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从江县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2012-04-29李田清

理论与当代 2012年1期
关键词:从江从江县大歌

李田清

当前,文化产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许多国内资深专家、学者在谈及文化产业时众口一词,称“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后一块暴利蛋糕”。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的文化产业消费可达4800个亿,而现在只有1800个亿,从而显现出文化产业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江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原生民族文化,天籁之音侗族大歌、国保增冲鼓楼更是蜚声中外。这里有着“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远古的历史烟尘”,独特的民风民俗,使从江孕育着无与伦比的旅游经济发展潜力;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丰富性、原生性、独特性、神秘性等特点让从江具备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条件和明显优势。

如何进一步挖掘、保护、传承和开发从江县原生民族民间文化,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推动从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如何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从江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撑点和亮点,结合从江实际,本文试以从江县原生民族文化的优势及其现状、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思考进行论述。

一、从江原生民族文化的优势及其现状

从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边缘,与广西的三江、融水、环江和我省的黎平、榕江、荔波接壤,为九万大山腹地,属都柳江中游,距省会贵阳450公里,距州府凯里252公里,距广西柳州280公里,素有“黔南门户、桂北要津”之称。全县辖21个乡(镇)294个行政村9个居委会,国土面积3244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少数民族人口占94%。

从江县居住着苗、侗、壮、水、瑶等19个少数民族,各民族保留着浓郁古朴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生活习俗,每年有侗族大歌节、花炮节、斗牛节、牯藏节等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积淀深厚,民族节日丰富多彩,民族歌舞绚丽多姿,民族建筑特点鲜明,具有原生性、多元性、独特性、组合性和规模性的特点,尤其是原生性民族文化资源特色突出,旅游资源品位高,是绝品旅游资源。其中,以银潭、小黄、巨洞、龙图为代表的侗族文化,以岜沙、高吊为代表的苗族文化,以斗里为代表的瑶族药浴文化,以占里为代表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文化,以刚边、雍里为代表的壮族文化,原生原始,神秘古朴;以增冲为代表的鼓楼群、花桥群和民居等建筑文化,历史积淀深厚,源远流长;以龙王潭、都柳江、三百河、干隆洞等为代表的自然风光,原始自然,优美迷人。

这些灿烂的原生民族文化,古老而朴素,集中表现为丰富多彩的文化,神秘奇异的宗教,形形色色的理念,是从各族群众传统的生活方式、民间习俗、民族关系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具有独特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是各族群众传统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世界级文化遗产,具有持久的魅力。如:岜沙男子为崇拜树木坚持蓄留发髻,这在现代社会里堪称一绝;小黄男女老少模仿蝉声无须伴奏多声部合唱的侗族大歌,真可谓人间绝唱;占里人忧患自然环境资源减少,制定寨规自觉控制人口增长,人口出现负增长,这在人口大国绝无仅有……

(一)融入大自然的原生民族文化。从江县各族群众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实质是对大自然的保护,他们认为人类本来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人与自然本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万物共同生死。整体是基,共处是形,和谐是本,他们世代相传,发展出与其土地、自然资源和环境融为一体的传统民族文化。名扬中外的小黄侗族大歌就是来源于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的传统典范。小黄侗族大歌是一种无伴奏、无人指挥的多声部合唱,时而高亢宽广,时而低沉悠扬,不时听到鸟叫蝉鸣、江河奔流、山谷回响的声音,姑娘队的歌声清纯如水,柔和委婉,罗汉队的声音深厚如山,似穿过天地万物,把听众带入到如诗如画的大自然中。

(二)崇拜太阳的原生民族文化。崇拜太阳是从江各族群众传统文化中共有的现象,他们认为太阳是上天对人类的恩赐,万物都靠太阳生长,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是有神灵的,因而他们的一系列民族节日、祭祀活动和禁忌习俗都与祭拜太阳有关。岜沙村至今仍保留着芦笙堂祭太阳的仪式:一曲笙歌奏毕,三声铁炮响起,一阵火枪对天鸣放,迎客进门,然后芦笙引路,姑娘们牵着客人的手走进芦笙堂的林中小路。走到岜沙人祭拜太阳的“太阳坡”,众人要手拿香火面向太阳,缓缓后退行走。这是岜沙人祭拜太阳祈求平安吉祥的一种形式,岜沙人每逢重大节日活动,进入芦笙堂之前,必须首先面向东方,祭拜太阳。

(三)爱林护林的原生民族文化。从江各族群众大多居住在山区丛林中,可以说有山就有林,有林就有人,哪里有人家,哪里就有森林,这就很自然地在其心中唤起对森林和树木的崇拜。他们认为森林和人是融为一体的,没有人,森林就失去灵气;没有森林,人最终没法生存,爱护自己必须得先爱护生存环境,保护了森林,就是保护了自己。森林给予了他们以水源之利,衣食之本,给了他们优美的生存环境。岜沙村就是爱树护树的一个典型,他们自古崇拜古树,将古树视为祖先的灵魂。男子头顶挽着发髻,他们把盘于头顶的发髻象征着树顶的树叶。在岜沙,每出生一个小孩,父母就为他栽上一棵象征生命的树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棵树,百年后就现砍这棵树来现葬,不留坟不竖碑,并在埋葬的地方又栽上一棵樹,叫做“落叶归根”,岜沙人用这种方式来让自己的生命得到再生与延续。他们珍爱每一棵树,把树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自古就形成了保护森林珍爱树木的独特生态观。

