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热爱生命》为例探索富有实效的现当代小说教学

2012-04-29王兆群

语文教学之友 2012年10期
关键词:细节小说文本

王兆群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小说因其常有动人曲折的故事情节、灵活多变的写作手法、广阔深刻的表现主题而深受中学生喜爱。然而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小说教学依然存在虚浮低效等问题。究其原因,既有来自于教师自身对作品缺乏深入独到的解读,照本宣科人云亦云;有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只抓住了小说这一文体特征,忽略了“这一篇小说”的独特性,文本的核心价值凸现得不够;还有“我们教的这些东西既不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也不是我们平时阅读小说时会关注的东西。” 等等。语文教育应是最灵动有致最情趣盎然最滋养心灵的,因其是“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其智力而进行的语文学教育”;也是“为培养学生的品质素养,提高其情操境界而进行的品德学的教育”。鉴于此,本文试以《热爱生命》为例,探索富有实效的现当代小说教学。

一、巧妙导入,引发阅读热情

选入语文课本的小说都是经典名篇,无论是小说的时代背景,还是小说具有的内涵,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人生阅历有较大的距离。教师必须通过巧妙导入,引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小说教学的导入应与这堂课的主题有关,与小说的精粹有关,与教学的切入口有关。

《热爱生命》讲述的是一位淘金者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超越极限求得生存的故事,最撼动人心的是作品字里行间展现的如作者所言“生命因信念而坚韧,顽强,学会在逆境中热爱并享受生活”做强大生命潜能。教师可以采用诗人食指的诗歌《热爱生命》来导入课文。“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食指诗歌所呈现的洗尽铅华的细节之美和历经艰辛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孤独中傲然展现坚韧不拔的英雄气质与杰克·伦敦的小说风格极其相近。根据维果斯基“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列”的教学思想,这首诗歌对接下来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来感受文字的张力,汲取精神的力量。巧妙的导入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沉浸在文本中,打开了主动学习和阅读求知的大门。西方接受美学理论家H·R 尧斯指出:“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使命没有它的接受者的主动参与是不堪设想的。”小说教学如果未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学生的情感体验,那么再精美的教学设计都是无效的。

二、咀嚼文字,品味细节魅力

细节是小说最耐人寻味的地方,经典作品的丰富和深刻就隐藏在一个个细节中。小说教学应关注细节,特别反对贴标签式的架空分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以小见大,通过细细咀嚼文字,渐至小说佳境。

在《热爱生命》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研读细节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展示《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临终前的那个经典的细节描写:

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

学生很容易发现这个细节描写展现了守财奴爱钱超过性命的贪婪本质。还可以让学生经典重温,回顾本单元前二篇小说精彩的细节描写。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满手是泥”的细节写出了孔乙己行动的艰难和境遇的凄惨;《蒲柳人家》中何满子的那个长命锁“分量不小”“差一点把何满子勒断了气”的细节写出了一丈青大娘的爱孙如命;通过这样的铺垫自然导入到本文的细节描写的探索中。

通过细读文本,学生容易找到很多有深意的细节。如对“表”的描述:“他瞧了一下表。时钟指着十一点,表仍然在走。很清楚,他一直没有忘了上表。”从中我们可以感到“这个人”在同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的抗争中,不甘心去死,不向死神屈服,保持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清醒和冷静,“表”寄寓了他强烈的生命意识。再如对“火柴”的描述:“贴胸放在烟草袋里的那用油纸包着的火柴还在,而且是干的”。我们可以从“贴胸”、“用油纸包着”等字眼看出他对火柴的珍爱超过了任何一样东西,因为此时他已经毅然抛弃了所有辛苦得来的金子。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个细节,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原著前半部分中出现的有关“火柴”的细节——

