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的核心是个“爱”字
2012-04-29耿淑霞
耿淑霞
[摘要]教师要教好学生,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核心就是一个“爱”字。师爱要真正实施于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就必须做到热心、精心和耐心。
[关键词]师德师爱热心精心耐心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1-0042-02
教师要教好学生,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我认为这个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核心就是一个“爱”字,并且需要像母亲一样的真诚。
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是他们的父母,尤其是孩子的母亲。每一个孩子从呱呱落地到走进校门,他们的说话、走路、辨别事物、简单的思维等大多是母亲教会的,尽管这第一任教师有好有次,但每一个孩子却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母亲。因为母爱是真诚的,母亲照管孩子无微不至,付出百倍的耐心,从而换取了孩子对母亲的信任。无论跟母亲学习什么,孩子都非常认真,不懂的东西也总喜欢向母亲询问,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是亲密无间的。
学生进了学校,教师是青少年的继任教师,是青少年人生道路上的导师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重要的关系,只有将这种关系建立得如同母子或母女之间那样密切,教与学的活动方能顺利地进行。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年龄特点不同、个性特点各异的青少年。这些青少年是在父母的爱抚中成长起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扩大,辨别能力的提高,他们对爱抚的理解将会更深刻,于是对爱抚的渴求必然更强烈。因此教师热爱学生的过程,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加里宁认为教育是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行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感化作用,以便将受教育者的身心培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教育是一种感化人心的工作,而感化人心者莫乎情。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只有对学生抱有强烈的爱、诚挚的友善、平等的尊重,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才能创造出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离开了这个感情基础,教育中的一切技巧和方法都会变得苍白无力,所以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金钥匙。
学生对爱的感触是十分灵敏的。在教育实践中,倘若教师把这种爱投射到学生心里,比如对学生投去一个充满信任的殷切的目光,一丝和蔼可亲的笑意等,都会在学生心中掀起波涛。美国心理学家里森塔尔等做过一个研究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他们在学生名簿上随意抽取一些名字,并告诉老师,他们标出的这些就是“最佳前途发展者”,并再三叮嘱老师,绝不可透露给学生。八个月后,他们重返这所学校,对学生进行测验,结果发现,他们标出的所谓“最佳前途发展者”的智力都比其他学生提高得快,和老师的关系也很和谐。究其原因,并非是心理学家测试准确,而是因为教师受到实验者的暗示,对这些“最佳前途发展者”的期望信息微妙地、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表情、态度与行为方式传递给了学生,学生便十分敏感地体察到了教师的好意,这使他们充满了幸福感和自信心。而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不是别的,就是爱心。这个事实表明,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热爱学生似乎是每个教师都说过的“剩话”,但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做得很好,我认为师爱要真正实施于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就必须做到热心、精心和耐心。
热心,就是热心教育事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忠于职守,有自我牺牲精神,要像做母亲那样,把管理教育自己的孩子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特别在经济观念更新的今天,更需要如此。如果没点事业心,就会今天想着某某行业奖金多,明天羡慕某些人地位工资高,或者想着某某经营发了财,总想着当教师吃亏,不带劲,安不下心来,甚至天天想方设法要跳槽,跳不出便心灰意懒,于是就采取敷衍态度,“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的教师就会被学生视为冷漠无情的“后娘”,被孩子厌恶的后娘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因此对学生漠不关心的教师是搞不好教学的。
精心,就是教师要像孩子的母亲那样细心地去了解和熟悉自己的教育对象。一个好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甚至对不会说话的孩子夜里什么时间撒尿都清清楚楚。因此,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了解他們的欢乐和忧愁、性格特征、学习情况、身体情况、社会交际状况等,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势利导,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教学。而在了解学生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理解学生,懂得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好所求,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要准确把握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征和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疏导。在启发诱导学生的过程中,倘若教师的指点是准确的,其效果就会如弹钢琴一样,发出十分美妙的旋律。如有一学生,性格开朗,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但学习轻浮。他喜欢英语,经常和我交流,一次他让我在日记本上题字,我写了这样一句话:“芝麻中含油很多,但不下大力气,却挤不出香油来。”这个学生会意地笑着说:“好,深刻。”但他又转口说:“别的老师信不过我。”我说:“会改变的。”从那以后这个学生很卖力气,成绩上升得很快,毕业时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被评上了三好学生。
耐心,就是教师要像母亲教孩子学走路那样有耐性。母亲引导孩子从爬到站,扶着学迈步,不厌其烦地将孩子放在地上并拍手将其向前引,摔倒了就扶起来,从不说半句不耐烦的话。连最愚笨的母亲也希望能看到自己的孩子迈出那难能可喜的第一步。教师也是在教学生走路,学走人生的路。在人生道路上能否教学生迈好第一步责任重大,必须像孩子的母亲一样耐心。尤其是我们外语教师,对低年级的学生更应加倍耐心,要想方设法地教会学生音标和有规则的知识,为其进一步学好外语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诲人不倦的内涵就在于此。师生之间由于文化水平、年龄经历、认识能力、情感个性都存在实际的差别,不能凭教师的感觉和想当然去要求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经常地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去体验。在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耐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耐心意味着信任,相信学生一定能学会,一定能学好。
有个不弃阿三的故事很有教育意义。阿三去当仆人,很多事却做不来。于是主人栽了些树,叫他去看管。可他见主人在家作画,便把新栽的小树都拔了扛回家,主人问他为什么,他却说,拔回来在家里看不更保鲜吗?而且在那里不能看你作画。主人发现阿三对画很感兴趣,便教他学画,他非常认真,且很有成效。我们试想,主人要发现阿三的这一闪光点需要多么大的耐心。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在对学生施行教育或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很大的耐心。有耐心就不能对学生动不动就讽刺挖苦,肆意辱骂,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动不动就指着学生的鼻子说“没出息”,“笨蛋”,“不要脸”等,把这种行为认为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这完全是一种曲解。我并不否认“严师出高徒”的说法,但那指是教师行为上的尊严和治学上的严谨,如果教师自身都缺乏尊严,还谈什么严格要求学生?那样做不仅严不起来,还适得其反。学生第一次被挖苦、辱骂会难过得痛哭,但刺激惯了就会习以为常,变得嬉皮笑脸。一个孩子一旦丧失了自尊心,就会影响一辈子。一个心浮气躁、情绪冲动易变,为一点小事就吹胡子瞪眼、大发雷霆的教师,只会被学生视为最坏的后娘。
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要成为好人的愿望,都有一颗向往美好事物的心。因此在教师的心目中应该没有不可救药的学生。电视剧《今天、明天》中的杨乐乐,在刘老师班里是个最坏的学生,到了梁老师班里却成了好学生。诚然杨乐乐的转变是有一个过程的,然而促进这个过程发展的是师爱的温暖、教师的理解和信任,更重要的还是耐心的教育。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有心栽花花不发”的情况还是会有的,但一次就成功的事在教育上是难以找到的,只要坚持做下去,定会取得可喜的成果。
实践证明,学生对教师给予他们的信任和好感是会用信任和爱来报答的。
[参考文献]
[1]姜丹丹.德高为上 学高为师[J].华章,2008,(8).
[2]钟美端.加强师德修养 强化教书育人意识[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9).
[3]许瑞东.情感教育的核心是“爱”[J].职业,2007,(7).
[4]王登群.让爱的风帆驶进心海[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