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对民间歌谣的收集和整理

2012-04-29陈述爵

文史杂志 2012年1期
关键词:民谣歌谣民歌

陈述爵

民间歌谣(包括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等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直接来源于生活土壤,发自群众的心声,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它是俗文学的核心部分,是雅文学的基础和素材。文人吸取了它的营养,创作出经世不衰的雅文学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如《水浒传》、《聊斋》、“三言二拍”就收集了大量的民谣、山歌,而《木兰辞》、《孔雀东南飞》更是流传千百年来的民歌代表,至今仍熠熠生辉,富有很强的生命力。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诗经》,直接从民间记录下来,成了儒家经典的“五经”之首,成了研究上古社会和语言文字的极其宝贵的资料。

为什么民间歌谣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呢?

首先,它能真实地勾勒出社会发展的轮廓。

一部《诗经》就是一部高度凝练的民间历史,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轨迹,全面生动地反映出人民的思想和生活。要认识历史,了解社会,就必须重视民间歌谣;因为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汉书·艺文志》),是及时掌握社风民情的重要渠道。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广大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欢欣鼓舞,对党的解放农村生产力的政策衷心拥护,唱出如下歌谣:

甘蔗过口一时甜,味精拌汤一时鲜。

党的政策落实了,蜜糖揉成定心丸。

(湖南民歌《定心丸》)

山区人民要致富,少生孩子多栽树。

致富必须先修路,西部开发有力度。

多种经营高素质,科技文化抓教育。

城乡统筹现代化,小康社会屈指数、

当时农村基层干部与农民和谐的干群关系如一首《干部下乡》唱的:

开始进村是生人,一起干活成熟人?

嘘寒问暖是亲人,共同富裕一家人。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党中央和政府关注民生,以人为本,多方筹集资金逐步建立起城乡社会保险制度,使城市居民和八亿多农民参加了社会和医疗保险,解除了多少年来的后顾之忧,农民从心底唱起了《赞社保》:

城乡一体就是好,农民也可进社保。

城里乡下一个样,看病养老不愁了。

党的政策暖人心,农民个个开口笑。

新的生活天天变,芝麻开花节节高。

社会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中央的政策在有的时候、在有的地方也有不落实的时候。这在民歌中也有反映,如《农民的愁》:

中央政策大晴天,下到地区起点云,

传到县里变成雨,落到镇里淹死人。

这些年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有些地方不按科学办事,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河南一首民谣唱道: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

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

90年代身心受害,排污治污立脚现在。

再不治理,子孙责怪。

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建设因贪大求洋,盲目发展,也出现一些问题。这在民间歌谣中亦有反映,如一首《城建败笔》:

攀高比傻好喜功,强暴旧城一扫空。

胡乱标志窒气息,西风一吹狂克隆。

街头塞车永难改,较劲仿造假古董。

盲目宣传国际化,上情下情全不懂。

听听社会热话题,中央精神民心中。

(全国人大代表画家肖玉田所收集的抨击现代“古董”的民谣)

一首春晚《常回家看看》的流行歌曲,表达了老年父母的心愿和子女应有的关心和理解,而现在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常常出现另外一些反常现象。这在歌谣中也有反映,如《一家人》:

老头是勤务员,老娘是炊事员,

儿子是监督员,媳妇是评论员,

孙子是指挥员。

又如《世上只有妈妈好》:

世上只有妈妈好,但愿妈妈不要老;

年轻的妈妈是个宝,老了的妈妈是棵草。

以上两首民谣既有普遍性,又表现出老人们的无奈。

民间歌谣也是时代和人际关系的风雨表,如《送礼谣》:

