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累不足

2012-04-29苑坪玉

理论与当代 2012年1期
关键词:评奖贵州作家

苑坪玉

八届茅盾文学奖首次采取评委公开记名式评选,这在中国文学评奖史上是第一次。评委会评委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中国作协机关专家;二是中国作协直接聘请的全国有关单位专家;三是中国作协各省、市团体会员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推荐的专家。评委共62名,比往届多了一倍。这种大评委制,又是公开实名投票,谁要想操纵评奖,基本上不太可能。所以,评奖工作结束后,除了个别人提出某种不太靠谱的质疑外,社会上普遍反映比哪次都好。无论业内业外,人们基本上认同评奖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胡平“本次评奖最接近公平”的说法。常言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尽管大家艺术见解不一定一致,落选者并不一定就真的要差些,但至少可以说,本次评奖体现了程序公正。

有幸参加了这次评奖工作,我把它看作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对推荐评奖长篇小说的系统阅读,通过和各位评委的交流与讨论,也通过投票过程和结果的心智历练,自然产生了不少心得体会,现谈出来和大家分享。

有机会对近几年长篇小说进行一次范围如此大的涉猎,可以感觉到当代文学发展的有力脚步。无论从创作的立意上、题材上、内容上还是从创作的方法上、手法上、形式上来看,当今的文学依然是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变化和成就都是非常大的。但越是这样,似乎就越难看到文学创作上真正的突破。面对如此众多的作品,想发现几部特别差的几乎和想发现几部特别好的一样困难。正如孟繁华先生所说:小说写到这个份上,还能怎么写?今天文学创作艺术上表现得如此成熟,这大概近乎于国画山水创作的现状,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感到总摆脱不出一种程式化的味道。有时我甚至想,是不是真正有创新的作品,多少還是得带点生涩味呢?总不能都像是熟透了的瓜吧。当然,毕竟这些作品都是被相关文学部门推荐出来的,肯定应该是成熟的了,太生涩了,哪个部门也不好意思拿出来晾呀。

就评奖活动来说,要苛求各位评委完全不带思想艺术上的偏好和个人情感上的偏爱,那既不客观,也不是科学。毋庸讳言,其他评委不说,首先各省、市团体推荐的评委,基本上就都很明显怀有希望本省作家作品胜出的“私心”。但大家却都严守评奖规则,并无违纪拉票活动。他们公然之举,就是在会上会下,有机会就向其他评委推荐本省作家参评的书目。声称并不要求谁给该作投票,只是希望大家:“抽空再看一看,比较一下”。窃以为,这样的“私心”不仅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是其情可嘉。其实,你想,在同等条件下,谁会不希望本省作家作品胜出呢?至少作为贵州的评委,我就很难排除争取本省作家作品胜出的奢望。

然而遗憾的是,在全部178部参评作品中,贵州仅有一部,就是仡佬族女作家王华的《家园》。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贵州就只报了这么一部。这在全国各省、市中,是上报得最少的了。发达省区不说,例如江苏,入选前80部的作品就有9部之多。就是和周边西部不发达地区相比,贵州也是倒数第一。云南有范稳的《大地雅歌》、潘灵的《泥太阳》、存文学的《碧洛雪山》、栗标的《菩萨蛮:南诏风云》等四部作品参评;重庆有张者的《老风口》、王雨的《填四川》、歌兑的《坼裂》和方棋的《最后的巫歌》等四部作品参评。陕、甘、宁包括新疆就不说了,就连青海、西藏也有尕藏才旦的《红色土司》、尼玛潘多的《紫青稞》、江洋才让的《康巴方式》、朗顿·罗布次仁的《绿松石》等四部作品参评。这让我在评奖活动中为贵州作家作品摇旗呐喊时,似乎都感到底气不足。幸好是《家园》本身水平不错,很有竞争力,顺利进了前80名。我想,如果王华本人名气再大些,作品积累再多些,我看进前40名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当然,据我了解,贵州的确还有一些作品,和这次所有参评的178部作品相比,并非最弱,但还是显示出了贵州文学创作不小的差距。而最明显的,我感到就是贵州文学的积累不足。

