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闲谈儒家静坐功

2012-04-29曲镌

文史杂志 2012年1期
关键词:养生术道家苏东坡

曲镌

儒家静坐功是儒家旨在促进修身养性的一种形骸养静法,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庄子·内篇·大宗师》里就记载有静坐养生术。有一次,孔子的学生颜回向孔子汇报说“‘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这段话的意思是颜回向先生汇报他的进步,是学会一种叫“坐忘”的功夫,这种功夫能忘记肢体的存在;能丢掉聪明,能离开身体,除去心智,同大道混同相通。所谓“坐忘”就是“静坐而心亡”。《庄子·内篇·齐物论》勾画了先秦儒家们的“坐忘”形象:“隐机而坐,仰天长嘘,答焉似丧其偶。”就是倚案(一种短桌)而坐,朝天慢漫地吐气,身体端庄不动,如同死寂一样;思想也空寂清静,排除了一切世事的骚扰,如同心亡一样。这里的“心亡”就是《庄子·内篇·人间世》里,孔子回答颜回的“心斋”,即洗除心中欲念,使心志纯一。《大宗师》里关于“坐忘”的这段对话被后来的儒生们视作儒家修身养性的颠峰之作,也是儒家静养功的创始之举。

当然,平心而论,在儒、释、道形骸养静的三大流派中,儒家养静术要浅薄很多,远不及释、道,特别是道家的宏富精深;但是,儒家的养静术却又比释道二家通俗、简易、实用得多。儒家养静术之所以形成如此特点,乃在于儒家是积极入世的学派,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要修身。这个“身”,包括身体、道德与学问三个层面。《周易》的《巽》卦,在“修身”方面,为儒家提供了指南。其“巽”,即象征顺从——顺从天道(自然)与君王;但又强调“贞”、“位正中”,以“刚健”之德为勉。而《巽》卦之义,则在持正不阿,在有所作为。落实到养静术上,因为心怀天下,心力交瘁,就当然不会拘泥于时间、地点、坐的形式,只要坐得安适,思想寂灭就可。

一、苏东坡阐释的静坐功

古代儒生们在繁重的脑力劳动之余,只要略懂养生之道者,都要利用余暇“静坐”。苏东坡在贬谪黄州(治所今湖北黄冈市)和儋州(治所今海南儋州市)时,就常采用静坐之法来调养身心。苏东坡在儋州有诗题“息轩”云:

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

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明代文学家谢肇淛在笔记集《五杂俎》卷二中说,时居住于京师(北京)闹市中的儒生们,有善养生者都闹中取静,采用简捷方便的静坐法:

京师住宅既倡窄无余地,市上又多粪秽,五方之人,繁嚣杂处,又多蝇蚋,每至炎暑,几不聊生。稍霖雨,即有浸灌之患,故疟痢瘟疫,相仍不绝。摄生者,惟静坐简出,足以当之。

苏东坡是北宋的奇人和大才子。他除了诗词文赋书法绘画皆得以流芳千古外,还是一个大美食家、大养生家和易学家,曾专门著有《东坡易传》一书,阐述与发扬周易义理。《周易》之《乾》卦的“静”与“专”、“坤”卦的“静”与“翕”之理,成为他的养静术的原则及方法。他在传统的儒家静坐以外,又融进印度瑜伽功和道家练(内)丹术,使儒家静坐术更趋丰富和科学。

苏东坡能够像瑜伽信徒一样,计算自己的呼吸圈。他在黄州所写的笔记中叙述他有一段时间的呼吸控制(指吸气、吐气的比率规则)完全自动化了。在集中注意力方面,他像练瑜伽功一样,将思绪凝炼在鼻尖上,以心观鼻,即如他在《东坡志林·养生说》中所述“视鼻端白”(指静坐之际,双目微合,垂视鼻端些些白影)。他善于控制心灵的躁动,其静寂居然达到能察觉气血运行时脊椎骨至大脑的颤动以及全身毛发在毛囊中的生长;其效果是“诸病自除,诸障渐灭”。他在《养生说》中描绘了这一运动所带来的幸福状态和心灵平衡的快愉。