40年代人送礼,子弹尖尖炮弹皮,

牢牢记住血泪恨,万众一心对仇敌。

50年代人送礼,日记本子和钢笔,

艰苦奋斗创大业,互相勉励多学习。

60年代人送礼,马列著作和《选集》,

涌现雷锋千千万,世人歌颂好风气。

70年代人送礼,小恩小惠初兴起,

酒杯一端政策宽,筷子一起便可以。

80年代人送礼,冰箱彩电录像机,

不够还有小信封,里面藏着人民币。

90年代人送礼,千万不要再升级,

唾弃庸俗和卑鄙,定要树立新风气。

从诗歌中看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在一些人的身上,传统的美德也被抛弃了。当然,民谣的传诵良莠不齐,也常常挂一漏万,出现片面的以偏概全的情况,如上《送礼谣》。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加以审视和鉴别,决定取舍扬弃,但绝不能因为它有杂质而轻视、抛弃其中可贵的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孔子当初能按“好色而不淫,怨悱而不乱”的标准,删诗三百,达到“思无邪”,给后世留下一部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今天无论从思想的高度、时代的发展立论,都应该记载和整理出有利于社会、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现代“诗经”来。

其次,它开拓了语言、文学的研究领域。

语言和社会二者同步变化,息息相关,社会的发展必然会折射到语言中来。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涌现出许多新事物,给我们提出了文学创作和语言研究的新课题。这就要求我们从口语中加强提炼,以表达不断出现的新事物。如一首《数字老人》的写照:

一双手敲键运鼠,两只眼赏文观图。

“三D”对咱不陌生,四邻到网上接触。

“五笔”已轻车熟路,六亲靠“伊妹”传书。

七旬不拒高科技,八十岁“冲浪”自如。

九九重阳去“灌水”,十指激活脑中枢。

千百资料瞬间至,万里不再是遥途。

民间歌谣的题材一是新,二是真,三是快。它真实、及时地反映出当时的人和事情的真实面貌来,反映当时人民的愿望和时代精神,这是文人们难以企及的。如江苏民歌《群众盼的是好干部》:

干部能拿梯,我们能上天。

干部能下海,大海我们填。

干部能翻山,我们把山翻。

村看村,户看户,

群众盼的是好干部。

还有一首山西民歌《家家摘到甜心果》:

金铺田野银盖坡,五谷流蜜唱甜歌。

责任制是幸福树,家家摘到甜心果。

民歌中的《时代先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们时代各条战线的英雄榜样和人们敬仰学习的时代精神:

支边干部孔繁森,披肝沥胆为人民,

行行脚迹雪山印,印着藏汉一家亲。

人民法官任长霞,中原大地一枝花,

爱憎分明心如火,万民同歌传天涯。

普通一兵徐洪刚,勇斗邪恶正气昂,

鲜血染红英雄榜,革命传统要发扬。

党的书记牛玉儒,鞠躬尽瘁好公仆,

病榻不忘千秋业,身殒志坚照史书。

农民工,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而涌现出的新事物、新现象,在文人的作品中当时难以看到;而一首打工歌谣《天下打工是一家》,则唱出了农民工的心声:

你来自四川,我来自河南,

无论来自何方,都靠打工挣钱;

你来搞建筑,我来做家政,

无论干哪行,都是求生存。

创造新世界,大家都忘身。

我们手牵手,兄弟姊妹一家亲。

一个时期有的地方,不按中央科学发展观的建设方针,随意侵占基本农田,引起当地农民的忧虑和不满。这在民歌《土地》中也有形象的描写:

公仆办退休,返乡见老叟。

问叟何处来,怎的特眼熟。

老叟闻仆言,未语双泪流。

辖下土地爷,小庙度春秋。

土地被刮尽,能不跟你走?