如我前面所说,当今文学,作家的创作技巧和作品本身都已经是很成熟的了,文学最难得的,就是要有突破。今年茅盾文学奖的评奖工作,实行大评委实名投票制,不分初评中评,一评到第,这也是针对这种文学创作实际情况而进行的改革。因为这样一来,不仅极大遏制了评人情、评圈子等不正之风,实际上也排出了评时运,评投机的可能。以前的茅盾奖评奖,很可能有的作者凭了机缘、人缘获奖,具体获奖作品水平高低不说(当然,作品水平太次也不可能获奖),但不少作者获奖后就再也没什么好作品问世了。而今年这样的茅盾奖评奖办法,则注定作家没写出一系列好作品的积累,没有相应的文学影响积累,是绝不可能获奖的。事实上,从这些评奖结果来看,相对来说,获奖的作品并不一定就是该作家创作的最好作品,最典型的比如张炜、莫言。他们的获奖之作,并不见得好过《古船》、《檀香刑》。但获奖的作品,一定是当前最好的作家和当代相对最好的作品。很显然,有影响的好作家是靠好作品积累出来的;获奖作品是靠有影响的好作家写出来的。换句话说,没有文学影响积累的作家作品,是不可能获奖的。所以,文学名家获奖,是这届茅盾文学奖评奖结果不争的事实。这不仅印证了北大教授陈晓明先生的观点:“从文学史来看,立在优秀作品后面的,最终还是一个优秀的作家”;同时也证明了,文学创作发展到了今天这个时代,一部文学作品水平的高低,完全排除作家本身因素,是很难以比较评比出来的。这种评奖方式。无疑等于宣布: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不可能再出现什么“黑马”作品。比如本届评奖中,部队作家歌兑的《坼裂》,写汶川地震,却超越了地震本身,对人性进行深层次探讨,写得很有震撼力。应该说这是一部相当有分量的作品,也有包括我在内的相当多的评委推荐它。但它最终还是没能进入前20名。其实,何止歌兑这样无名作家的全“黑马”作品,就是像宁肯这样的半“黑马”作品《天·藏》,写得如此有特色,有深度,最终也没能进入前20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这种遗撼,却有效地保证了茅盾文学奖的权威性。相比之下,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了。

我认为贵州文学的欠缺,正是这种积累不足。最突出的就是我们不是没有优秀的作品,是这些优秀作品,还没能积累出优秀的作家。而要尽快积累出优秀的作家,最好要同时具有三个方面的条件:1、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2、发掘出优秀作品的价值;3、优秀作品的社会认同。三者缺一,贵州文学都很难迅速得到积累。而就我省文学创作现状来看,后两条尤其缺乏。我省不少作家,其实创作还是很勤奋的,优秀作品也出了一些。但这些作品的价值,却未能被我省评论家和有关部门及时和充分发掘。尽管外省有些评介,但本省没有形成大力发掘的局面。在今天这种社会现实下,真正的纯文学,作为高雅艺术,不可能只靠市场运作来发展。必须要有专门的社会机构和专家负责倡导和促进。这是社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贵州文学的发展,仅靠外力,多少

