本主义的生产或雇佣劳动制度,正是在资本和劳动之间的这种交换的基础上建立的,工人作为工人再生产出来,资本家作为资本家再生产出来”。贫困迫使工人为生活而劳动,迫使丧失劳动实现条件的雇佣劳动者去增加别人的财富。工人的劳动力被并入资本,从劳动过程一开始就成为资本的要素。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社会劳动的一切生产力都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以社会劳动为基础的所有对科学、自然力和大量劳动产品的应用,都表现为剥削劳动的手段,表现为占有剩余劳动的手段,都是属于同劳动相对立的资本的力量。因而,社会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表现为资本的行为,这一发展不仅是不管单个工人的意志如何完成的,而且是直接反对单个工人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是为工人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提供条件。马克思早就批判过在资本主义制度中为工人要求平等工资的幻想。他指出:“要求工资平等是根本错误的,这是一种决不能实现的妄想。这种要求是一种虚妄和肤浅的激进主义的产物。……在雇佣劳动制度的基础上要求平等的或仅仅是公平的报酬,就犹如在奴隶制的基础上要求自由一样。你们认为公道和公平的东西,与问题毫无关系。一定的生产制度所必需的和不可避免的东西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完全是从残酷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中引出的,是符合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现实的。资本主义的历史与现实充分说明了,劳动者脱离劳动资料的现象一旦成为事实,它就会继续保持下去,并且要以不断扩大的规模再生产出来,直到有一种新的和根本的生产方式方面的革命把这种现象消灭。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消灭之前,贫困迫使工人去为增加别人的财富而劳动。工人是否应该享受他们自己创造的物质财富,这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毫无关系。资本家阶级与工人阶级对立的现实基础存在于生产过程之中。分配关系是由生产关系派生出来的、第二级的经济关系,而工人阶级生产剩余价值,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则是第一级的经济关系。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就是奴役、剥削和掠夺工人阶级的社会制度,这种生产方式要求的就是占有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亦即工人的无偿劳动。显然,把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歪曲为以良好的伦理愿望为基础的脱离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的观点,是主观武断的做法。恩格斯曾经高度评价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区别,他指出,以良好的伦理原则为基础的英国社会主义者“认为全部社会产品,属于唯一真正的生产者——工人,直接引导到共产主义。但是,马克思在上述地方也指出,这种应用从经济学来看形式上是错误的,因为它只不过是把道德运用于经济学而已。按照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规律,产品的绝大部分并不属于生产这些产品的工人。如果我们说,这是不公平的,不应该这样,那么这首先同经济学没有什么关系。我们不过是说,这个经济事实同我们的道德情感相矛盾。所以马克思从来不把他的共产主义要求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的、我们眼见一天甚于一天的崩溃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在于它是正确反映了资本主义本质与现实的科学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归结为上述从伦理道德标准得出的分配原则的观点是极其不妥的,这在理论上与实际上都会造成危害。事实上“不公正”的分配关系,只有通过扬弃资本同劳动的对立才会消除,指望呼吁资本家的正义感来消除“不公正”的分配关系是无济于事的。
(二)这一观点没有正确认识资产阶级财富的实质
资产阶级的财富作为能够增殖的资本,是强制工人劳动、剥夺工人剩余劳动的支配权。马克思说:“资本自行增殖的秘密归结为资本对别人的一定数量的无酬劳动的支配权。”正是资本的垄断使资本家能从工人身上榨取剩余劳动。从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看,“劳动者在经济上受劳动资料即生活源泉的垄断者的支配,是一切形式的奴役即一切社会贫困、精神屈辱和政治依附的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生产力的任何发展都是资本权力的增大,是压迫工人的社会力量的增大,只要不彻底扬弃资本同劳动的对立,无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怎样富裕的程度,对工人来说仍是不可改变的贫困。早在1864年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曾针对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工业的史无前例的发展与贸易增长指出:
“在所有这些国家里,‘完全限于有产阶级的财富和实力的增长确实是‘令人陶醉的”。……但对大多数来说,“不论是机器的改进,劳动生产力的任何新发现,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交通工具的改良,新的殖民地的开辟,向外移民,扩大市场,自由贸易,或者是所有这一切加在一起,都不能消除劳动群众的贫困;在现代这种邪恶的基础上,劳动生产力的任何新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加深社会对比和加强社会对抗。这在欧洲一切国家里,现在对于每一个没有偏见的人都已成了十分明显的真理,只有那些一心想使别人沉湎于痴人乐园的人才会否认这一点。”因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资产阶级财富的令人陶醉的增长,都是由工人阶级的被奴役、被剥削、被掠夺造成的。看不清资产阶级财富的实质,撇开雇佣劳动制度中工人被奴役的社会经济地位,无视工人对资本的从属,只反对工人不能享有应当享有的物质生活水平,是一种只反对结果,而不反对产生这种结果之原因的本末倒置的做法。这正如马克思所说,这只是在用止痛剂,而不是在除病根,马克思号召工人应当懂得:“现代制度给他们带来一切贫困,同时又造成对社会进行经济改造所必需的种种物质条件和社会形式。他们应当屏弃‘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资!这种保守的格言,要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革命的口号:‘消灭雇佣劳动制度”。恩格斯也强调,我们要永远埋葬掉“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资”这个旧口号,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最公平的工资必然等于对工人的产品的最不公平的分配,这种产品大部分进了资本家的口袋,工人只好满足于仅够保持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繁衍其后代的那一部分。”“工人阶级得不到自己劳动的全部劳动产品,而不得不满足于自己生产的产品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就叫做工资。资本家攫取了全部产品(从中支付工人的工资),因为他是劳动资料的所有者。因此,工人阶级除非成为一切劳动资料——土地、原料、机器等的所有者,从而也成为他们自己劳动的全部产品的所有者,否则就得不到真正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是根据资本主义的本质关系得出的科学理论,它揭示了与资产阶级财富积累同时并进地发生的是工人阶级人数的增加,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而这同一过程的两极积累则造成了社会变革的客观必然性。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注重生产关系的理论原则,当前的金融危机正在唤醒资本主义内部劳动群众的觉悟。这一理论也促使我们认识到当今美国青年在“占领华尔街”抗议运动中喊出:“我们属于99%的人!1%的人篡取了我们的国家,我们要夺回自己的国家!”,“我们是革命的一代!”“消灭资本主义!”的重要意义。综上所述,把背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强加给马克思,或取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这种以假乱真、以偏代全的做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教师应当杜绝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只有认真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也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责任编辑陈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