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为何只会调存款准备金率?
2012-04-29陈玉宇
陈玉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莫里斯经济研究所所长
有“跛脚”总统一词,说的是总统所属政党失去议会多数席位,难有所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现在是典型的“跛脚”央行,或者说变成了香港式的货币局。其传统央行功能,折损一半矣。
央行“跛脚”,并非因为掌央行者不聪明,乃是因为中国经济结构所致。缺乏洞察力和决断力,不能及时纠正资产结构失衡,所以落入今天跛脚的尴尬境地。
经济学家形成共识的央行的功能有两条:一是维持价格水平稳定,也就是把通货膨胀维持在较低水平;二是维持金融体系稳定,增加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
央行货币政策旨在完成上述功能。其手段有三:一是公开市场操作,二是调整贴现利率,三是改变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发达国家经验而言,比如美国,主要依赖公开市场操作,很少使用贴现率调整,历史上美国没用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手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狂飙突进,中国的经济结构剧烈变化,央行左支右绌,尽全力应付。在稳定经济方面,可以说基本是及格的。但是,经过一场场征战,其资产结构畸形,已经变成了“跛脚”央行,几无政策工具胜任未来的政策需要。
所谓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指的是央行在银行间市场买卖国债。央行若认为经济衰退需要刺激,就设法扩大货币供给,降低利率。如果央行要给经济降温,就会卖出国债资产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为此所做的支付,会减少基础货币,最终减少社会上的货币供给和提高利率。
所谓贴现率,指的是各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短期拆借所需支付的利息,央行通过调整利息,影响商业银行拆借资金的需求,从而控制基础货币数量,最终控制社会上的货币供给,以便达到维持价格水平稳定的目的。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其政策效应较为复杂。2010年第4季度以来,央行连续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央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最终会造成货币供给的多大变化,我们一无所知。这并非因为专业人士笨,乃在于欧美诸国从未用过这个工具,我们没有经验可循。中国也是迫不得已刚开始用了没几年,还不足以从这些数据里总结出规律。所以,调整存款准备金,货币供给M1或M2会增长多少,是搞不准的。
2011年年初,政策制定者的目标是将广义货币供给增长速度维持在16%,到了10月,增长速度则只有13%不到。政策误差大到不得了,所谓盲人骑瞎马,不断探索而已,摸索错了,经济紧缩过度,全民受苦。
三大工具,美国主要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央行现在却只能使用存款准备金这一最没准星儿的工具。中央要求的货币政策预调微调,靠存款准备金难以胜任。这就是央行“跛脚”所在。
为何不能用公开市场操作?2011年10月,央行一共有28万亿资产,绝对数额上是全世界老大。只可惜,其中24万亿都是外币资产。这些外汇资产不能用来做公开市场操作买卖,因为买卖外汇资产的同时,还会造成汇率的波动。于是,央行手里只有区区1万多亿国债可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相对应,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手里的资产,80%都是美国国债。
为何不用贴现率?商业银行在央行的贷款甚少,你提高或者不提高,对商业银行无影响,货币政策影响经济的功能无从谈起。过去十年,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利率信号基本失真,使得该工具效果不彰。
“跛脚”央行,其资产结构非常类似于香港的货币局。所谓货币局,就是放弃本国的经济情况,美国收缩,我们也收缩。美国扩张,我们也扩张。
变“跛脚”为不跛,只有一途,那就是减少每年新增的外汇储备,迅速改变央行的资产结构,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这需要一系列的宏观政策配合,包括人民币汇率体制调整,扩大国内需求,完善财政政策。未来全球化环境下,中国经济日益复杂,波动风险增加,“跛脚”央行状态决不能拖延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