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视域下中国体育发展的反思

2012-04-29王志威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全球化话语人文

王志威

摘要:近半个世纪以来,在“与国际接轨”的口号号召下,中国体育发展呈现出追随全球化潮流的趋势。目前,中国体育发展基本上是以欧美体育标准为主,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处于弱势地位。针对中国体育在全球化环境里的发展现状,反思中国现代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民族传统体育人文缺失的状况。面对全球化中不可避免的体育同质化现象,构思中国未来体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全球化;话语;体育;人文;传统

中图分类号:G80—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1—0021—05

Abstract:In the past half—century, guided by the principle of “integrating into the international practice”, China has been following global trend in its sport development。 At present, it adopts the sport development standard of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while putting the national sport tradition in the secondary place。 In view of Chinas current sport development in a globalized contex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flect upon the problems with current sport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the under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port and its culture。 It tries to set out the future direction for Chinas sport development when the assimilation of sport is an inevitable trend。

Key words:globalization; discourse; sport; humanity; tradition

全球化是非蓄意和非预期的全球性效应,而不是全球性倡议和行动。我们一方面把流动自由权赞颂为全球化的最大成就和它不断繁荣昌盛的保证,而另一方面我们又经常剥夺其他人的这一权力[1]。

在全球化视域下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哲学思考,“不再仅是追求唯一的真理,或者是追求普遍的共识,还可以从不同的背景进行各种探讨,去扭转人人习以为常的思维”[2]。“人的发现”和“人文精神的反思”是人类永恒的两大课题[3]。反思全球化下中国体育的发展,不是一味批判全球化,也不是全盘接收全球化。在全球化的带动下,及随后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冲击下,反思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首当其冲地遭到破坏的现象,以及未来中国体育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上逐渐找回了民族自信心,接下来就是要在心理上、文化上逐渐建立起中华民族的自信。在全球化环境里,中国体育文化不能被湮灭在以西方为主流的文化之中。那么,中国体育人文之中心价值在哪里,中国体育的长远之路又在何方,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

1问题的提出

“全球化”一词虽然多用于经济领域,但就体育领域而言,恐怕比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还要高,而体育的全球化又以欧美为主要代表的西化体育为主。目前,中国体育的西化程度非常高。中国体育人文精神接受了以欧美为代表的全球化标准,并应用在体育实践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如何从全球化标准中抽身出来,再回到传统中去寻找属于我们民族的体育文化精华?至于如何梳理民族传统体育,可基于文化生态、后现代等基本理论,思考全球化对中国体育的内涵,及其在全球化体系中的影响,并在全球化体系中探索中国体育发展之路。此时,要回头重视原生态的本土体育,并继承与发展映射民族精神、体现人民智慧的体育项目,而不只是关注纯粹的舶来品——现代体育,目的是使未来中国体育人文朝着保有民族印迹的方向长远发展。

中国体育包含现代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在全球化中,中国现代体育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跟随全球化大潮。在这种环境下,民族体育也出现泛化倾向。因此要找回民族,就要先找回族群[4],而中国就有56个族群,原有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文非常丰富。我们应该认同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文,并让更多人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与发展中来。

2全球化背景

“全球化”这个概念,是20个世纪60年代由“罗马俱乐部”提出的。从狭义上讲,是指“从孤立的地域或国家走向国际社会的进程”;从广义上讲,是指“在全球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世界各国间的影响、互动、合作愈益加强,使得具有共性的文化样式逐渐普及,并推广成为全球通行标准的状态和趋势[5]”。“全球化”主要有两种理论,即“中心论”和“反中心论”。“中心论”认为,全球化源于一个中心,其进程是这个中心模式在全球扩展,其结果是这个中心模式在全球普遍化。不同的“中心论”者对这个“中心”的定位也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欧洲”、“西方”和“美国”这几个中心。“反中心论”主张,全球化将是一幅多元化的图景,这得到了长期受西方力量压迫的非西方国家的认同及支持[6]。1990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作出了《世界二十一世纪议程》的决议,这标志着各国开始共同解决“全球问题”。1995年10月,15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了“联合国宪章”生效五十周年大会,共同研讨如何解决世界上最紧迫的问题。这些都表明了人们共同面对“全球问题”,并促进人类步入“全球化”时代[5]。而对全球化问题的讨论与实践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将研究对象处于全球化的背景之中;二是如何对研究对象在全球化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治理(Global governance)。

