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看两不厌”的静默之美
2012-04-29卢广成
卢广成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的千古绝唱。它既写尽了个人的孤独之感,也展现了一种“相看两不厌”的静默之美。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一开头看似写景,实写自己伤心之感。群鸟高飞远去,寥廓的长空一片白云也越飘越远,诗人觉得世间万物好像都在厌弃他,“只有敬亭山”静默无语,任凭人观赏、玩味;于是诗人有了一种感动,可拟李清照《武陵春》来解读:
鸟飞云去山已静,日晚倦回首。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倘若青山言无声,也拟做朋友。只恐青山来问询,诉不尽,许多愁。
诗人感觉敬亭山不是山,而是人,是世间自己唯一的知己;此时他不怕山不说话,而怕山会说话。那么诗人为何如此欣赏敬亭山的静默呢?
一、静默能引起美好的怀念
默哀需要静,就是因为在静默中更能唤起对逝去者的美好回忆,从而化悲痛为力量、激起默哀者继续前行的信心。此时的敬亭山正是诗人需要默想的对象,因为它给他留下的美好回忆太多了:公元753年,李白南下宣城,行前写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李白这一次应邀到敬亭山,受到当地官员和文人的追崇和欢迎,与他们“时游敬亭山,闲听松风眠。”诗人感觉生活悠闲自在,于是在敬亭山下盖起住房,接来子女长期定居,以享天伦之乐。到公元761年,诗人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漂泊流离、蒙冤囚禁、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第七次来到宣城时,往日的诗朋文友都不在了,只有见证他们友谊的敬亭山风景依旧,默然耸立。此时诗人面对这位“故人”,只有在静默中才能回味往昔那美好的一切,才能感觉世间还有值得留恋的东西存在,才能在颠沛流离中有继续奋斗下去的信心。
二、静默能启迪更深的理解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静默能获得更深的理解。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要求人们排除事物的影响,隔绝欲念的干扰;在主体清静、万物不足以扰我本心的境界中,通过个人的觉悟来达到和客观世界的契合、感通。《独坐敬亭山》正是在这种静默中,实现了人与山的对话、交流,从而达到了“相看两不厌”的心灵与自然的交融和谐。
三、静默能达成默契的交流
交流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默契。“相看两不厌”,所有的对话与理解,全在一个“看”字。看,与其说是一个动作,一种神态,不如说是一种心态,一种语言。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都在不言中;静默的山与独坐的人心照不宣形成了天然的交流与互爱。
因此静默是保持永恒友谊的最好办法,正如《致橡树》中所歌颂的: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实际上真正的交流、真正的知己、真正的爱情就是不言不语、不离不弃、率性自然、互不干涉的静默。“相看两不厌”正是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的,静默的钟情;对于默默无闻的,永久长存的,亘古不变的向往;对于花言巧语的,争名夺利的,诡异多变的反感。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静默是思想觉悟的时刻,静默是灵魂反思的时刻,静默是精神充电的时刻。为了让世界多一点宁静,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和谐,我们就多崇尚一点“相看两不厌”的静默之美吧!
(作者单位:环县职业技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