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几点新认识

2012-04-29杨瑞森

教学与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基本问题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

杨瑞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基本问题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问题的研究,是一项重要和严肃的工作,需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做长期的和深入的艰苦努力。深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是实践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注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表现形式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重点:一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题,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问题的研究,重点放在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理论创新问题、包括哲学创新问题的研究上,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深入研究一些理论战线上普遍关注的深层次理论问题和认识问题;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的跟进工作。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1-0005-07

开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主题的理论研究和交流,是十分必要的。近些年来,我国理论界和理论教育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问题的研究非常活跃,并出版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论著,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问题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和严肃的工作,需要坚持科学的态度,需要做长期的和深入的艰苦努力。在这方面,我们的研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下面,我拟就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一些问题,谈几点看法,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惠予批评。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们为什么要下工夫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创新问题呢?总体来说,是实践的需要。具体来说,是为了适应如下四个方面的需要:

1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需要深刻领会和认真把握。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独具的理论品质和根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和根本依据,是无产阶级政党在思想上和政治上成熟的集中表现。理论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经验、历史特点和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不断结合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性应用和发展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创新和胜利的历史。因此,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就必须深化对理论创新问题的研究。与此相关,就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言,理论创新乃是向青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一个根本依据,因此,有关理论创新的教育理应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个根本性内容,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武装青年学生,是全党的一项根本性任务。

2加强理论创新的研究,是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认识,深入解决许多深层次认识问题的需要。当前,在我国思想理论领域中,存在着许多亟待深入研究和解决的深层次理论问题和认识问题。目前,我国理论界所开展的关于理论创新问题的研究,重点是研究和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创新及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而理论创新研究则有助于进一步推进这些深层次理论问题和认识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比如,我们在研究和论述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创新问题时,就必然会涉及创新与继承、发展与坚持的关系,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涉及对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探索及其思想理论成果的理论定位的评价或界定等问题;我们在探讨和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创新及界定和阐明党所坚持的“以人为本”、“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时,也必然会涉及这些概念在哲学创新上的科学内涵和表现形式问题,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及其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关系问题,等等。这样,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创新问题的研究,就不但有助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身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认识,而且也必将大大推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历史进程和规律性的研究和把握。

3深化理论创新的研究,是深入认识和解决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和新需要而产生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我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的今天,国际和国内的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适应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也还有一个进一步理论创新的问题。在我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今中国理论创新的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和解决当今中国面临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这一理论进一步具体化和实践化,由理论创新转变为实践创新;二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到哲学升华,从世界观和方法论角度研究和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哲学基础、历史发展、理论框架、时代特征和方法论指导意义,等等。最近出版的由黄楠森教授主持并由48位学者通力合作撰写的多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问题的研究同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新变化,中外哲学发展和研究的新成果,以及学界和社会上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从而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和赞誉,这也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创新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4理论创新问题既是我国理论界和理论教育界十分关注并着力研究的一个重点,也是我国思想理论战线和意识形态领域矛盾斗争的一个焦点,深化对理论创新问题的研究,是提高认识、增加共识和澄清思想理论是非的需要。目前,在理论创新问题的研究和宣传上,有两种倾向值得关注:一种倾向是,在我们理论工作者队伍内部,有些同志离开社会实践去抽象地谈论理论创新,把理论创新的研究和宣传局限在或停留在纯思想、纯理论的范围之内;有些同志则把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用割断历史、否定过去的思维方法去谈论理论创新,把理论创新绝对化、凝固化;另一种倾向是,在我国思想理论战线上和意识形态领域中,有人假借改革开放和理论创新之名,行改向改制之实。他们采用歪曲马列经典著作的本义和精神实质,制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否定党的历史,抹黑党的领袖,混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区别,甚至公然伪造历史等手法,妄图制造混

乱,浑水摸鱼。显然,为了凝聚共识,澄清思想理论是非,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的两个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学科、多角度、多方面加以深入研究,其中有些重要的或基本的理论问题,是需要大家共同关注,并加以着力研究和解决的。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研究更深入和更科学,我觉得有两个基本的理论关系问题或哲学问题,是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

1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研究理论创新,不能停留在思想层面,不能局限在纯理论范围之内。理论创新的根本问题是理论同实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它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发展,它的生命力的根源或依据,它的表现形式和检验标准,等等诸多方面,都离不开同实践的关系,都必须从同实践的关系中加以界定和说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是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为世界无产阶级和各国人民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明了解放和发展的道路;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具有无限生命力,正在于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时代的新变化,以及与此相关出现的新特征和新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实践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含义和根本经验,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这一“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中所表现的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正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实践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在中国创造性应用和发展的历史,是同中国所处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日益结合并不断深化的历史。由于近代以来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不同,中国的国情和民族特点不同,由此所决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形态,也就必然不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从根本上说是在实践中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顾名思义,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式的,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民族特色,它是在当今中国创造性地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新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科学内涵,在于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总结新经验,得出新结论,以推动实践的新发展。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我们研究和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问题的一条根本指导原则。把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有机统一起来,这是坚持理论创新问题上的唯物论。