他打开包袱,第一件事就是数数他的火柴。一共六十六根。为了弄清楚,他数了三遍。他把它们分成几份,用油纸包起来,一份放在他的空烟草袋里,一份放在他的破帽子的帽圈里,最后一份放在贴胸的衬衫里面。做完以后,他忽然感到一阵恐慌,于是把它们完全拿出来打开,重新数过。仍然是六十六根。

火柴可以带给他温暖,带给他生命的希望,有了火柴,他可以有热水喝,可以用来煮食物吃。在极地恶劣的环境下,人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人本能地放弃了自我实现的需要——他的淘金梦,降到了需要的最低层。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我们完全可以从这个“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双趋冲突中,看到主人公对生命的渴望和热爱。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的方法之一,看似微不足道,实际上,成功的细节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富有个性。“语文课就是要尽心尽力与语言文字打交道。” 教师应引领学生潜入文本,细细咀嚼细节描写,探究个中深意,并最终体会到优秀的小说往往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深刻的社会生活。

三、建构人物,丰富精神世界

小说三要素的核心是人物,人物的命运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并给读者以思索和启迪,能潜移默化影响读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因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

《热爱生命》这篇小说使我们深深感受了硬汉性格,感受了生命力量。这首庄严高亢的生命赞歌在人终于战胜狼的情节中画上了圆满的休止符。主人公的“翻了一个身,仰面睡着了”显示了他凤凰涅槃后的轻松和惬意。他终于从一个面对困难号啕大哭软弱的人,变成了心灵强大、有能力战胜一切的硬汉。教师应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高潮部分。

然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人”为什么没有名字呢?学生会惊异于这一点。因为这篇课文重在弘扬人类勇于战胜一切,敢于超越自我的硬汉精神。在移民拓荒奋斗中成长起来的美国需要它,硬汉精神集中体现了美利坚民族的征服精神,也体现了这个移民国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倾向。深受美国文化熏陶的作者自然有浓浓的硬汉情结,他的不少小说都刻画了这类硬汉形象;如《一块牛排》中的汤姆金,《海狼》中的海狼拉森。作者本人从社会最底层凭着超人般的顽强意志努力拼搏一跃而成炙手可热蜚声文坛的大作家的经历就是对这种精神的最好诠释。尼采说:创造了这个有价值的世界的是我们!尼采的超人哲学中认为超人就是最能体现生命意志的人,是生活的强者,越是恶劣的环境越能让他们变得更坚强。“这个人”是这样,杰克·伦敦也是这样。经历过无数人生磨难的他,依然不自暴自弃,强烈地追求知识,在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写道:“有时每天阅读19 个小时之久”。杰克·伦敦曾说过:“我仿佛就看到自己一个劲儿地在人生征途奋勇向前, 永不停息, 宛如尼采的金发野人, 完全凭自己超群的智慧和力量走遍天下, 征服一切”。这种生活态度表现在《热爱生命》中, 就是在最为恶劣的环境中渴望生存, 热爱生命。

米兰·昆德拉认为,小说是作者“对于陷入尘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我们应努力让学生深度体验小说家以文学的形式呈现的对人生的探究结果,通过细读文字体验感悟去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人生的种种风景。教育的本质是提升人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包括通过文学熏陶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摸索规律,提炼创作手法

正如郑桂华老师所言:“现代中学语文教学面对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用最小的时间成本,使学生获得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也就是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因而在小说教学中,学习作者创作的秘诀应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当然,我们应通过文本,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感受、摸索、提炼这些规律性的东西,而不是生硬灌输一些过于理性和学术化的条条框框。

