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初探

2012-04-29蒋静

国土资源导刊 2012年1期
关键词:财务风险控制事业单位

蒋静

摘要:本文以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的内涵为出发点,根据财政部新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分析了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

在我国,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和其财务管理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致使内部财务控制也存在一些风险。本文从财务风险的概念出发,深入分析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几点防范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对策。

1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内涵

1.1 财务风险控制的含义

财务风险是指在财务活动中,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财务收益偏离了预期收益,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主要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组织目标,不涉及筹资、负债、盈利等问题,其非营利性决定了财务管理的重点是财务资源的依法取得和使用,而不是净利润或每股收益。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应是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使行政事业单位难以合法、有效地获取并使用财务资源,从而造成其不能充分承担其社会职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目标的可能性。

1.2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特点

客观性。是指财务风险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导致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不确定性。是指未来风险事件发生的时刻和概率、损失和范围的大小不能确定。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者而言,也不能完全掌控财务风险因素。

可变性。是指风险性质会随时空各种因素变化而有所改变,因此随着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内容的不断更新,会使得其财务风险也在改变、消亡和激化,并具有一定的自我应变能力和环境适应性。

可预测性。是指财务人员可以运用先进的财务管理手段和方法,根据财务风险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预测其发生时间、范围和程度,采取相应的防范手段并降低财务风险的破坏程度。

2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1 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财务风险的客观性决定了只要有财务活动,财务风险就必然存在。而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往往认为只要按法定预算取得和使用财政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即使出现也是由国家财政来承担,与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无关。此外,财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很多事业单位对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投入也不足,导致一些财务人员无视职业道德,偏离财务管理活动的要求,存在违规从事财务活动的风险隐患。

2.2 事业单位部门的责权利意识模糊

事业单位组织的目标不是为了增加组织自身的财富,也不是为了产生利益,这使得管理人员经常难以就各种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达成一致,对于一定的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也难以确定,分权管理的操作难度加大,对各部门的职责履行情况难以考核评价。由此产生许多风险,如预算执行无法合理规范,预算资金支出结构异化,行政事业单位公信力下降,资金使用无绩效等。

2.3 事业单位财务决策存在主观经验性的特点

例如,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决策失误及盲目投资导致一些资产闲置、设备利用率低,从而给国家财政资金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这与事业单位的地位和未来发展极不相称。

2.4 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关系未完全理清

很多单位内部存在自身业务与行政业务、非经营业务与经营业务不分的现象,由此所产生的系统财务资源取得较为复杂,其内部各单位之间以及与其上级主管单位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权责不明,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且资产的安全完整无法得到保证,而内部混乱的财务关系也极易导致系统内各单位的财务风险。

2.5 上级部门预算监管弱化

事业单位不同于一般的企业,上级部门的预算监管对于其内部的财务风险的产生、发展和扩大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片面强调企业化的发展而不顾财力地铺摊子、上项目,势必造成隐性赤字预算。这种由预算约束弱化、管理层决策失误造成的经济责任风险,已成为当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中的重中之重。

3加强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几点建议

从宏观层面看,建议政府尽快制定并实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相关规范。据财政部网站消息,为了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和规范内部控制,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推进廉政建设,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财政部拟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并征求意见。该征求意见稿中对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风险控制的必要性、要求和基本环节作出了相关规定。其中有关事业单位债务控制、资产控制、预算控制和收支控制的规定对于加强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具有指导性作用。

从微观层面看,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指导下,广大事业单位应做到如下几点:

(1)提高风险管理意识,落实风险管理追究责任制

企业《会计法》中对于本企业财务管理的责任人已有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在贯彻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过程中也要要明确单位负责人应负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单位由上而下共同执行内部控制要求,从而推动内部控制的健康发展。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将责任风险直接与决策层挂钩,按领导分工予以纵横监控,规定职责,相应授权,从而实现各尽其职、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控制目的。同时要把授权批准权限的分解和审批额度的分配与核算管理制度的建立、财务公开性制度的建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防止滥用职权审批情况的出现。

(2)强化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自身素质建设

首先,积极选派单位优秀的财务人员出外学习“充电”,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当前主要是积极学习和推广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在此基础上能有效运用先进的财务管理手段来预防与控制财务风险的发生,学会财务风险的应急与处理等等。其次,还应加强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道德建设,对于主动找出本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漏洞的财务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而对于触犯职业道德的财务人员,一旦发现,给予重罚甚至解雇,加大其违规成本。

(3)不断健全本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具体制度

在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指导下,建立本事业单位具体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根本保障。具体来说,该内控制度应涵盖单位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和内部预警机制。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的建立应该结合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一并考虑,但两者是不同的。前者的主要内容包括:稽核工作的组织形式和个体分工;稽核工作的职责、权限;稽核工作的程序和基本方法等。后者的主要内容包括:内部牵制制度的原则,包括机构分离、职务分离、钱账分离、账物分离等;对出纳等岗位的职责和限制性规定;有关部门或领导对限制性岗位的定期检查办法。内部审计则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个单位内部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而内部预算机制旨在对事业单位财务运作中潜在风险预警预报,提出控制措施,将可能萌发的财务风险予以化解。

猜你喜欢

财务风险控制事业单位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财务风险预警研究综述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会计预算控制现状及方法
浅谈高层建筑沉降监测关键环节控制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