苏东坡的静坐虽融进瑜伽法,但却纯粹采用中国传统的盘足式,没有瑜伽中弯腰、曲腿、弯颈等大动作。他的静坐,还融进了道家养生术中定时吞唾液的方法。他曾上书给张方平,介绍自己的修行法:

每夜以子后披衣起,面东若南。盘足叩齿三十六通。握固闭息,内观五脏,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次想心为赤火,光明洞澈,下入丹田中。待腹满气极,即徐出气,惟出入均调,即以舌按唇齿,内外漱炼津液,未得咽。复前法闭息内观。纳心丹田,调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满口,即低头咽下,以气送入丹田。须用意精猛,令津与气谷谷然有声。径入丹田,又依前法为之。凡九闭息三咽津而止。然后以左右手热摩两脚心,及脐下腰脊间,皆令热彻。次以两手摩熨眼面耳项背,皆令极热。仍案捉鼻梁左

右五六下。梳头百余梳而卧,熟寝至明。

吞唾液的根据与道家五行的宇宙论息息相关。苏东坡在他最难懂的散文《续养生论》中阐析了道家“龙从火里出”,“虎向水中生”的深奥理论。苏东坡认为,我们随时在消耗精力,方式有二:一是火,包括嗔、爱、愁等一切情绪干扰。二是水,包括汗、泪、屎尿等等。而在道家的宇宙论中,“虎”代表火,“龙”代表水,心控制火,肾表现水性。苏东坡说,火代表正气,因此人心控制身体的时候,行为自然正直无欺;反过来说,一个人的机能受肾脏系统(包括性器官)操纵,就容易做出不道德的行为。肾控制身体,我们就会屈从各种兽性的欲望。于是“龙出水”,浩然之气全毁。另一方面我们会屈从心火的情绪波动。我们生气便吵架,悲哀失望便跺脚,快乐便大唱大跳。情绪一激动,体力就被心火烧光,“虎生于火”。照苏东坡的说法,这两种破坏精力的举动都是“死之道也”。他主张应该凭精神力量把水火的正常功能倒过来。吞唾液就是努力把心火推往肾的方向。

二、静坐功与中国古代文人的春天

早期儒家以及印度瑜伽和传统道家养生理论都将养静视作为最根本的身心保健法。它们不但教人按时控制呼吸,采用休息的姿势,甚至于提出要绝灭人们在静坐时难免会有的心灵活动,进而“坐忘”,进入空寂清灵的幸福境界。出身于寒门地主之家的苏东坡一生历尽坎坷,多次遭受监禁贬谪,在“乌台诗案”中差点以谋反罪丢掉脑袋。他后来甚至还以已过花甲的年迈之躯被流放于当时的瘴疠之邦。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代大文豪兼大养生家的苏东坡在他64岁之时——也是他才华最盛之际病逝于常州客居的一所普通宅院里。可见,再周详再精致的养生术也敌不过苛刻酷烈的黑暗政治。这即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悲剧,亦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悲剧。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苏东坡平时不懂得用诸如“静坐”一类的养生术(并加以适当改造、提高)来调养身心,随时保持宁静淡泊的情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的话,他是不会坚持到这时候的。三国时代的大才子曹植和“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便是反证。由于他们平时不擅养生之道,前者在41岁时因受猜忌郁郁而死,后者更在27岁当头因落水受惊致死。

而堪与苏东坡静坐养生术媲美的则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调息静坐法。他在静坐时也像苏东坡一样观“鼻端有白”。我们从他的《调息箴》里知道,他大概已很好地掌握了“坐忘”的气息吐纳法,即“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翕,如百虫蛰。”这与道家的调