(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生民族文化。占里村是其先人们为逃避战乱,于上千年前从梧州迁徙而来的寨子。刚来时,人口由最初的5户,很快发展到百余户。为缓解突出的人地矛盾,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六百年前的一天,寨老召集全寨村民在鼓楼开会,给子孙们订下了一条寨规:一对夫妇只允许生两个孩子。这一颇具前瞻性、富于现代生态文明色彩的寨规,深深地影响着十几代占里人的生活。几百年过去了,村民们自觉地遵守先人们留下来的“祖训”,从来没有发生犯规现象,使全村的人口长期保持在零增长状态。据统计,1951年全村总人口为720人,到2003年全村人口总数只增加了2人,为722人。目前,占里村的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为1.55亩,比全县的平均值高出了2倍多,也高于全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1.4亩。如今,在占里村流传着许多控制人口增长的古歌,如:“一棵树上一窝雀,多一窝就挨饿”、“人会生崽,地不会生崽”等等,正是这种朴实的传统民族文化,造就和保护了这美好的绿色家园。

二、从江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一)进一步提高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从江民族民间文化以原生性、多样性、排他性、和谐性以及群众性等特点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优势,是一项宝贵的资源,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和市场前景。当前的文化竞争非常激烈,原生民族文化同时也面临着同化、失传以及边缘化的危险,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旅游活县”的发展思路,以“养心慧地,民族原乡”、“风

韵苗侗,神秘从江”为宣传主题,以“弘扬原生民族文化,做特旅游产业”为旅游业的发展方针,突出“原生”、“神秘”的特色,着力打造“原生民族文化旅游县”。同时,尽快拿出规划和措施,抓紧品牌申报,抓好原生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工作,让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二)加强原生民族文化的保护。成立原生民族民间文化开发领导小组,抽调一批热爱民族文化事业、懂业务的年轻干部组成工作组,对全县民族民间文化进行全面普查,深入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一步研究出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意见以及普查、整理、申报等相关措施文件,规范民族文化申遗工作。加大民族节日、民族服饰、民族歌舞、传统习俗的保护、挖掘、整理和传承,结合村寨生态博物馆群建设,保护民族文化原状,保护和恢复原生资源,营造民族村寨浓厚的文化氛围。以“小黄侗族大歌”、“岜沙枪手部落文化”、“增冲鼓楼文化”和“占里人口生育文化”为龙头,认真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普查和挖掘工作。在此基础上,联合省内外本科院校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机构,创建民族民间文化研究基地,依托其雄厚的人才资源在初步普查和挖掘的基础上。做好深度提炼、提升和整理工作,从而达到资源共享、保护和传承的目的。

(三)深入开展民间文化歌师、戏师、民间艺人及文物古迹的普查建档工作。建立《从江县民间歌师、戏师、民间艺人名录》和《从江县民族民间文化及民族节日名录》等一系列资料目录,对优秀人才实行政府聘用制度,同时制定出相应的补贴办法和标准,对全县的民间歌师、戏师、民间艺人等给予适当补贴,充分发挥他们在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和弘扬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逐步将民族民间文化引入县内中、小学课堂教学,纳人国民教育内容之一,组织人力、财力编写乡土教材,加大民族文化传承力度。每年都要对民族民间文化引入课堂教学工作的先进单位及个人进行大力表彰。

(四)进一步提升民族文化的品位。以市场运作的方式,聘请我国著名音乐人、词曲作家、文学家、书画家、摄影家等前来从江考察采风,创作更多的反映从江县民族民间文化和民族风情的优秀文艺作品,从而提高从江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精心编排一台集从江民族风情文化和旅游为一体的大型文艺精品力作,如贵州的《多彩贵州风》、云南的《云南印象》和广西的《印象刘三姐》,使其打造成为从江县面向旅游市场的文艺精品节目,从而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五)积极发展原生民族文化旅游业,实行产业化开发。借“多彩贵州”之风,明确把侗族大歌作为从江民族文化推向外界的品牌,围绕侗族大歌制作各种专集向外宣传,努力营造歌乡氛围。成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播公司和旅游开发公司等产业化开发组织机构,具体负责产业规划。旅游产品营销策划等工作。采取向上争取一点,县级财政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办法,建立原生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基金。加强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把民族文化队伍建设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在民族地区工作的干部必须熟悉当地的民族文化,并且把熟悉当地民族文化列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乡土人才的挖掘和引进外来人才工作力度,提高民族文化旅游业管理水平,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团体的领导和引导,对县民族艺术团进行改革,拟建县艺术总团,机构升格为副科级甚至正科级的常设机构,具体抓好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开发事宜,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艺术形式组建若干个表演队,充分吸收优秀人才进入表演队伍,实行专业化表演或向外输出表演队,做到以团养团,以文化产业带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全力做好“侗族大歌”、“岜沙枪手部落酒吧”、“瑶族药浴”等文化产业的输出。重点在“侗族大歌产业化输出”项目上寻找突磁口,依托小黄侗族大歌传承基地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转移培训项目,重点对农村年轻剩余劳动力进行再就业转移培训,培训内容为小黄侗族大歌、民族歌舞、民间乐器及宾馆酒店服务礼仪等。就业输出方向为国内大中城市宾馆酒店服务人员及旅游景区民族风情表演团体。在文化“扣工”的同时,宣传从江独特浓郁的民族风情,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从江观光旅游。

(作者单位:中共从江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弭萨

猜你喜欢

从江从江县大歌
水天一色梯田美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岜沙之晨
从江县宰章水库料场开采方案优化设计
侗族大歌传承的结构
——基于从江县侗族大歌传承实践的分析
和谐共生道法自然
———从江加车村
从江小白和小罐茶说起 成功的表象与隐象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侗族大歌
贵州乡间斗牛
从江加榜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