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节:历史的吉庆记忆

2012-04-29霍建瀛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农历饺子活动

霍建瀛

在古代,农业生产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百姓生存的经济命脉。历法制定主要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古人通过观察认识到,一年中地球围绕太阳运行时,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承受的阳光也不一样,因而造成了万物生长、气候冷暖的周期性变化。中国的一些民间习俗和节日,也同24节气有关。汉代时,人们把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后来几经变革最终把农历正月(一月)的第一天,即初一,定为春节。

往往一进入农历12月(亦称腊月),人们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开始为春节忙碌。节前的主要活动之一,是腊月二十三有“小年”之称的祭灶,以及二十五的迎玉皇,这是一送一迎的两项祭祀礼仪。

灶神,有“一家之主”的称谓,被奉为家神。人们用丰盛的供品祭祀他,是希望他在天宫述职时,能为所在人家多说好话,在新的一年中带来好运。

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称除夕或年三十。从这一天至正月初五,节日进入高潮。包括除夕的阖家团聚、守岁、初一祭拜祖先、初二迎财神等一系列活动。

古老的春节,实际上也是中国数千年来传统文化、观念的反映和表现形式。正因如此,它同目前中国,乃至世界各地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正面临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冲击和挑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欢度春节的方式、内容以及一些观念和习俗都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变化或改变,有些甚至有消失的危险。

虽然春节活动的一些主要内容至今仍保留着,如贴对联、财神和福字;除夕的家宴、守岁、拜年、逛庙会、举办灯会等。但与过去相比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如许多约束人们的禁忌,几乎消失殆尽,许多活动的内容不但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增加了新的东西。又如灯会,除传统花灯外,又增加了不少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反映新题材的花灯,像恐龙、米老鼠、UF0等。

燃放烟花爆竹,自古以来被认为是驱赶妖魔和营造节日气氛的标志性活动。那惊天动地的响声,缭绕的烟雾,曾使人感到别有天地的兴奋和愉悦。现在却因为污染环境和不断出现的意外伤人事故,而在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及人口密集区遭到禁放。

人们曾试图用踩爆小气球和电子花炮代替它,但效果完全不一样,找不到放花炮的那种感觉。因而,人们基本上没有接受这些替代品,而宁愿开着汽车到边远的非禁放区去燃放烟花爆竹。

节日中的主要食品——饺子,也是这样。虽然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各种精致的机制和手工冷冻饺子,但人们在过年时,仍要选择全家动手一起包饺子。因为这是家庭团聚、和睦、齐心协力的象征,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享受,是亲情、友情的融合、沟通。

那些如泥人、面具、木制大刀等手工制作简单而粗糙的传统玩具,在对儿童的吸引力方面,无论如何也无法与电脑游戏或精巧逼真的电动玩具等高科技产品相匹敌。古老的社火、戏剧面对丰富多彩的影视屏幕,其观众的占有率也不断呈下降趋势。

面对这些变化,人们有不同的反应。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既享受着传统节日的生活,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安排节日活动。春节的长假使他们有机会到外地或出国旅游,或在网络世界拓展自己的生活,这些都使他们感到了节日的充实和快乐。

当然对一些怀旧的人,特别是一些老年人,难免有些无可奈何的失落感,总觉得现在的春节有些变味或者是不如从前了,但也很难说得清是得是失。比如,过去许多只有在春节期间才能吃上的美食,现在已经成了家常便饭,自然感到不新鲜了。过去一年一度添置的新衣,也早已被随时更新的时尚追求所代替,不必眼巴巴地盼着新年的到来。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春节时那些健康的、带有文化艺术气息的活动、习俗和物品等,正在或已经被作为文化遗产或民间艺术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而得以继承、发展并保存下来。如舞龙、舞狮及社火、花会等民间文艺演出,成了各种喜庆活动的表演项目,年画、对联则成为广泛应用的家居和建筑装饰品。

猜你喜欢

农历饺子活动
“六小”活动
幸运饺子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饺子
2020农历庚子年鼠年
贵州各地节庆一览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日历
新年快乐2017农历丁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