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标下高校古代汉语教学与人文素养的关系
2012-04-29龙仕平
龙仕平
[摘要]新课标下高校古代汉语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主要目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二是培养学生的情感领域,三是关注学生的评价领域。针对中师专业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不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1-0062-03
新的课程标准无疑对高校古汉语教学作了两点诠释:其一,对古汉语课程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即注重了古汉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二,提出了全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与探究。它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调整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提升文化品位;要注重知识积累,具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人文素养,指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根本特征,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但是,对人文素养的教育是通过优秀的人文文化来实现的,而优秀的人文文化则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不断的积累、提炼和升华而逐渐形成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当代高校古代汉语教学要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找准契合点,让教师重新领悟教育、理解课程、认识学生以及设计教法,促使学生自我发展,真正达到塑造人的灵魂、培养健康人格、实现教学全面发展的创新性目的。
一、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
高校古代汉语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平台。新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学习方式的多元性、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客观上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师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必须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关键就是要解决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其一,大学“古代汉语”课应该“教什么”?古代汉语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们阅读古书的能力。由于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是用汉字记录、保存下来的,要读懂这些古代文献,就必须具备文字、音韵、词汇和语法等相关理论知识。首先,要突破文字关。初学者学习古代汉语面临的第一个障碍就是繁体字的辨识问题。要告诉学生繁体字虽然结构复杂,但是对于理解字的本义以及形声字的分类有很好的作用。开始会学得比较慢,但日积月累,也就容易了。对于汉字的起源和六书理论等问题要重点讲解,并掌握繁简字、异体字、古今字等用字现象。其次,要突破音韵关。掌握常用音韵学术语,并了解各时代的音系分布状况以及上古音韵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等。再次,要突破词汇关。了解古今词汇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注意分辨古今词义的差异,同时,认识古代汉语多义词的特点,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理解同义词、同源词等词汇现象以及掌握辨析同义词和系联同源词的方法等。第四,要突破语法关。分辨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各种情况,掌握宾语前置的各种复杂条件,认识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并识记一定量的常用虚词等。一般来说,教师“教什么”,学生的认知领域就会了解什么,甚至大多数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潜心研究,还会超越教师所讲的知识范畴。
其二,大学“古代汉语”课究竟“怎么教”?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大多数执教者。学生平时多关注经济问题、国际和国内形势问题等,而对学习古代汉语总是提不起神,出现“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情况,“教”与“学”完全处于脱节、被动接受状态。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较过去有新的突破:一是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带来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二是系统提出了知识的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更加重视隐性目标、人文精神、情感体验等;三是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打破学科中心论,重视学习和生活的联系。新课程标准更加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更加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为我们解读“怎么教”找到了方略。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上要变换教学角色,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只起点拨作用。教师不再把学生当成“容器”来浇灌,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出来,形成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总结的良好教学新秩序。其次,要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中与现实生活的反差问题。例如:古代用干支纪日,现代用数字纪日,二者究竟怎样换算呢?诸如此类问题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再次,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背诵能力。在教学之初,应选择一些故事情节生动、韵律特征突出、各类语言现象相对集中的经典作品作为朗读训练材料,以便强化学生的语感。对于中师专业的学生,尤其要加强背诵训练,并且背诵的篇目不仅限于课文内容。例如,可以背诵《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等书籍里的一些经典篇目。背诵的内容也可适当增加,例如《左传》十二公、《十三经》的注家与疏家、一百零六韵、三十六字母表等。此外,历史朝代名、《尔雅》篇目名、汉字偏旁名、天干地支名、各省简称乃至二十四节气名等都要背得滚瓜烂熟,并铭记于心。第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使学生在活跃的思辨气氛中养成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熟读精思的习惯、主动发现问题探求问题的习惯、多背诵多积累的习惯、看书做笔记的习惯、读书与写作相结合的习惯等。“怎么教”将会严重影响学生认知领域的宽和窄,教得好认知领域就宽,反之则窄。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
二、培养学生的情感领域
在当前,要正确处理好大学生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学业与就业的关系、人格素质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不良情绪与情感调适的关系、人生价值观与爱情观的关系等。同时,必须加大情感理论教育,要使大学生学会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里写道:“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可见,文是情的载体,情是文的灵魂。培养学生的情感领域,是制约高校中师专业学生人文素养能否提高的瓶颈之一。
首先,要培養健康的人格情感领域。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受社会经济的影响,很多学生对私欲、私利表现得特别倾心,缺乏奋斗和拼搏精神,只贪图享受、享乐和享福。表现在校园里“雷峰精神”不见了;课堂内“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不提了;坐在图书馆里认真看书的人变少了;在校园内搂肩搭背、随处逛来逛去的人多了起来……“为谁而学”、“为谁而活”、“为何而学”等这些基本问题,学生全然不知,人文素养普遍偏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多方面能力来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因此,中师专业学生的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应该建立优良的人格。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把自己的学习同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紧密联系起来。2.应该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古代汉语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完整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词汇、文字、语法、音韵、诗词格律、古书辞章、古书句读、古书注解、工具书以及古语今译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等。3.应该不断完善能力结构。通过对古汉语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系统学习,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较全面地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消化吸收古人语言中富有生命力的东西,以提高和运用现代汉语的水平。总之,教师要不断丰富学生古汉语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使其适应学生将来的学习和生活需要。
