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树清低调“入市”
2012-04-29梁盼
梁盼
作为证券业监管机构的掌门人,郭树清即便不是站到了风口浪尖,也要如履薄冰,为“风情万种”的中国资本市场,及时地打上兴奋剂和消炎针。
格物致知与正心诚意
儒家对人的成功,有一套步骤安排,首先是学习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即我们常说的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郭树清在22岁的格物致知年代碰到了天赐良机,他于1978年考上了南开大学。而他的前任尚福林,也是在这一年走入北京财贸学院的教室的。但两人的教育背景和专业基础相距甚远。
尚福林读的是金融专业,早年一直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可谓正经的科班出身。而郭树清本科学的是哲学,研究生毕业于社科院研究生院的“马列系”。相对于尚福林的专业性,郭树清投身金融界,有点半路出家的味道。但半路出家者也能荣为行业的泰山北斗,这也是常理。
2011年12月1日,刚刚履新才10天的郭树清,在南都深圳参加全国中小企业融资论坛大会时,谦虚地表示,“刚刚从间接融资领域转岗到直接融资战线,对资本市场并没有多少成熟的想法。”这其实既是郭树清的一种“正心诚意”的态度,也间接说明了他“转岗”的“频繁”。
在任职证监会之前,郭树清有六年的商业银行从业经历,即担任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但早年,他都以一个学者的形象和身份供职于原国家体改委。曾在尚福林之前,长期担任证监会主席的现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差不多同时与郭树清一道,在体改委工作。从这一点上看,郭与周小川的学养和出身更为接近一些。
从郭树清的哲学、马列主义教育背景和体改委的工作历练来讲,他的确是一个“大文科”方面的学者,而非金融领域的专家和专才。任职建行期间,郭树清有一篇在业内流传甚广的宏观经济学论文《关于中国经济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发表在《国际经济评论》杂志上。这篇文章延续其在体改委工作时宏观与体制的全局眼光,从战略和全面的角度,立体分析了经济规律的共同性和中国经济的特殊性,以及这两者之间复杂与纠结的关系。
与其说这篇文章是一篇专业的经济学论文,毋宁说是一篇有关中国宏观战略发展的大众文章。但是,通俗易懂的背后,却是深刻、具体的中国经济问题的剖析。
的确如此。在体改委十余年的工作生涯中,郭树清与吴敬琏、周小川等人全程见证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为攻坚的整个九十年代。他成了最高层领导的经济政策顾问和幕后推手,并被誉为“整体改革派”在政界的代表人物。
当年,作为体改委系统的宏观经济学者,同时作为智囊和笔杆子,郭树清有更多的时间下基层,与底层的民众有过广泛的接触。如他谈到在贵州与北京密云的调研,使他认识到中国低收入状况形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于是,他强调,“在向学问家请教的同时,也要向最普通的劳动者学习,他们往往懂得另一些最深刻的道理”。
郭树清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一个国家级贫困旗县的农村,从基层做起,向普通劳动者学习,大抵是他一贯的价值取向和治学方法。所谓的“正心诚意”,作为一个学者型官员来说,大抵不过如此。
他早年受教育阶段的“格物致知”,虽然更多涉及到思想意识和哲学的“大问题”,但参加工作之后,他“转岗”到宏观经济领域——国家体改委;十年之后,他又转岗到贵州任地方大员;三年后,再转岗到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四年过去,他转岗到商业银行——建行;现在他有了迄今为止最后一次转岗,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舞台。
不管如何“转岗”,学者“正心诚意”的良知和从基层做起的“格物致知”,想必他一定会继续在新的岗位上践行。
学术修身与金融治国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郭树清就以中国经济问题专著《体制转轨与宏观调控》享誉海内。直到今天,其中关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经济发展失衡、城镇化滞后、要素市场不发达、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依然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主要矛盾,回顾起来,依然令人振聋发聩。
2001年,郭树清担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之后,其思考开始从宏观经济过渡到更为细化的投资融资领域。他在一篇文章中观点鲜明地提出,投融资机制是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几个决定性因素之一。
