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车市冰火两重天
2012-04-29李睿颉
李睿颉
“高价收购二手车!”“XX4s店降价促销火热进行中……”年底临近,汽车促销、置换信息如同纷飞的雪片散落在市民的手机信息上。然而,火爆的促销信息并未给车市带来火爆的销售,随着年底越来越近,汽车商家的销售任务还没有完成,新的车型又将蜂拥上市,加之限购政策的影响,2011年北京的车市和房市一样,正在经历着“严寒”的考验。
“完成今年销售目标已经不太重要了”
在北京回龙观一家自主品牌汽车销售商家处,昔日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已经看不到了,店铺旁边的停车场里,摆放的30多台待售新车上落满了尘土,被枯黄的丛生杂草包围,一阵寒风吹过,凋零的落叶沙沙作响。周边几个商家的销售人员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天,无奈地“消磨”着时光。看到笔者进店选车时,一个销售人员从隔壁店跑了过来,热情地推销着当前优惠活动。
当问到近期销量时,销售小伙子口中“挤”出了两个字“还行!”。紧接着解释说:“今年北京地区整个汽车市场都是这样,隔壁的销售业绩还不如我们家呢。”在交谈中,笔者了解到,为达到促销目的,在国庆节前该店每台车的销售利润平均500元,即使这样也没能通过降价提升销售量。“每台车500元的利润根本无法确保4s店的正常运转,我们店今年基本上是靠着维修保养利润维持过来的。这也没办法,限购措施出台后,北京地区的销量锐减,今年店里的销量目标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根本没有完成的希望。”
进入12月份以来,2011年车企销售目标能否完成已经基本趋于明朗。除了受日本地震影响最大的丰田和本田汽车之外,大部分合资品牌能够完成今年销售目标,而自主品牌车企今年几乎都难以完成任务。鉴于系列车市刺激政策退出和限购政策的出台,大部分企业基本保持着理性的态度,从销售终端情况看,没有发生为了冲量而进行大范围的官方促销行为。对于那些完成销量目标比较困难的企业来说,在低迷的车市中,销售目标已经不再重要,明年何去何从更为重要。
“价格是吸引消费者综合因素之一”
打折促销历来是商家营销的重要手段,在往年的车市中这一办法行之有效。“打折促销是商家合弃部分营销利润吸引消费者的手法。当车市寒流到来初期可能有效,但是降价幅度是有限的,任何一个商家都不可能将30万的车以15万元的价格出售,价格只是吸引消费者购车的综合因素之一。我们只能在有限优惠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售后服务,通过综合因素吸引消费者。”京城南四环某4s店经销商说。
近期,笔者浏览了一些汽车销售网站,很多家网站在活动中提出了置换优惠服务o“摇号政策出台后,明确了市场蛋糕就那么大,作为商家我们推出了置换服务,在老汽车用户中寻找商机,置换活动推出以来,市场反映还可以,置换销量几乎占到总销量的半壁江山。”该经销商说。
与该经销商不同的是,北京亚运村机动车交易市场的中小型商家则采取的是外销模式。在取得全国整车销售许可后,以优惠的价格将新车销往外地。以某品牌标配小车为例,厂家指导价为5.78万元,北京地区优惠后价格为4.93万元,吉林售价为5.78万元。如果从北京销往吉林,售价则为5.28万元,和吉林本地相比,价格尚有5000优惠。因此,该市场中小商家促销的对象主要为外地客户。据一名销售人员介绍,“地域导致的差价在高档车中更为明显,一款进口奔驰车地域差价有时能够高达8万元。”
“不因价格诱惑铤而走险”
前不久,一款厂家指导价5万多元的国产品牌的轿车,因推出新款,库存老款车以不足4万元价格出售。这对于年底购车的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个利好的消息。家住房山琉璃河镇的张先生很高兴地说:“这样的车得赶紧去抄。”和张先生一样心态的消费者在购车群体中不为少数,而他们大多为工薪阶层。车辆只是他们代步的工具,性价比是他们最看重的购车因素。
2011年初,北京市出台了新的机动车管理规定,新车上牌需要摇号。张先生的生活范围基本上在五环以外,能否上到北京牌照对于他来说,没什么影响。对于生活在五环里的工薪阶层而言,摇不到号是他们目前购车最为头疼的问题。
为刺激消费者,一些4s店经销商打出了牌照租赁的口号,即给4s店交3万元风险保证金,4s店即可将带牌照的新车卖给客户,等客户摇到号之后,再办理过户手续。这样的消费虽然能够满足客户短期内用车需求,但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和隐患。一些律师认为,如果发生交通事故,客户在索赔方面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眼下买车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说,快乐与痛苦同时伴随。在一定程度上,消费的被迫中止,影响了车市的繁荣。
摇号一年颗粒无收的李先生自嘲为点儿背的“背背”,而摇到号、买了车的刘女士也是满面愁容。她说:“公交一站地的距离,我开车走了半小时;眼看单位近在咫尺,就是过不去。好不容易停到写字楼停车场,收费的大爷告诉我,第一个小时收费5元,第二个小时收费10元……一天上班8小时,我得交多少停车费啊?”
近期中国社科院发布了《中国汽车社会发展报告》,报告称2012年中国私人汽車拥有量将达到8650万辆,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将达20辆。截至2011年11月中国汽车保有量突破1亿,而道路拥堵、油价高、停车收费高和停车难仍是最令车主痛苦的事。理想的汽车社会离我们有多远?汽车如何为我们带来更多幸福?在这些问题面前,很多消费者取消了购车计划,这给处于冰点期的车市又增添了一丝寒意。
在汽车滞销的背后
前不久,笔者前往加拿大蒙特利尔市考察时看到一则汽车广告,一辆马自达3的售价为1,5万加币,当地工薪阶层月平均收入为3000加币。同型号的马自达3在北京市场售价为13万元左右,对于月收入4000元的北京工薪阶层来说,消费能力还是很有限的。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产能不断提高,车价不断下降,吸引了众多消费者。换句话说,相当大一部分购买力已经在这个时期消化掉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处于上升阶段的汽车产能和处于平稳甚至下降的购买力之间,必然会形成产能过剩的现象。如何能够化解这一现象,需要政府、市场、生产商和消费者四者共同努力。
中国的路网建设没有赶上车辆增长的速度,导致很多大中城市出现交通拥堵。在限制购车、尾号限行和提高停车收费等政策出台的同时,各地政府应加大城市路网改造建设,尽可能提高车辆通行条件,应加快停车设施建设改造,改善现有停车环境。
市场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对于经销商和厂家而言,开拓市场和提高售后服务则是生存的“王道”。试想,如果能将大城市的购车优惠价格向二三线城市、甚至县乡倾斜,鼓励经销商在上述地区开设4s店,提高售后服务保障,汽车滞销局面是否可以得到一定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