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农业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模式研究

2012-04-29于慎兴姜卫良商学芳

山东农业科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山东省

于慎兴 姜卫良 商学芳

摘要:阐述了农业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索出适合农业从业人员多元化职业教育培养的有效模式。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和就业能力,从而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山东省;农业从业人员;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5(25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2)01-0128-04

随着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急需各类技能型人才以满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针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难,而职业教育学生高就业率的社会现实,党中央和国务院把职业教育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1农业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农业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的重要性

1.1.1职业教育是从业人员持续增收的基础和前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无农不稳,民富则国强,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民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等各方面都有所改善,如何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增收致富能力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目前,由于农民知识水平整体偏低,技术水平和科技素质不高,要想使从业人员具有持续增收的能力,前提是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而职业教育正好是提升从业人员科技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的捷径,“要致富、学技术”、“读完初中上职中,打工致富一路通”等话语,彰显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只有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地开展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敢创新的新型农业从业人员,才能使他们在农业、农村这个大舞台上发挥才智、展现能力、科技增收、劳动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和谐快速发展。

1.1.2职业教育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和保证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纵观农业发展过程,是一个由单一的高产型农业向多元化的高产、优质、低耗、生态、安全、高效型农业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低素质的体力型农业向高素质的智力型农业转变的过程;更是一个由传统的资源型农业向现代的高科技知识型农业转变的过程。在这些转变过程中,对农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要有较好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市场经济知识和更多的农业生产技能。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只有多元化办好职业教育,才能全面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生产能力。

1.2农业从业人员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1.2.1当前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就业状况据调查,我国9亿农民中有4.8亿农村劳动力。从文化素质来看,我国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还不高,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而大学以上、高中学历所占比例法国为7%、60%,日本为5.9%、74.8%,德国大学以上学历为7%。

从劳动力就业状况来看,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有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有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有0.13%,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建筑行业的3200万农民工中,参加过培训的仅占10%。从这些统计数据来看,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无法胜任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和岗位,收入也不高。就业对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对农业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教育。

1.2.2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现状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最直接的途径,也是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为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回到家乡。一些中小学毕业生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无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但与众多农村孩子“无学可上”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大多农村职业学校“等米下锅”,有专家也撰文指出“与现在农村劳动力80%以上没有经过任何技能培训形成鲜明反差的是,80%以上的职业学校正面临生存危机。”

职业教育的现状可以借用一些农村职业教育业内人士的形容:现在职教中心是“大楼空、设备空,专业多、学生少”,这种尴尬局面是普遍存在的。一些从事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师们不无感慨地说:“由于条件有限,我们只能在黑板上搞试验和加工,教室里搞种植和养殖,口头上搞科研。”学校无骨干专业、特色专业,办学模式仍然是循规蹈矩,讲理论、没实践,很难适应就业市场需求。

1.2.3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多元化职业教育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科技素质最主要、最快捷的途径是实施多元化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因此,职业教育多元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和保证。

2.农业从业人员职业教育模式

2.1选优进修培养模式

2.1.1按需选优进修培养主要是根据农村从业人员的岗位要求和产业发展的需要,选择优秀的农业从业人员定向到高等职业院校或科研院所进修学习,全面提升素质修养和专业技能,适应工作需要。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是全日制学习,旨在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学制包括学历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等长短班结合。优点是全日制学习,提升素质快,属于定向培养,人才不流失。缺点是全日制学习费用大,而且离岗学习,学习者需要平衡好学习、工作、家庭之间矛盾和冲突。

2.1.2根据岗位设置需要择优进修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农业从业人员从事农村公益性事业岗位的不断增多,如:农村政策宣讲员、农业技术服务员、农村环境保护员、动物卫生防疫员、沼气技术员、渔业技术员、农村信息发布员、远程教育管理员、社会治安管理员、计划生育管理员、林果管理员、农村会计、法律咨询员、电影放映员等等,为了提高这些岗位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发挥其职能作用,更好地服务农村社会发展,必须对这些人员进行文化知识、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教育培训。培训方式可以择优进入对口专业高职院校进行学习培训,也可以利用国家的各类专项扶持资金,如生态家园建设、电影下

乡、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专项资金,聘请专家择优进行专题培训。

2.1.3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择优进修在产品国际化、信息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发展着眼市场,紧紧围绕国际标准需求,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表现为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用科学生产、管理、营销理念来铸就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在标准化生产和铸就“知名品牌”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如研发、种苗、生产、加工、包装、质检、营销等环节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些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离不开职业教育。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分期分批地将从业人员择优送到高等职业院校或科研院所进行进修培养。

2.2多途径培养模式

这种培养模式就是对农业从业人员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地进行职业技能教育。不同的单位、个人或联合体出于不同的人才培养目的和需要,各显其能,对农业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以便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这种培养模式学习形式包括全日制脱产班、半工半读班、业余函授班和短期技能培训班;学制有2~3年学历教育、专业证书和资格证书教育、技能培训等;资金来源有国家、部门、集体、企业、个人等多种渠道。

