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
2012-04-29梅芳
梅芳
一、课外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阅读是人类学习的一种重要活动,对中学生而言,阅读对于提高语文素养有着其他任何活动都无法替代的作用。学生的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数量有限,课外阅读则可补其不足。叶圣陶先生曾说:“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够不上说反复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笔者这里主要从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两方面说明来分析课外阅读对语文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意义。
(一)知识方面
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为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反之,课外阅读量小必然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语言词汇的积累不丰富,长此以往,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不能触类旁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于读过许多课外书籍的学生来说,课堂上所学的任何概念、新现象,都装入了他得之于书籍的知识体系中,于是,课堂上所讲的知识便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二)能力方面
1.阅读能力
最新的脑科学研究发现,阅读和联想力、创造力、感受力、理解力、记忆力都有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如果在中小学阶段通过多种渠道使孩子们阅读背诵大量的经典作品,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阅读速度便会不断提高,从而大大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2.写作能力
读课外书,可以从思想内容、写作方法、谋篇布局等多方面吸取营养,为写作积累材料。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强调读与写的关系。要做到这一点,课本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读典范性的课外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经典的阅读,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使中学生不断陶冶自己的性情,提高思想境界,使其渐渐明大理,识大体,懂大义。
总之,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有效补充,即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在总结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得失之后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所以,我们在重视课内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二、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作用十分明显,然而纵观近些年语文课程实施情况,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面临较大困难。
(一)现状描述
12至18岁是人生阅读最佳时期,但这些学生真正能读多少课外经典读物?
2007年4月22日新华网报道,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日前对天津市各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有近70%中小学生对自己每年课外阅读数量不满意。同年读书日,据《广州日报》调查:广州近八成中学生没时间读课外书。
(二)原因分析
1.教育体制:目前应试教育隐藏了残酷的竞争机制,它广泛存在于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为了赢得竞争,学校、教师、学生分秒必争地“一心只读考试书”,侵占了必要的课外阅读的时间。同时,语文学科是一门隐性学科,提高需要漫长的过程。课外阅读更要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见效,人们认为看课外书花费时间远没有背历史、政治来分快!因而,在考试升学激烈的竞争中,课外阅读大受影响,大打折扣。
2.教师:(1)重视不够、缺乏指导。语文教师对课文教学、试卷分析深耕细作、乐此不疲,而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却无暇问津,对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很不够,半数只停留在推荐读物层面。(2)自身教师自身阅读意识不强,阅读量严重不足。2007年4月21日,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上海等地一些中小学教师课外阅读非常缺乏。
3.学生:(1)选择缺乏指导。包括课外阅读篇目的选择和阅读方法的选择都缺乏必要的指导。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学生面对纷乱复杂、鱼龙混杂的图书无从选择。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最多的不是教育部规定的“建议阅读篇目”,而是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以及时下流行的少男少女情感杂志。这样的阅读容易对学生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其次,学生课外阅读可以有多种方法,但很多方法未经指导学生没有使用意识。(2)自身阅读习惯差。据调查,一些中学生为图省事,只读中外名著的改写或缩写本。某校几乎100%的同学都知道四大名著的故事,而真正读过原著的只有7%,一些已具备阅读中外名著能力的中学生也只愿读一些趣味性强的小说,学生多以消遣为目的。更不用说能够边读边做笔记了。
4.家长:不少家长认为,中学生面临着中考、高考,学习任务重,课外阅读容易分散精力,影响学习。更何况现在社会上的书鱼龙混杂,孩子读了容易变坏;等孩子考上重点大学有时间再读书。正是家长的落后观念剥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权利。
总之,由于教育体制、评价体制、教师、学生、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令人担忧,它正步入虚设化。
三、中学生课外阅读虚设化
(一)何为虚设化?
虚设化是指某一事物或某一种活动形式上虽有,却不起作用,如同没有一样。笔者认为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正是如此。
2001年7月和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分别颁布了九年义务制教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生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高中生应该“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课程标准都在附录中设立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由此可见,国家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还是非常重视的。
然而中学生课外阅读一直未能很好地落实,发挥应有的功能。即使是近些年各级语文考试中已出现文学作品课外阅读题,但考法极其简单,并没有达到促进学生文学素养提高的作用。如2005年厦门市中考试题:
下列形象,你最熟悉哪一个?这个人物形象出自哪部名著?请简述一则以这个人物形象为主角的故事。(50字左右)(4分)
武松猪八戒祥子保尔·柯察金
学生无需阅读施耐庵、吴承恩的作品,而只需记住他们的代表作;无需感受祥子这位城市贫民的生活遭遇、性格变化,只需知道关于他的一个故事即可。这种考法无法真正考查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反而如同一个指针,使广大师生明了考试的方向,学什么,忽视文学作品课外阅读欣赏。更有甚者直接买市场上针对“名著题”的教辅资料,死记硬背名著中的人物、故事情节等,一旦考完试,则大脑空空。这对学生素养的提高实在不起作用,反而真的成为了一种负担。
(二)如何避免:与其坐而论道,不如想想如何避免中学生课外阅读虚设化的发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校:学校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填补学生课外阅读这个真空地带;学校图书馆建设应充分考虑学生阅读的需要;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创造良好的文学阅读环境。
2.教师:(1)转变观念积极行动。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是相对于有教师详细指导的“精读”而言的“略读”。“略读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并不等于说不需要教师的指导”。也就是说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如何指导呢?仅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目是不够的。指导不仅应在学生略读之前,略读过程中也需要方法指导。最后检查学生阅读情况,合理评价学生的阅读收获。从课内推荐到课外指导,再回归课堂花几分钟交流阅读收获,到最后教师做出评价,这几个环节都需要教师认真落实。同时注意评价时应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激励学生多读书、善读书。(2)自我提高。教师要吸纳新理论,加强自身的阅读意识;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有效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学生一起阅读,交流心得。叶圣陶先生针对书籍性质不同,提出不同的略读指导方法,如阅读以前的指导就有:版本指导、序目指导、参考书籍指导、阅读方法指导和问题指导。教师应该注意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运用中生成适合学生的指导方法。
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好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利用空余时间坚持阅读、写读书笔记,保质保量完成每一次阅读。用课外经典著作来滋养自己的心灵。
当课外阅读的巨大作用无法发挥时,当课外阅读遭遇瓶颈时,敢问路在何方?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了中学生课外阅读虚设化这一现象的存在,我们更应集各方力量,着眼未来,脚踏实地寻找出路,改变不利的现状!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