2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研究理论创新,不能把创新与继承、发展与坚持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不能用否定过去的办法去论述今日之创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是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强调要把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统一起来。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而言,毛泽东不但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就要犯错误。”而且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进行了艰辛探索,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邓小平强调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为此,他强调必须把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统一起来,提出了“不忘老祖宗,又要说新话”的著名论断和指导思想。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以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是辩证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问题上,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就是坚持辩证法。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问题的研究和宣传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坚持和继承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甚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说成是与马克思主义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理论形态,这是特别需要加以警惕和澄清的。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究竟怎么个创法?所谓“理论创新”究竟新在哪里?这就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表现形式问题。过去,我曾撰发过《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贡献》的文章,曾把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也即理论创新概括为“五化”:一是民族化,即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方法化,即形成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三是理论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于实际工作,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各项具体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四是群众化,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变成广大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五是实践化,使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变为现实。现在,我仍然坚持这样一种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理论创新问题的视野和思路。当前,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问题的重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创新问题。按照我以往的研究视野和思路,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其理论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根据新情况和新经验提出新理论,在指导思想上和基本理论上实现了新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成为发展趋势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改革开放是一个时代课题,是在当代背景下推动、调整和解决我们社会主义内部社会基本矛盾的动力。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和创造性发展的时代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经验的科学概括和理论总结,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外部条件、政治保障、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论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创立,标志着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从总体上实现了新的飞跃。

2在国际和国内新的历史条件下,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新特点和新表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不能违背的,它具有普遍的和长远的

指导意义。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因各国具体情况及其发展阶段不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各国具体实践中的应用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正表现在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应用之中。比如,关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实事求是”自身的科学内涵而言,它理应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内容,但是,由于当今国际和国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也由于因种种主客观复杂因素的制约,人们对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认识,存在着某些僵化和曲解的错误倾向或问题,因此,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表述上,增加了“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的内容,使党的思想路线表述得更完整、更具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又如,关于党的群众观点和价值理念。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民生问题和社会公正问题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遇到的突出的现实实践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中需要着力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指导方针和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的执政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对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再如,关于辩证法中对立统一规律的应用。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适用于任何社会。“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无产阶级政党成为执政党,由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样,就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指导方针而言,就执政党所期待的社会发展状态和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而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方针和价值理念,是符合时代特征和人民意愿的理论创新。

3从实际出发,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具体化、实践化和方法化。理论创新,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在实际中不断推进理论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化、实践化和方法化。邓小平在谈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及其实践应用时指出,“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毛泽东同志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但是从二十多年的实践看来,这个提法比其他的一些提法妥当。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十分明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做出的关予工作重点转移的重大决策,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加强社会建设任务的提出,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战略方针的提出,等等,都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具体化和实践化,是在实践中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深刻表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与此相关,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也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理论精髓即实事求是思想的创新、应用和发展。

4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并在实践中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和新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源、动力、目的和标准在于它的实践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上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科学性及其实践指导有效性的有力证明。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不仅卓有成效地指导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推动了实践创新,而且也在创新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作用的范围和领域,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境界和水平,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具时代性和民族特色,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研究的重点和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问题的研究是个大课题。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者,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些什么问题呢?对此,我有如下两点看法和建议。

第一,要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题,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问题的研究。其中,要把着重点放在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理论创新问题、包括哲学创新问题的研究上。

第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问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深入研究一些理论战线上普遍关注的深层次理论问题和认识问题。比如,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当代性,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和根据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历史特点和优良传统,以及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贡献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及其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问题,关于邓小平的两大历史性贡献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理论飞跃的理解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三个重要理论成果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关于中央文献中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内涵的界定及理论创新论断的科学解读问题,关于某些重大现实性社会问题的现状和解决前景的研究,以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创新和哲学创新的关系问题,关于对一些标榜理论创新的社会思潮之评析和澄清问题,等等。对于上述问题,我在2010年第7、8、9期《教学与研究》上发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十个理论问题》,以及在2011年第4期、2011年第12期《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上发表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关系研究述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视野与方法》的文章中,都有所涉及,并概略地谈了一些个人看法。鉴于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我建议我国理论界和理论教育界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广泛深入的研究。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的跟进

毛泽东曾经指出,伟大的革命运动需要有伟大的理论教育工作与之相配合。他不但强调革命理论对指导革命实践的重要作用,而且还特别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的论断。应该说,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和党的干部,这是我们党建党90年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一条根本经验。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不但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

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理论飞跃,而且从多方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深化和具体化。我们看到,从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经验、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形成;从深入系统地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关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到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政党战略任务的提出,到学风问题的重新提出;从充分肯定建党9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斗争中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到在当今中国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的“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论断的提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任务的提出,到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重新编写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统编教材,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的重新编译与出版,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深刻地表现了我们党是一个一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党,是一个善于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坚持党的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党,是一个有能力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历史使命和责任的无产阶级的先进政党。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需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跟进。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人民群众,特别是教育青年学生,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人民群众,属于人民群众这一历史主体自身的学习、修养和改造的范畴,是为了提高主体自身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认识同客观世界的关系,而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是一种被动的洗脑或惩罚。我很同意一些同志对学习的看法,即作为历史的主人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学习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品行,也是一种党性;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途径和方法,也是一种目的和追求。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既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的需要。青年学生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做到德才兼备,成为有用之才。在高校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要注重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本质和内容的教育,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起来,努力增强青年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的“七一”讲话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问题有许多新思想和新表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贯彻“七一”讲话中的新思想和新精神,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任务和新要求。

[责任编辑李文苓]

猜你喜欢

基本问题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浅谈测绘工程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
学习的完成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基本问题分析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
项目引领教学中基本问题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