杰克·伦敦的小说为美国短篇小说开辟了一个新纪元,环境描写和心理动作描写是杰克·伦敦小说两个鲜明的艺术特色,在《热爱生命》中有淋漓尽致地表现。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主人公所处的是一个怎样的恶劣环境,他当时是一个怎样的状态?通过细读文本,不难找出以下内容:有即将要“耗尽他的最后一点求生力”的饥饿;有“接下来是几天可怕的雨雪”的恶劣天气;野兽的威胁——“狼嚎的声音在荒原上飘来飘去,在空中交织成一片危险的罗网,好像伸手就可以摸到。”有来自于自然对他的考验,更有“他的灵魂和肉体虽然在并排向前走,向前爬,但它们是分开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已经非常微弱。”——个人体力的极度虚弱;还有“他好像半身不遂似的哆嗦着”“已经站不起来了”“用手和膝盖支着爬来爬去”的严重的伤病,这需要他战胜自我,勇于自我搏斗。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反映生活有重要作用。特异险恶的环境描写,是杰克·伦敦短篇小说的一个重要艺术特色。让艰难险恶的环境折磨考验人物,来展现人格的伟大和坚韧。

杰克·伦敦说:“不要对读者大讲哲学,让你的人物用他们的行为,动作,谈话来讲吧!”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潜心文本,结合原著,通过人物的动作心理描写去还原“这个人”的心路历程,感受生命的彪悍。

先组织学生找出表现“这个人”恐惧疲惫软弱无助的心理描写的句子。面对困难重重的现实环境,“这个人”表现出本能的恐惧疲惫和软弱无助。如:“生命就是这样吗,呃?真是一种空虚的,转瞬即逝的东西。只有活着才是痛苦”、“这种要命的疲倦,很像一片大海,一涨再涨,一点一点地淹没他的意识”。细腻的心理描写真实再现了人在生命的禁区中本能的反应。在原著的前半部分也写到,他因为终于崩溃而在无情的荒原号啕大哭。其次引导学生细品表现主人公热爱生命永不放弃的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主人公如何在生死边缘顽强抗争,感受生命本身巨大的潜在力量。哭泣并不丢人,重新振作起来的“这个人”宛若新生,内心充满了落日般的悲壮,永不放弃的火苗在心中腾腾升起。“就是到了死神的铁掌里,他仍然要反抗它,不肯死”。人的心理活动是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的内在表现,心理描写是最直接展示人物内心的描写方法。

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如第四自然段作者准确运用一系列动词来表现“这个人”吞食骨头,写出了他的刀绞一样的饥饿和为了生存必须什么都吃的超强理智。最精彩的莫过于与狼共舞的那段:

这个人也等了很久,那只给咬破了的手也抓住了狼的牙床。于是,慢慢地,就在狼无力地挣扎着,他的手无力地掐着的时候,他的另一只手已经慢慢摸过来,一下把狼抓住五分钟之后,这个人已经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他的手的力量虽然还不足以把狼掐死,可是他的脸已经紧紧地压住了狼的咽喉,嘴里已经满是狼毛。半小时后,这个人感到一小股暖和的液体慢慢流进他的喉咙。这是全文的高潮部分,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这就是杰克·伦敦小说的高明之处,通过动作、心理描写让人物自己说话。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人物动作心理描写的关注探究,既可以让学生获得珍贵的阅读体验,享受思考的乐趣;更可以让学生学会描写手法。

后记

所谓富有实效的语文教学,应是自然本色,关注文本,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师应立足于学情,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精准地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价值与实用价值。同时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优秀的语文教学应是蔚蓝的天空,澄澈而又辽远,让学生思绪打开并延伸至更远。

此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担负起适时向学生推荐好书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念的一个信条。”所以他让他的学生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而语文老师自己,作为需要有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多读书。周国平说:“只有成为读者,才可能成为学者。”只有通过读书才可以提高教师课堂的文化品位,才能挖掘教材的文化意蕴,激活文本的文化意义;才能吃透文本,融会贯通,高屋建瓴地设计课堂教学。许多语文界的老一辈专家,都是潜心治学,如顾黄初先生的书房,“一壁书橱”,“满满当当,竟然全是语文,这是专业图书室”。所以唯有读书,才能掸去心灵上的俗世烟尘,有助于教师深入研究教学,最终形成自己的鲜明教学风格。

(作者单位:宁波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细节小说文本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圣诞节的四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