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课程资源校本化的几点做法

2012-04-29范晓萍

中学生物学 2012年10期
关键词:校本生物教材

范晓萍

新课程需要生物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生物教师不应是生物课程的被动的实施者,也应成为生物课程的设计者,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共同建构生物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应在充分研究本校的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现状的前提下,将庞杂的生物学课程资源校本化,以适应本校学生的实际理解水平,借助各种方法进行本土化、校本化的改造,同时注重生物科学和社会生活的有机整合,谋求生物科学世界向学生生活的回归。这样,学生所学到的是存在于学生身边的、根植于学生生活的、有实际价值的生物学知识。下面是我校生物教师在课程资源校本化的几点做法。

1 教材的校本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载体,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惟一途径。对教材的再开发和整合利用,使它符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实现校本化,是教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1联系实际实现教材的校本化

我校地处苏北淮安市区中心,绝大多数学生是“城里人”,对于生物学的知识大多只停留在书本和一些零星的图片,为了给这些孩子增加感性认识,教师也是充分利用了身边的课程资源。我校每年都会从郊区农村招一些优秀的学生,会请这些学生当“导游”,带同学到他们家所在的村庄切实感受一下“棉花摘心”、“果树修剪”;通过观察豌豆和黄瓜,知道“两性花、单性花”、“雌雄同株”;通过进塑料大棚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蔬菜的产量等,同时还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对淮安境内的大运河段的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等。当然在教学中,笔者也尽量联系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生动,让教学“活”起来,也让学生有了一个切实的感受即学生物是很有用的。

1.2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教材的校本化

网络资源的开发在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我校生物组在学校的支持下建立了电子资源库,利用网络这一巨大的信息载体进行教材的开发和教学内容的重组。资源库中有我校教师编写的有关新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的教学案以及教学课件、试题和教学参考等,这些内容都经过多位教师的修改和补充,内容详尽且符合我校教学实际。资源库中的资源按年级进行分类,又建立了每位教师的资料文件夹,既体现了共性,也体现了个性,对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的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此外也有教师对学生开通了个人的空间和博客,通过网络使学生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也可以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获得有关学习资料,这也实现了学习方式的一种改变。

1.3改变教学模式实现教材的校本化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不仅设置了课程计划框架,而且强调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形成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丰富教学模式。结合江苏省“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我校生物组教师在改变原有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如“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经过研究和实践阶段已经在生物课堂新授课中经常使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师生共同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师生合作、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在问题情景的引导下,学生收集素材、资料,深思酝酿,提出假设,引发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实践探究,得出结论,通过应用又产生新的问题,使学生思维不断得以发展和升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与学生共同走向问题,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营造了思考、合作、探究的浓厚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更进一步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在课堂中,笔者坚持用“问题解决”模式进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对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都是积极有效的。通过改变原有的千篇一律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

2 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特长的校本化

新课改中更多的人认为教师本身是课程资源之一,我校生物教研组师资力量雄厚,组员各有所长,教学也各有特色,在新课改中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在充分发挥的教师的所长和兴趣的基础上,在校本研究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

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及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发现学生对分类学的知识尤为缺乏,认为应该做好有关初高中生物衔接教学,为此编写了名为《动物世界》的校本课程,在高一年级进行开设。在开课时也能多用插图和影音资料,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就能了解各类动物的特征,收到较好的效果。

郑桂芬老师在初中承担过劳技课的教学,因此鼓励她编写了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智特点,采取了单元分类、循序渐进的方式,活动中学生灵活选用身边的材料(如纸、线、彩带、蛋壳、树叶等),制作出各式各样的作品。此课程在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开发潜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使学生体验了制作与生活的关系,陶冶审美情操,健全美的人格,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外其他教师也在积极研究校本课程。

通过对课程资源校本化的研究,希望能真正实现“教师本身是课程资源之一,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更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一新课程理念。

3 学生日常生活资源的校本化

以生活为源,以生活为本,挖掘课程资源,使之成为更适应学生实际的校本化研究。例如我校曾举办过“生活垃圾该如何处理”、“常见传染病的预防”、“远离垃圾食品”“如何进行科学记忆”等主题研讨、专题讲座等,甚至将有关问题编制成信息题供学生获取知识,应用所学,受到学生的欢迎。并且教师积极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积累这方面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也参与到研究中来,那样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就绝不会是一种形式,必将赋予它丰富的内涵。

猜你喜欢

校本生物教材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第12话 完美生物
《红楼梦》(新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