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重在降低能耗”
2012-04-29张学英
张学英
今日中国:长治多年来经济增长倚重于煤、焦、铁、电等重工业的发展,近年来无论是山西省还是长治市都提出转型跨越发展,请问郊区经济转型的途径是怎样的?
金所军:2010年,郊区一、二、三产比例为1.8:72.9:25.3。未来几年,我们的思路是要充分利用国家转型综改试验区这个大平台、大政策和大机遇,立足传统产业基础,准确定位发展思路,科学把握发展机遇,真正实现长治郊区转型跨越发展;就是要进一步加大新型钢铁和电力基地、新能源和新材料基地、现代农业和特色旅游基地“三大基地”建设力度;就是要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努力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上下功夫,力争到“十二五”末,建成1000万吨钢生产规模,打造现代化“钢铁之都”,使全区装机容量达到8400MW,建成全国装机容量第一县(区);就是要在培育新兴产业上求突破,打造华北地区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就是要优先发展现代农业、文化产业和特色旅游产业,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和三产服务业在全区经济中的比重;就是要紧紧围绕区委确定的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试验区、循环经济的示范区、城乡统筹的引领区、生态文明的先导区“四区特色”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民现金收入“五个翻番”的目标,努力实现重大转型项目、政策创新、板块突破和破解发展难题等“四个先行先试”。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1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比“十一五”翻两番;提前两年实现省委提出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万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万元目标。努力走出一条独具长治市郊区特色的转型跨越发展新路子,奋勇向全国百强县(区)冲刺。
今日中国:长治发展农业面临着怎样困境,为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之间的差距如此巨大,未来又将如何推进第一产业的发展?
金所军:郊区全区乡村人口11.8万,现有耕地16.18万亩,人均耕地只有1亩地多,而且地块分散,不能集中连片,加上地处城市近郊,境内工矿企业较多和农业经济效益较低,广大农民普遍轻视农业生产,现代农业发展不足。近年来,郊区依托区位优势,优先发展现代农业,倾力打造长治城市的“花园”、市民的“菜园”、宜商宜居的“家园”。并以此为目标,发展高、精、尖的现代农业以弥补劣势,规划实施了以蔬菜、畜牧、干鲜水果、苗木花卉以及农产品加工等5大主导产业为引领的“五大增收工程”,同时吸引外地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入驻郊区。目前,投资8000万元的金鹿菌业项目、投资2780万元的中药材种植项目等农业龙头项目先后落户郊区,使全区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全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今日中国:说起长治,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提到上党,熟悉近代史的人可能会知道1945年发生于此的上党战役?
金所军: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品牌。我们以前对长治文化发掘保护得不够,“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塑造城市品牌、发展文化产业和创优政务环境为重点,在提升发展软实力上寻求新突破,到2015年,基本实现建设文化强区的目标。
长治其实历史悠久、文明久遠。长治古称上党。炎帝尝百草、愚公移山、后弈射日等神话故事都发生在这里。长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在冷兵器时代,我们是进入黄河冲积平原的最后一道关隘,占领长治,进入平原就如一马平川,素有得上党而望中原之说,闻名于世的长平之战、上党战役都发生于此。
近年来,长治市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先后有当代的堆锦、上党八音会、潞安大鼓等1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郊区故南村就有一个名为“女儿坊”的民间工艺生产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带动农户200余户,生产“山西乡绣”、上党堆锦、“威风虎”等上百种手工艺品,热销国内外。我们要做大做强这类企业,打造郊区特色文化品牌,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壮大。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易于与新技术对接、产品技术含量高和吸收就业能力强等优势,有别于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的低层次、低效益的传统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郊区规划建设了山西省最大的文化传媒创意园区,该项目总投资120亿元,近期规划占地7000亩。目前,首期占地184亩建设工程已初步建成。“十二五”末,将成为国内首家集绿色生态和创意文化于一体的产业园,汇集影视拍摄、制作发布、会展培训、休闲观光、旅游娱乐、新型传媒等多种文化传媒创意产业。
今日中国:郊区近年来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具体有哪些?
金所军:以发展文化产业为重点,打造科学发展的文化优势,培育富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以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为重点,提升科学发展的新本领新水平,塑造一批历史文化品牌、红色文化品牌、旅游文化品牌和民俗文化品牌,到2015年,基本实现建设文化强区目标。
近年来,郊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标,重点从旅游六要素人手,以文化为主线,以景点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业。目前,已开发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炎帝像、始祖百草堂中药茶园养生房、野战纵横军事乐园、神农滑雪场等14个景点,发展“农家乐”、“渔家乐”300余家,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配套服务的旅游体系,搞活了经济,增加了收入。2010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7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4亿元,其中,特色乡村旅游接待游客97.5万人次,经济总收入9682万元。
我们大力挖掘以潞商文化为代表的地方文化。潞商这个称呼,也许很多人都没听说过,听到最多的是晋商。历史研究表明,明清两代500年问是山西商人最辉煌时期,以祁县、太谷等地商人为代表,而最早活跃于国内外市场的山西商人,却是晋东南地区的潞州、泽州商人。明代早期这批商人便开始问鼎全国。晋商有晋商大院文化,潞商也有大院文化,只是以前我们重视保护、开发利用的不够。我们郊区中村有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潞商民居——“申家二十四院”,是该村一位申姓商人宅邸,其家族在这里生活了200多年,积年累月不断修缮扩建而成,是明清时期晋东南民居建筑的代表,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目前正在保护性修复、开发,不久就能对游人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