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警惕学生的“被参与”

2012-04-29余树财

语文教学之友 2012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课教学内容阅读教学

余树财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但在新课改的阅读教学实践中,不时出现的学生被参与,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与思考。

1.忽略学生的学习需求,缺乏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整合与拓展意识,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内容被参与

不得不承认,现在不少的阅读教学课,教与学经常出现错位,即教师所教的不是学生想学的,学生想学的教师又没教或者没花心思去教。原因何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教师忽略学生的学习需求,缺乏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整合与拓展的意识,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始终停留在教教材的层面,按部就班地把教材上的内容依次传授给学生,毫无创新意识。而这些内容,学生预习时学了,课堂上还得学习,除了预习时没弄懂的能让他们提起一点兴趣之外,其他的恐怕没什么兴趣了。既然学生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是被动的,他们参与课堂的热情自然有限。这也是一些课堂沉闷而无生气的原因。

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心中必须明确,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师在设计每一堂阅读教学课的内容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兴趣,要善于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整合与拓展。这样,课堂才能牢牢吸引住学生,学生也才能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

2.无选择地使用多媒体,无品鉴地自我表演,学生学习方式被参与

曾听过一节年轻教师的语文课,教学内容是《失街亭》。教师在导入、解题、作者作品介绍之后,就给学生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关于失街亭的视频片段。整个视频放下来花去近27分钟。视频放完了,也就下课了。课后,与这个老师交流,问他下一节课怎么安排?他说让学生来改编课本剧,让学生自己来表演。听后,我在想,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否真正让学生参与了课堂?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方式?

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情况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并非个案。现在,不少阅读教学课,多媒体使用已成泛滥之势。一些教师不考虑教学内容,动不动就声光电齐上阵,表演对白一起来。一些教师教学古诗文,动不动就播放名家的朗诵录音,插入富有意境的图片。有些教师在教学《雷雨》《茶馆》《边城》《林黛玉进贾府》等课文时,往往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课文细节及人物形象的品鉴上,而是让学生整堂课观看相关的影视资料,或将这些课文改编成剧本分角色表演。表面上看,学生是参与了课堂,课堂也算是热闹了,可这样的阅读教学课能算是语文课吗?这样的语文课有语文味吗?这样的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能有多大帮助?

其实,对于阅读教学中一篇篇需要透过文字去想象、体味与感悟的课文,多媒体、学生自我表演等教学手段的教学效果有限。它们只能作为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使用时,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特有方式而有所选择。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不至于成了娱乐和表演,学生的课堂参与也才是积极有效的。这样的课,也才能真正上出语文味来。

3.无目的的“满堂问”,学生思维被参与

《文汇报》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满堂灌”缘何成了“满堂问”?》的文章。作者提到:在一次随堂听课中,他细心地做了一个统计,一位任课教师在40分钟里竟然向学生提了110个问题!(《文汇报》2008年11月3日第2版)

作者傅海洋是一位数学特级教师,文中说的可能不是语文课。但“满堂问”在如今的语文课尤其是阅读教学课中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笔者曾听过一节市级语文公开课,教学内容是《阿Q正传》。授课教师课上问了80多个问题,其中有70多个问题都是不用怎么思考就能回答的。表面看是热闹,学生也似乎是全部参与了课堂,但绝大多数问题没有什么价值,对启发学生的思维没有多大意义。因此,学生的思维只能停留在表层,学生在课堂上其实也就没学到什么。

公开课都这样,平时的常态课情况可能会更严重。一些老师在阅读教学时常采用简单的师问生答,牢牢地将学生拽在手中。学生则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缺乏自主提问与思考的机会。这种无目的的碎问碎答表面上看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课堂,其实是剥夺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机会和权力。试想,在40分钟的课堂里,学生要回答80多个问题,从教师提出问题到学生回答完毕,平均每一问题只有不到半分钟的时间。学生能思考出什么来?学生没有时间去独立思考,学生的思维过程如何延展?思维的过程都没了,学生还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吗?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在语文课上,学生发现和生成问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他们主动感受形象、体味语言的过程。阅读教学,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有目的性。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所提问题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4.忽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学生阅读个性被参与

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倡导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最新颁布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就“阅读与鉴赏”模块的教学目标也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阅读教学,学生的参与一定是学生阅读个性的参与。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教师未能领会这一理念的实质,使阅读教学走向了两个极端:一是忽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用教参的答案固定教学的方向,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二是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充斥课堂。这种做法是新课改后阅读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表面上看课堂热热闹闹,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可在讨论合作的背后有多少是学生自己的阅读思考和个性阅读体验呢?这种做法以群体阅读代替个性阅读,实质上也是对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忽视。

阅读教学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教师一定要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同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独立思考与感受的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和理解。这样,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尊重,学生的良好个性才能得到培养。

没有学生参与的阅读教学课是毫无生气的、无效的语文课。学生被参与的阅读教学课同样也是无效的语文课。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阅读教学一定要谨防学生的被参与,切实让学生参与课堂,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成都市成飞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课教学内容阅读教学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