目前,全球化的体育虽然以欧美为主流,但是从历史渊源来看,全球化体育还是或多或少继承了古希腊的体育人文精神,在体育现代化进程中,随着西方的殖民与商业扩张,古希腊体育人文突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致使欧洲传统体育人文精神保留至今。可以说,现在的全球化体育就是古希腊体育人文在全球范围内的延续与演化。

3全球化视域下中国体育发展现状

3。1中国现代体育以西流为主

自从德国的体操传入中国后,中国就开始主动吸收西方体育的发展模式。到民国期间,中国体育基本上就是采用欧美体育的发展模式;在新中国成立后,虽然避开了欧美路线,但可以说,就是完全模仿前苏联的体育发展模式;在冷战期间主要发展以代表国家与民族声望的竞技体育,直至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重视社区体育的发展。纵观中国现代体育的发展,不管是管理体系上,还是具体的体育项目,始终都没有脱离西方的体育人文框架。

从各种关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会议、论文也可以看出,研究者的视角都偏向于欧美的话语体系。借用杜维明先生的观点来说,就是我们自己缺乏“根基文化”[7]。奥运会就是全球体育西化的典型表现,虽然,在北京奥运会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地强调了中国文化,但多数只限于文艺表现。在北京奥运的作用与影响下,中国兴起了一股体育人文研究热潮,并成立了奥运会研究中心这一类的机构,这些机构还是以“西流”作为主要的研究体系,在其研究成果中,虽然有对中国文化进行描述,但是总的来说,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

从体育实践操作来看,我国至今还是沿用前苏联的体育发展模式,不管是学校体育还是代表国家的竞技体育,尤其是在为国家培养优秀运动员方面,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3。2传统体育的缺失及体育标准化的弊端

传统体育的缺失:中国还处在奥运会、亚运会的后狂热中,除了部分偏远地方还保存着一些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之外,整个中国的现代体育基本上已被西化的体育占领了。从文化上分析,体育项目如果完全源于西方,则不算有中国特色;如果纯粹源于中国传统,可以说具有中国特色;如果是中西结合,也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然而,现在的中国现代体育很难具有真正的中国特色。

近年来,中国体育呈现标准化趋势,学校的体育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学有课标,大学有体育体质测试等,最近,又开展“阳光体育一小时”号召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尽管出发点很好,但实际效果还有待检验。中国的体育改革标准化趋势无形之中使体育朝着单一化、西化的方向发展,导致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子越来越难寻。在体育技术层面上,中国体育并未取得很好的预期效果,在体育文化层面上,中国体育也还未进行准确的定位,只是追随全球化的潮流。所以,中国能否为体育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发展论仍有待讨论,至少可以对传统体育的缺失和发展体育标准化提出疑问。

4全球化视域下中国体育发展的反思

在全球化视域下,反思来反思去,主要就是反思自己的传统、自己的民族文化之类的东西。在全球化背景里,反思也是寻求自我体育文化出路的一种方法。

在推翻清王朝之后,中国就一直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当中。为了解决这一困境,中国出现了几个纯正的西学流派。其中,有保守派强调人权、民主、自由等;也有改革派偏向于大胆革新,推崇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然而,同样是西学派,他们的思想却在中国内部发生了猛烈碰撞,不同西派之间的较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相当一部分的传统人文却一直被主动抛弃,例如,在五四期间极力打倒孔家店,30多年前的文化大革命,及现在的追随全球化潮流。在此,我们不禁要反思:中国自己的传统人文哪里去了?在一百多年前中国人还自诩的文化哪里去了?

4。1对中国现代体育发展的反思

在全球化体育话语中,社会话语体系占主流,即以社会控制为主,政治话语是非主流。而在中国,现代体育的发展以金牌主义为主流,金牌主义背后的推动力就是政治话语。也就是说,在中国,政治话语已成为控制体育发展的主流话语。在奥运会上,中国人刘翔拿了一块金牌,举国上下为之庆祝,感觉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近了。我们可否从另外的角度深入思考,奥运会的框架是西方国家制定的,中国人只不过是在西方的游戏框架之下,取得了一个田径项目的突破,这样的胜利能否算得上伟大的胜利呢?如果反思一下,即使外国人在中国人制定的框架下胜利了,中国人实际上也没有失败。因此,只要我们能为世界做些事,能为世界体育提供一个平台,那就是最大的胜利。