还是有限。特别是最后一条,贵州社会对本土文学作品实在是很缺乏“认同”。我省的文学阵地本来就很缺乏,本土作品很难有出路。仅有的出版部门、期刊杂志又都盯着外省作家,并不以推出本土作家为己任。过去,何士光、叶辛、李宽定、顾汶光等作家,都是由《山花》《花溪》和贵州人民出版社等推出去的。可现在呢?欧阳黔森、王华、肖江虹等已经走向全国文坛的作家,哪一位又是由贵州自己推出的呢?当然,在目前市场条件下,出版社、杂志社固然有他们的苦衷。但也确有妄自菲薄,自信心不强的问题。更为遗憾的是,有关部门也没有相应的措施,鼓励本省作家创作,加大扶持本省作家力度,夯实培养作家基础。而只是坐等墙内开花墙外香,在装点门面上下功夫。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妨看看别省是怎样做文学积累的。海南作家杜光辉创作的长篇小说《可可西里狼》是这次茅奖参评的作品。这是一部以环保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和王华的《家园》属同一题材。确实地讲,作品不错。不过我认为,其文笔构思并不如《家园》。也许正因为有所不足,《可可西里狼》虽脱稿于2000年,却直到10年后的2010年1月才出版。但《可可西里狼》出版后,由于海南省的重视,竭力发掘作品的内在价值。组织联系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环球时报》、《中国环境报》、《文学报》、《海南日报》等20多家专业或非专业平面媒体,对该小说进行了广泛的推荐,吸引了文学评论界和读者的关注。著名作家、评论家陈忠实、雷达、白烨等人也先后著文进行重点推介。新浪网、搜狐网等对杜光辉进行了视频专访,另有200多家网站转载了该小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宁夏人民广播电台还进行了该书的长篇小说连播。据介绍,《可可西里狼》出版不到一个月,就进行了第一次加印;在刚过一年的时间里,又另外加印了4次。对此,连出版界资深人士都认为,在以环保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中,《可可西里狼》创下了奇迹,实属罕见。而同样题材,甚至优于《可可西里狼》的《家园》呢?有关部门和单位,又有谁组织过宣传推介?甚至直到人选茅盾文学奖前80名以后,我省也没有见过一篇像样的评介文章。而像甘肃省,马自祥的《阿干哥》、李学辉的《末代紧皮手》、雪漠的《白虎关》、唐达天的《沙尘暴》、史生荣的《大学潜规则》等作家作品,仅是因为被推荐获参评茅盾奖资格,《甘肃日报》即以大版面展开宣传攻势。其省作协常务副主席魏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骄傲地介绍说:此次,甘肃省参评的6部作品,涉猎面非常广。有的关注甘肃民勤治沙,有的关注目前知识分子生存状况等,还有反映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特别是,这些作品绝大多数都获得过省委宣传部和中国作协重点作品资助,它们代表着甘肃作家的水平。

其实,贵州现当代文学创作,从蹇先艾到何士光,应该说是有一定的积累的,在文学史上也有相当的地位。蹇老虽已过世,可何士光至今仍在创作。不过如今社会浮躁,人们不是在这种基础上继续积累,而是只幻想着一晚上就成名,就出个大作家,就拿个大奖。一点也不愿去做艰苦细致的基础工作,甚至也不屑于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结果梦醒时分,不仅什么也不存在,反而很遗憾地把过去的积累消解了。要知道,文学是文化,不能靠投机和侥幸。只有通过踏踏实实地积累,才能深厚,才能成功。看见人家好像一下就成功了,却不懂那是人家多年积累的结果。

前不久,贵州省作协召开了第六届代表大会。这是一次贵州文学史上空前的盛会: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专程到会祝贺;贵州省委书记、省长等四大班子领导都前来出席开幕式。这次大会选举产生的新一届省作协领导班子,很明显的年轻化了,应该说是朝气蓬勃。“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唯愿这是贵州文学腾飞的一个新起点。新班子要克服文学史的虚无主义倾向,更加注重贵州文学的积累,在做好文学基础工作上多下功夫。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会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所以清赵翼《论诗》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就明确指出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只有在“李杜诗篇万口传”的社会基础上,才能“各领风骚”。倘若完全丢了李杜的传统,后人又上哪领“风骚”去呢?

(作者单位:贵州省作家协会)

责任编辑:郭渐翔

猜你喜欢

评奖贵州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评奖获奖
取消“热闹的评奖”是文化回归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