2.2.1国家培养即由政府出资,利用教育培训单位的教育资源对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培养模式主要是职业技术院校培养、国家项目配套资金培养、地方政府为了推动某项专业技术而拨款进行专项培训,如各职业院校特招专业、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这种培养模式可以定向培养,也可以是专业技能培训,特点一是学历学制弹性化,长短班结合,学历教育与专业证书培训相结合;二是专业设置市场化,根据社会和市场需要设置专业,面向市场进行教育培训;三是教学实践技能化,可以充分利用培训单位的师资和基地进行技能教育培养;四是培训就业一体化,国家出资教育培训,就业前景广阔。

2.2.2部门培养即某一行业主管部门为了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而举办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如旅游管理、计算机、机械电子、电气焊、畜牧养殖、会计培训等。这种培养模式属于专业证书或专业技能培训,由部门聘请专家进行教育培训,可以到部门实验基地或下属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培养目的是为乡镇企业、集体企业或私营企业进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或是对农业从业人员进行转岗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特点是专业单一,学制灵活,目标明确,技能精绝,是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有效模式。

2.2.3企业培养即企业对新招聘人员进行岗前职业技能培训,或为了扩大再生产、提升在职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生产技能进行的教育培训,如服装制作、电动缝纫、市场营销、产品设计、农产品加工技术等。这种培养模式资金来源是企业投资,或企业与个人共同出资。培养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职工管理能力和生产技能。特点是根据企业生产和发展需要进行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专业单一,目标明确,学制弹性化。有些企业为了节省费用,达到上岗要求就行,边学习边实践;也有些企业为了培养高素质管理和营销人才,选送职工到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进修培养。

2.2.4行业协会培训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惠民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中实现了“一乡一业”或“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各类协会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的增收致富。为了提高会员或社员的生产经营能力,协会或合作组织利用利润积累或个人出资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如种植协会的高产栽培、养殖协会的高效养殖技术、合作组织的各类培训班。培训目的是为了提高会员的生产技能,经营能力、市场意识和品牌观念;培训形式有集中办班、分类指导、生产示范、进修等;特点是专业单一,目标明确,会员或社员学习积极性高。

2.2.5个人办班

即个人有一定的资金和专业特长,举办某一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或培训班,向企业或生产厂家(基地)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如服装缝纫、食品加工、电气焊、机械制造、家电使用维修等。这种模式投资主体是办学人,多数是有偿培训。办班人有一定的生源渠道、协作企业或基地。特点是专业单一,学制弹性化,培训就业一体化,当地就业与输出转移相结合。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大力扶持发展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先进、教学质量较高的民办职业学校,为培育更多掌握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农业从业人员创造条件。

2.2.6联合培养联合培养是最普遍、最常见、最有效的培训模式,有中外联合、部门与学校联合、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校与协会联合、公办民办联合等形式。这种模式能最有效地利用教育培训资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互利双赢,最大化地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和效益。特点是专业多样化,学制弹性化,学习形式、培养层次多样化,能满足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和素质提升的需要。

2.3普职对接渗透培养模式

2.3.1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对接普职对接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必然要求。对接形式有“初三分流”、“高三分流”,即初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学到高中阶段学习,一部分分流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习;高中毕业生一部分考入普通高校学习,部分考入高职院校学习或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在职业学校学习期间,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对口向高职院校输送学生(即对口招生),或在高职院校学习可以专科升本科;中等职业学校的优秀毕业生通过选拔可以参加普通高考,实现对接。这种完成普通教育学习接着进入职业教育学校学习,或在职业学校学习后可以参加选拔到高一级普通院校学习的模式就是普职对接模式。

2.3.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即在初中三年级后加一年的职业教育课,实施“3+1”教育模式;在普通高中举办职业教育班,或渗透职业教育的内容;允许普通高中学生转入职业学校学习;在普通高等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举办中等职业教育;在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试办“三二连读”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等。

通过探索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模式,努力建立以政府为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多元化办学的格局,形成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并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培养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业从业人员。本课题通过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进行剖析,认为选优进修是培养岗位专业人才和产业发展专业人才的有效形式,多途径培养模式是全面提升从业人员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普职对接渗透是对潜在劳动力进行文化知识培养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对多元化发展职业教育和普职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敬国.新时期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探讨[J].山东农业科学,2010,8:123-124.

[2]张学东.对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11:82-84.

[3]皮江红.教育券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府投入方式改革[J].教育科学,2006,4:21-22.

[4]皮江红.农村社会“非农化”转型与农村职业教育应对[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9,3:304-305.

[5]刘晓东.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基础建设的思考[J].山东农业科学,2008,5:121-122.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山东省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The improvement of camp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nde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山东省即墨市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