在奥运会、亚运会之后,我国体育更应考虑不再继续走全盘西化之路,而是反过来重视那些流淌着中国文化血液的传统体育。我们不能一叶障目,认为欧美的一切都是文明的和进步的,接下来就做欧美文化的跟班。要是我们能够整理、传承并发展好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这将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似乎,现在正是我们该反思的时候。虽然反思并不能给中国体育的发展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但是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也能为我国体育发展指引方向。在对金牌狂热的同时,我们必须还要认识到体育人文的中心价值还有待探讨。一百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对自己的传统体育人文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对西方体育以蹦蹦跳跳的活动方式不屑一顾。但现在,我们的体育人文反而没有了根基,现代体育只是一个承载西方人文而又流行于全球的身体娱乐活动而已。当务之急是,中国该如何去定位自己的体育人文,并找到发展方向。

中西方具有不同的人文传统,“西方强调个体价值的人文传统,中国强调社会人格的人文传统”[8]。中国人自受儒家思想影响以来,就兴起一股“好学”的热潮[9]。在全球化环境里,要防止“照着搬”的人文格局就此形成。另外,在共享全球资源时,我们也要警惕,“防止发达国家利用现有优势,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力实施剥夺”[10]。西方的人文思想,给西方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好处,其指导在科学、管理等领域领先于其他非西方国家。然而,随着西方先进的现代科技引入中国,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伦理也随之而来。一百年多年前,中国便开始吸收西方的先进经验与理论,但从社会总的发展情况来看,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在全球化体系中,不可否认的是,不管是诠释体育人文还是建构体育人文,都不能唯我独尊,也不能唯西是举。那么,为了改变中国现代体育的发展现状,体育人文是以中为体,还是以西为体,还是兼论,或不分主次地任其发展,这都值得我们思考,而笔者更主张以中西结合的方式发展体育人文。

4。2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反思

季羡林先生也提到,“东方文明应该做出一些创见性的回应了”[7];余英时先生认为,一定要和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但近百年来,我国体育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是西化,并没有进行太多的东西方体育文化交流与融合。奥运会、亚运会在中国举行,国家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人们随着媒体共同为中国体育成果而欢呼。事实上,奥运会加速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衰退,严重减缓了中国传统体育人文的发展。那么,我们的欢呼到底是为了什么,中国人自己对传统体育的了解到底有多少?投入怎样?又有多少的现实回报?

中国传统体育的精髓讲究义理心性和精气神。在这一点上,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允许多种体育形式的存在,包括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全球的体育才更具有多样性。例如,武术的门派、项目的多样性。也有人说,就是因为武术门派的众多,导致没有一个统一的评判标,从而阻碍其发展,令武术无法推向国际。事实上,这是一种西化、标准化的思维,恰恰是由于这种多样性,中国传统体育才能不断地传承下来。如果继续完全延用这种西化了的标准观,那么武术最终将毁于一旦。中国传统体育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点,因此,我们不能以纯粹的西化思维,来衡量一个承载着深厚人文的传统体育项目,也不能将本来有着非常丰富内涵的项目,一味简单化、标准化。在全球化体系中和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以文化生态理论为基础,来认识中国体育的多样性,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般说来,研究体育人文需要厚实的人文基础,以及学贯中西的人文功底。但在中国的体育理论界,普遍缺乏具有深度的中国传统体育人文理论,所以容易出现随波逐流、摇摆不定的情况,崇尚西方现代体育。目前,在中国传统体育人文理论缺失的情况下,金钱成为体育发展的主要动力,所以在体育推动方向上产生文化偏离,体育业出现了随处可见的异化现象。这些恰恰可以说明,中国现代体育与中国传统体育的精髓(义理心性与精气神)相差甚远,所以更加需要加强传统体育人文的建设。

5未来中国体育的发展

5。1体育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物质冲突是有声响、有血色的,而文化冲突则是无声的,但却是更致命的。虽然枪炮声没有在中国大陆再次响起,但是在全球化环境里中西文化间的战斗却很激烈,而且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体育文化输多赢少。虽然我国能在奥运会上赢得数量较多的奖牌,但是始终是在西方人搭建的全球化舞台上跳配角。

中国体育近百年来的境遇和发展状况,主要是西方传入的体育在中国的地位得到了提高,而且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反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被压缩在狭小的发展空间中。不过,对于西方体育的认识,不能采用极端的批判方式,既不能完全认同,也不能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者(俞可平,2008)认为,全球化既不是“西方化”,更不是“美国化”,而是既普遍化又特殊化的“对立统一”[11]。