息修练法很有些相似。朱熹晚年由于治学过度,健康每况愈下。他在《朱文公别集·答林井伯(九)》中说:“某今年顿觉衰惫,异于常时。百病交攻,支吾不暇。服药更不见效,只得一两日静坐不读书,则便觉差胜。”这说明他在百病交攻,药力不济的情况下,改用静坐修练,终见成效。可惜朱熹在辞世前几年才懂得静坐养骸法,不然,他远不止活到71岁的。

三、现代文人对静坐功的理解和实践

当代大文豪郭沫若之所以能享年八十有七的高寿,亦得力于“静坐”法。1914年,郭沫若东渡日本,由于过于躐等躁进,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心悸胸痛,步履徐缓,失眠多梦,记忆力几乎全盘消失,读书看后页忘前页,读下行丢上行,头脑昏聩不堪。后郭氏在东京旧书店,偶然买了一部《王文成(阳明)公全书》,读到王氏的“静坐”养生法,即习之,每日早晚各一次,静坐30分钟。如此以为常。不料想,不及两个星期,郭氏的睡眠时间长了,梦减少了,心悸渐平复,竟能骑马了。静坐产生了显著的疗效,并使他精神上悟彻出一个奇异的世界;原来死的平面图世界,这时活了起来,成了立体画面。后来郭氏感慨地说:“静坐于修养上是真有功效,我很赞成朋友们静坐。我们以静坐为手段,不以静坐为目的,是与进取主义不相违背的。”后来,郭氏把静坐法则归纳为4点:

1呼吸——吸长而缓,呼短而促,宜行于不经意之间。

2姿势——端坐,头部要直对前面,眼、唇微闭,牙关不紧咬亦不相接;胸部,背后微圆,前胸不挺,心部宜凹下,双手叉置大腿上,上腹凹下,臀部后突,两膝下并,距不盈尺。

3精神——注意点宜集脐下,无念无想,但杂念难息,亦不勉强,随其自然。

4时间——以饭后1~2小时为宜,至少30分钟。地点不论,办公室、电车上均可,随处可行。

那时候,在国内缺乏体育锻炼的知识分子中,还流行一种“因是子静坐法”。这种静坐法是在传统儒家静坐法基础之上,参照道家练丹法和佛家禅定法编制的,简明实用,通俗易学。1941年,蒋维乔居士出版了《因是子静坐法》一书,提出“因是子静坐法”的要旨在于“三调”,即调身、调息、调心。调身是调整静坐姿势;调息是调整呼吸;调心是排除欲念,杜绝妄想,一心致力于修练,其主要内容是:

静坐前先把身外杂事暂时搁下,思想静寂,然后宽衣解带,从容入坐。坐的形式,单盘膝和双盘膝都可,两手掌侧翻转朝上,右手背安置在左手心上,两手同时很自然地贴近小腹,并轻放在盘坐的腿足之上。同时要求挺直脊椎,头正身正,使鼻和脐相对成为一条垂直的端线。坐时活动,先是吐故纳新,开口吐尽腹中秽浊之气,吐毕舌抵上腭,再由口徐徐吸进清气。这样大概3~7次以后,然后把口闭上,舌抵上腭,同时轻闭双眼,正身端坐,把呼吸调和得细匀深长,轻柔适缓,渐至腹式呼吸(即丹田呼吸)为主;然后再开口吐气10几次,以使身中热气外散,复徐徐摇动躯干、肩胛和头颈,再逐步把两手两脚舒放开来。最后就用两手大拇指的指背相互擦热后擦两眼眼皮,接着用手擦耳侧,再擦耳轮,抚摩头面、胸腹、手臂、腿膝、脚心。

猜你喜欢

养生术道家苏东坡
苏东坡《献蚝帖》
长寿企业“养生术”
苏东坡与佛印
平凡人养生术
漫画道家思想
传统导引养生术健身养生功能与当代价值的分析
闲话养生术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苏东坡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