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文精神在语文课堂中闪烁
2012-04-29任慧琼
任慧琼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人文
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01—0060—01
前不久,会宁县语文青年教师讲课片区比赛在会宁县翟所中学举行,参赛的老师都是各校的佼佼者,他们沉稳的心理素质、漂亮的粉笔字、流利标准的普通话、灵活的课堂反馈、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无不让人佩服,青年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时时闪烁的人文光芒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语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文本的人文思想渗透在字里行间,想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不仅要注重他们的自悟,还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例如在诗歌教学中,如果学生的自悟能力不强,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巧妙的启发引导。因此,教师须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使自己拥有足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积淀,从而在语文知识教学、能力训练中有意识地贯彻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的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得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身体验”,变“讲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变“课堂权威”、“话语霸权”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总之,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课堂中就应该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学生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就应该受到尊重。新课改实施一段时间以来,很多教师已经具备了新理念,并且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甚至连一个很小的细节都不放过。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哪怕有一个学生没读完课文,老师也会耐心地等待他读完整篇课文,这真正是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真正凸显了教师的人文关怀。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要想方设法地开展教学活动,将他们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教师虽然也能采用一些方法,如做游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但却由于种种原因常常会用教师的权威强制学生参与学习,最终事与愿违,教学效果不佳。
在一次公开课上,笔者教授的是《司马光》一文,因为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觉得得心应手,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如果掉进缸里的是司马光,旁边又没有司马光砸缸,那该怎么办?”学生突然冒出的这个问题完全出乎意料,笔者根本就没去细想就回了一句:“掉进缸里的是司马光,旁边当然没有司马光砸缸哟!”课上完后,笔者还暗自庆幸自己有灵活的课堂应变能力,没有因学生的质疑而出纰漏。但现在想起来不禁觉得遗憾,那是个多么聪明的孩子呀,提出了一个很棒的如何实施自救的问题,却被我三言两语打发了,忽略了,说到底这是语文的人文性在课堂上被忽略了。
还有一次在关于詹天佑是何地人的问题上,笔者戴着“有色眼镜”看人,错怪了一个平时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直到现在,他那委屈的眼神还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眼神分明是在抗议老师对他的不公。从那以后,笔者渐渐明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的重要性,优秀生、学困生一视同仁,让每个孩子都有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都能得到尊重,感受到尊重,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民主的课堂,才是真正和谐的课堂,才是真正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
过去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工具性,总觉得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没上去,那就是语文老师的失职、语文教学的失败,因此,笔者曾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去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而很少关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笔者一度认为评价体系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考试还是要考学生对语文工具性的掌握,谁还会去重视学生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掌握呢?经过这几件事,笔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领悟到语文课如果没有人文性,那就会把鲜活的课文上得死板,也会抑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注重基础知识,也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更要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才是三维目标的综合体现。
编辑:沈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