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对大学管理的启示
2012-04-29周岩
周岩
[摘要]管理对办好一所大学的意义十分重要。《论语》中重义避利、和而不同、修身正己、以人为本的四种思想与现代大学管理十分契合,为大学管理本土化提供了另一种思想路径。
[关键词]《论语》思想大学管理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1-0075-02
管理对一所大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其中蕴涵的管理思想十分丰富。当前,在汲取西方管理科学成果的同时,积极发掘《论语》中合理的思想成分,一定会对大学管理有所启示。
一、重义避利——大学价值取向的基本点
《论语·里仁》讲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认为,知识分子的使命就是担当社会的道义责任,要有“学道”和“闻道”的渴望,有“谋道”与“弘道”的执著。纵观大学发展史,从近代偏重教学的英国式大学到偏重研究的德国式大学,再到集教学、研究与服务为一体的美国式大学,非功利性都是大学的价值归结点。我国大学的基本价值属性是非功利性。《高等教育法》第二十四条中规定:“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但近年来,由于部分高校盲目扩招,加上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大学正出现功利化、商业化的倾向。如许多大学都将发展战略定位为国内一流或世界一流,片面追求学校办学规模的大、专业的全,而忽视了特色这条生命线;注重知识传授,却忽略了人才精神的塑造;一些学者不安于教学,一切“围绕项目转”,学术抄袭造假现象屡见不鲜。虽然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大学可以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对办学内容、办学理念等方面进行调整,但大学的非功利属性绝不能妥协。我们要重新认识大学的使命,重塑大学精神,改变日益严重的功利化倾向,让大学回归价值原点。
二、和而不同——大学管理的出发点
《论语·子路》中提出对待事物不同方面关系的一个基本理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以“不同”作为前提的,因为在矛盾关系之中,差异性是绝对存在的,要处理好、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差异,尊重多样性,以宽容的胸怀去接纳不同的对象。这与大学实施组织管理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一致性。
就管理对象而言,一方面大学组织是学术性组织,学术性是大学组织最基本的特性。这意味着大学是各类人才的汇集地,而且是多元文化碰撞、融合之地,必须具有包容精神、开放意识,为每个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打造宽松、开放的学术环境,营造平等融洽的和谐氛围,创造发展和创新的空间。另一方面,在学生管理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理解学生合理诉求,不断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提高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
就管理框架而言,大学制度是具体载体。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就要处理好大学与社会的关系——高等教育的投入主体是各级政府,在坚持依法扩大大学自主权,避免千校一面,保护教师、学生、家长的权益的同时,也必须与投入主体建立良性、可持续的对话机制,实现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无缝对接,体现大学的应有价值。
三、修身正己——大学道德教育的落脚点
《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本,是从属于修身的目的;其次,修身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只有知道怎样修养自己,才能知道怎样管理别人。治人,治国,治天下都是“治己”即修身的外化与扩大。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的拓荒者和实践者张伯苓先生在教育管理方法上要求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全体教职员务必做到正人者必先正己,要教育学生必先教育自己,追求“诸位先生倡之,老学生行之,新学生效之,无须个个提耳谆嘱也”。《论语》中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观点都与“修身”有关。如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这为大学德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四、以人为本——大学管理理念的中心点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正是论语人本思想的核心。《论语·乡党》记录“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厩失火,孔子首先问的是人是否伤亡,而不是马。朋友去世,无钱安葬,他说“于我殡”,为朋友料理了后事。《论语》中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朴素和原始的民本思想。当代以人为本的含义为人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应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清华大学前校长王大中对大学“以人为本”的定义之一是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重视人的因素,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多年来,在大学管理实践中,虽然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但效果并不明显。如在教学中简单灌输知识,忽视人文关怀的倾向还没有根本改变;教育手段简单化,不能较好为大学生所吸收等。因此,大学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确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同心圆。就办学而言,以教师为中心,因为教师是实现大学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播四大功能的执行者,要确立他们在办学治校中的核心地位。在管理框架的建构上,如学科专业建设、校内分配机制建设等方面,事关广大教职员工的义务和权利,要把教师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行政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公开、公正、透明的管理机制,不断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发挥教师的内在潜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学校的内生活力。就教学而言,以学生为中心,因为学生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中心任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如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增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将他们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如博客、微博等引入教育中等;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在大学管理中,要把教师、学生这个同心圆的圆心作为管理工作的中心点,调动人的积极性并将其转化为全校师生员工的一种文化自觉、道德自觉,最终成为大学快速发展的推动力,从而达到“无为而治”。
综上所述,《论语》中教育和管理的特殊双重属性与高等教育管理是相互承接的,我们要在吸取传统文化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相呼应,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管理思想体系。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释注[M].中华书局,2009.
[2]钱穆.孔子传[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刘琅.大学的精神[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
[4]苏琦.新论语管理学主旨学派精彩观点选载[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5]仲兆环.系统科学与现代学校管理[M].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2.
[6]徐显明.大学理念论纲[J].中国社会科学,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