全球社会发展至今,人类不断地完善自身,也不断地探索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人与人减少相互歧视、仇杀,更多的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发达国家应该尽最大的义务去协助世界的发展,因为发展应该是全体人类的发展,而不是某个族群的发展。因此,在全球体育生态的环境里,既发展中国现代化体育,也不忽视民族传统体育,可将中国体育放在文化生态的框架之下去探索发展之路。

5。2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体育的走向

中国体育的发展应置于大民族文化当中。汤一介认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把自己的哲学作为其民族、国家生存发展的根基”[7];杜维明认为,“我们的灵魂,扎根在我们的族群,扎根在我们的民族,然后往外推,要有公共性和公开性”[7];万克·费瑟斯通也指出,“我们处于一个后现代全球化,在理性和科学的引导下,永不停歇地去发展传统主义理念(1991)”[12]。

亨廷顿强调文明的冲突,也有部分文化学者,如杜维明,提出“和而不同”的观点。未来中国体育的发展,不应继续走同质化路线,也许以中西结合的方式为上。

中西体育大致有三种结合方式:中国的理与西方的理性相结合;中国人对境界、意境的讲究与西方科学方法对实践的指导相结合;中国的规矩意识与西方体育的规则意识(甚至法制化)相结合。当然,发掘并继承传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以下,提出几个概念来探讨:

第一、体育人文的承载。这里指的是广义的体育,体育是一个蕴含非常丰富的主体,又是一个很重要的客体,体育本身承载的东西不一定是单一的,可以是丰富的中国文化。从而推动中国传统体育人文朝着载有民族精神的方向发展,以传播中国文化。

第二、核心价值观。因为体育是人的体育,如果没有价值观,则会缺乏理和理性。中国体育走过一个十字路口,正朝着西化的方向发展,造成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人文的迷失,实际上也是核心价值观的缺失。而核心价值观缺失的主要原因是对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度不够深入,或者说是缺乏被普遍认同的根基性文化。

第三、体育与政治。中国体育的发展与全球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在中国真正能够把控体育的还是政治,用胡小明教授的话来说,就是在中国把体育变成了工具,但体育本身应该是一个玩具。所以,我们必须挖掘中国体育的本质,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体育最终应回归到社会,再具体一点就是回归到社区,才可以使体育回归本源。

6小结

6。1“照搬”与“接手”

直到现在,中国面对目前的全球化,更多的是全面模仿与接收。尤其是在中国举办奥运会、亚运会之后,中国人成为了全球化理论的忠实追随者。尽管在举办北京奥运时,中国提出了人文奥运理念,但也是建立在西方人权、西方人文的基础之上。对于全球化的体育人文,发展中国体育人文不应该按“照搬”的方式,不过可以采用“接手”的方式。

6。2构建中国体育话语权

在以欧美体育人文为主流的全球化环境里,中国体育面临着被西方强势文化覆盖的危险。为中国体育找寻合适的出路,是中国政府、体育工作者、体育学者,尤其是体育人文学者任重道远的任务。为中国体育构建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使从事具体的体育工作者能在实践中把握好中国体育的发展方向。因此,本文仅是在全球化视域下对中国体育发展作哲理性的思考,而中国体育的具体发展,还得有赖于各行各业的人才出谋划策。最后,希望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能在全球化中掌有一定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结果[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1:57。

[2] 王治河。全球化与后现代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 2003:3。

[3] 韩庆祥,王 勤。从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到现代“人文精神的反思”——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6):13—24。

[4] 苏国勋,张旅平,夏光。 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83—451。

[5] 周珉。“全球化”的理论与现实——第四次双月学术沙龙综述[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6):39—41。

[6] 杨雪冬。西方全球化理论:概念、热点和使命[J]。 国外社会科学, 1999,(3):34—40。

[7] 关世杰。 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全球化进程中的东方文明[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11。

[8] 冯天瑜。略论中西人文精神[J]。中国社会科学,1997,(1):16—24。

[9] 陈来。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99—204。

[10]潘家华。人文发展分析的概念构架与经验数据——以对碳排放空间的需求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 2002,(6):15—25。

[11] [英] 戴维·豪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全球化理论——研究路径与理论争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4。

[12][英]万克·费瑟斯通。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M]。杨渝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1。

猜你喜欢

全球化话语人文
人文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