诚如他所言,“我国总储蓄名列世界前茅,但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却处于落后国家的水平,这造成了巨额社会资金的闲置与浪费”。从九十年代初中国建立资本市场,以及九十年代末大力推进金融业改革以来,中国高储蓄,但储蓄转化为投资能力低下的融资局面,依旧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整整过去十年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也已十年。在郭树清为中国投融资市场呐喊十年之后,他也从间接投融资的金融领域——中国建行银行,走上了直接融资的大舞台——证券监管行业。
委实,如郭树清在深圳表示的,他对资本市场并没有多少成熟的想法。这虽有自谦,但的确也是部分事实。在履新之前,郭树清主要念兹在兹的是中国的宏观经济战略,这与他在体改委时代“整体改革”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不过,整体改革也是经济领域各个部门改革的总和,而如今在经济生活中愈发重要的股票证券市场,无疑也是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郭树清面对这个“整体”中的一个对于他来说全新的行业,除了会把过去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一些涉及宏观经济的基本规律继续实践下去之外,也相信他会以一个学者的独到和睿智来推动中国证券业的健康发展。
2011年4月29日,时任建行董事长的郭树清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对建行本年度第一季度取得骄人业绩之外的其他方面,如资本市场,重点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当前是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最佳时机,国外机构企业在中国发行债券和股票,完全可以加快步伐。这应该算是他在主政证监会之前,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主要看法,无意中,也可当成是他入主证监会的前奏曲。
对于中国庞大甚至令人质疑的外汇储备,曾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的郭树清,对此当然有着自己长久的思索。也正因此,在担任证监会主席之后第一次在国际经济、金融界亮相时,他就表示,可以把中国近三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的四分之一,甚至一半,用来直接投资。郭树清的此番演讲,也还是没有更多地直接谈到证券业。作为一个学者官员来说,进入一个与以往虽有关联,但的确特殊性很强的行业,这也是应有的审慎和理性。
但不管如何,银行业也好,证券业也罢,都是金融业;金融业也好,宏观经济也罢,都是中国经济全局的组成部分。郭树清长期以来对中国经济的全面、细致的认知,以及丰富的人文、社会学科的“修身”素养,定能使他直接融资的金融业——证券业上,实现治国安邦的理念和构想。
资本市场平天下
新官上任要点三把火,古今中国皆然。去年11月初,证监会猛然在通气会上宣布,要求上市公司逐步明确分红规划,不得随意变更,并从新的IPO(首次公开募股)公司开始。而且,政策即刻在发布之日起实施。11月底,深交所就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此前两年,有关其退市制度一直都处于难产过程中。而郭树清本人直接现身说法,给人印象颇深的还是在本月初的深圳。他发表主旨演讲,重申中国证监会内幕交易和证券期货犯罪的“零容忍”态度。
虽然如此,但郭树清的三把火依然掩盖不了他的低调。
究其原因,第一,从宏观经济学领域的学术路子,转岗到证券监管行业,必须有一个过程,或许对郭来说,还很漫长。其实,中国金融监管行业的高管相互对调和人事上的关联性,从周小川和尚福林时代,就是如此,郭树清也不算太例外。无论如何,他在央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管理者经历,在中国目前的行政体制下,从人事变动的角度来看,并没有多大的“转岗”的意味,他还在“圈子里”。只不过,关键是郭本人是学者出身,他的低调主要是源于学术的“转岗”,而不是人事职位变动所带来的。
第二,他的低调更多的是对现实股市的反应,即宁可说这是他的一种谦虚,毋宁说这是市场行情对他的一种压迫,他是“被谦虚”。2011年10月30日,是郭树清履新之日。当天是一个周末,上证综指是2473点,在此之前,出现了被市场戏称为“郭树清底”的2307点。可是,仅仅四十天之后的12月9日,上证综指再次跌破“郭树清底”,创出年内新低,最后收盘为2315点。算一下,自郭树清上任以来,上证综指下挫六个百分点。而美国的道琼斯指数,自去年七月底大跳水以来,也没见多大的起色。欧洲经济差点被希腊、意大利的债务危机拖入深渊。
第三,中国资本市场的违规犯罪行为早已非一日之寒。2011年12月9日,证监会刚刚通报了被称为中国涉案金额最大的内幕交易——广东中恒信公司案,以及殷保华的大规模非法证券投资咨询案。
如此“低调”的中国股市和世界经济大环境,郭树清又怎能不低调呢?
郭在学术文章中认为,经济学是一种非常奇怪的学问,造诣高深者和初出茅庐者经常处在同一起点上,许多问题的解决不需要多么复杂的理论。与此同时,大量习以为常的知识,不时会发生很大的问题。诚哉斯言,那么在证券监管行业,他又该如何应对“常识”和“理论”,为中国的经济生力军资本市场打造一个太平天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