还有一首反映校园生活的《应试教育》: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抄、抄、抄,我们的绝招;

打、打、打,家长的王法。

以上歌谣题材新颖,主题明确,结构整齐,节奏感强,琅琅上口,便于记忆,从不同的侧面及时地反映了我们社会的真实面貌。就目前来看,诗歌创作处于低谷,与脱离社会实际、脱离新鲜活泼的民间语言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的文学史其实就是一部口语和书面语分与合的发展史。乐府之代替汉赋,变文、曲子词之代替骈文,话本、明代民歌民谣之代替僵化浮泛的古文,说明我们的学者、作家只有走出书斋,关注民生,透视热点,努力做到“三贴近”,借助和吸收民间口语、歌谣,去其糟粕,吸其精华,创作和研究才能有所突破。这是古今中外的历史规律。这些诗歌中的原生态,需要我们去发掘、吸收和加工、整理,这也是我们的义务。

第三,它能帮助人们加强文化修养,提高表达能力,更好地为社会生活和交际服务。

有一首《独角剧团》的民间歌谣,简洁概括,形象而富有音乐感,充满了口语化,体现了汉语韵律鲜明的特点:

独角剧团,名不虚传。

上自团长,下至演员。

一人独当,个人包揽。

剧团单纯,只演平民。

人生百味,延续多年。

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不讲场地,不计工钱。

角色在行,观众满员。

苦戏演尽,喜剧天天。

(注:独角剧,北方民间艺人独特的艺术形式,类似四川的“被篓戏”。)

这些年来,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西风东渐,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其信息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跃发展;另一方面又给我们提出如何提高文化修养,提高社会交际的表达能力,如何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的新课题。在交际中随着新词汇的增加,常常出现词语乱用套用、语法不通、表达混乱的情况,折射出思想认识的模糊和紊乱,常常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损失和许多不便。对此,民间歌谣往往以它简洁明快、生动活泼的语言,一语中的,了了分明,体现出东方文化深厚的内涵和韵味,是其他语言所无法替代的。如有一首一度广为流传的民间歌谣《文化》:

茶文化,酒文化,茶余酒后侃文化;

神文化,鬼文化,亦神亦鬼性文化;

文文化,武文化,不文不武游戏化。

戏剧小品化,音乐卡拉化,

体育养生化,哲学庸俗化,

事事皆文化,精神物质化。

它以通俗幽默、活泼明快的语言,批判了荒诞、庸俗,混淆概念的观点和以物质代精神的时弊,句句击中要害,形象生动,一般文人的诗歌是无法比拟的。民间歌谣常以其凝练的思想、整齐的韵律、富有音乐节奏感的表达形式,表现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素养和乐观旷达的人文精神。这是汉语独有的语言形式。

这些年来,随着对外交流,外语词的增多,在实际生活中出现一些语言混乱现象。民谣《语言窜汤》唱道:

见面喊声“嗨”,再见说“拜拜”。

对娘称“妈咪”,“爹地”也健在。

“马丹”指少女,“贝比”称婴孩。

“OK”是认可,“SORRY”是唔该。

电视叫“TV”,“SONY”叫名牌。

“曲奇”诚可口,“皮萨”亦快哉!

全球一家人,彼此分不开。

除了口语交流的“窜汤”外,一些地方在书写中也往往不注意规范,错别字随处可见,严重者给经济生活或日常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民谣中有一首《错别字歌谣》,归纳了社会中的负面现象,一语双关,切中时弊:

植树造零,自收起家。

勤捞致富,任人为闲。

择油录取,检查宴收。

大力支吃,提钱释放。

攻官小姐。

这首民谣摘自《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京华时报》、《新华每日电讯》和“人民网”等多家报刊,其反映的现象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民谣以错别字的谐音,揭露了社会中的不正之风,同时也说明书写的混乱已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

总之,改革开放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使国家经济取得巨大的成就;与之相应的现代民歌民谣,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方方面面,勾画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它们来自社会生活的底层,代表了人民的心声。我们应重视选取健康、真实,能体现时代特点而对人们有启发、警示和认识作用的民间歌谣,为社会、为经济、为文化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猜你喜欢

民谣歌谣民歌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春天的歌谣》
十唱共产党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拥军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