其次,要培养正确的学科情感领域。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不再是一个成熟个体,而是一个有待发展的个体。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正由支配作用向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方向转变,师生关系成为平等的、民主的、伙伴的关系。那么,正确的学科情感领域就应该是:1.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建立良好师生情感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观念,理顺师生关系,使课堂成为一个真正宽松自由的场所。一是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策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内部的创新动力机制;二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保持师生心理互动,情感交融,思维碰撞;三是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抄”的灌输模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求异,大胆创新,允许学生“试错改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四是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所取得的点滴进步,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不要过多地对学生进行责备,以免伤害他们的真诚的爱和亲近感,要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恐惧心理;甚至,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2.强化课堂中的情感教学。“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热情,是依靠学生自主情感的投入来定的。一般来说,学生喜欢哪位教师上课,他对这门课投入的时间就多,学得就好;反之,就学得差。因此,对于中师专业古代汉语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古代汉语不仅存在于课堂中,而且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使学生明白古代汉语知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从而产生学习古汉语知识的欲望。还应结合教材内容,讲述汉语史和中外汉语学家从事汉语学的研究和探索的事迹,使学生萌发献身古代汉语研究的冲动或愿望。例如:“丞”字在现代汉语中多用来表示“帮助”、“辅助”等义,在古代是指帮助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其实这些义项都是“丞”的引申义,它的本义应该是“拯救”,如果用作动词,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拯救”之“拯”义。从“丞”字的甲骨文字形来看,它的上面是两只有力的大手,中间是一个跪着的“人”形,下面向上弯曲的线像一个“大坑”,整个字形是表示将掉在坑里的人救上来。可见,这个古文字,蕴涵深邃,颇含玄妙。3.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一般来说,学习成功的体验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而学习中多次失败、屡遭挫折的情绪,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产生兴趣低落的情绪。因此,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层层推进,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悉心讲解;切忌大而化之,囫囵吞枣,草率讲课。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个体感知体验,又要重视学生的理性分析、口头表达;通过口头表达,使存在于学生头脑中模糊的、不大明白的古汉语基础知识,经过梳理后变得更清晰、更鲜明。同时,在阅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推荐有关课外典籍让学生泛读;让学生了解一些经典名著,并参考古人的注解进行翻译训练,以活跃和延伸学生的思维品质。
再次,要培养学生大胆的实践情感领域。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中师专业人文素养主要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内容。把这些人文素养付诸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就是实践能力。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诸如参观农村田园风光、调查厂矿企业、游览风景名胜等,使之产生正确的理解,激发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感;还可以使之主动参加青年志愿者协会以及支持希望工程等,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等。
三、关注学生的评价领域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很多具有时代特点,体现新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的评价内容及评价标准。尤其是对每一门学科,都强调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这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等方面。因此,教师要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将课程标准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提出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但长期以来,高校古代汉语教学存在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问题,忽视了学生自身学习的过程性,过分地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只注重定量评价,却忽视了定性分析,学生在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方法和能力上每况愈下,使古代汉语教学举步维艰、陷入绝境。
那么高校古代汉语教学评价标准到底应该怎样呢?
首先,应该明确古代汉语教学的评价目的。评价不再是依一张考卷来区分学生优劣,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中师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为人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古代汉语功底,以及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诸方面能力等,这样将来才能站稳三尺讲台,培育好英才。因此,古代汉语教学尤其在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要按内容、分阶段对每一位中师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并制定好可行性的训练计划,逐步提高他们的整体综合素质。
其次,应明确古代汉语教学的评价内容。高校古代汉语是一门工具课。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一般规律,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有较强的研读中国古书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历史比较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还使学生熟悉中华民族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学到优秀的民族文化中深厚的人文精神,养成健全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独立从事专业学习与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其内容包括文字、音韵、词汇、语法、词律、古书注解、文选精读、古书句读、古书今译、工具书使用、小论文写作、文学常识及其他等。因此,根据课程内容可确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内容即语言表达能力、词汇掌握能力、阅读能力、翻译能力、查字词典的能力、文史能力等,可采用写字卡、朗读卡、积累卡、阅读卡、表达卡等考察方式,并与期中、期末考试和平时测验相结合,实现评价时空从“课堂教学”转变为“全方位学习”,从注重书本知识转变为注重实践活动,达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等全面进行综合评价。
再次,应明确古代汉语教学的评价方法。课程与教学的評价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积极采用并推行学生自评,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改变单纯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做法,实现书面表述评价与实际表现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评价 (包括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相结合等。
从本质上讲,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先天素质和能力特点,有自己的爱好、长处与不足,这就使得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目标、发展速度以及发展轨迹都可能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因此,我们必须从这个客观实际出发,如实地评价每一个学生,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并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切忌用某一种统一的模式来评价学生。只有立足于这样的客观实际,评价才可能是客观的、科学的,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和学会生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4).
[3]傅道春.教师对学生关注的差异——谈基础教育新课程中的教师情感的专业化问题[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9).
[4]程载荣、徐春光、刘牧楠.新课程呼唤教师的新技能[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