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写作活动的设计
2012-04-29朱清云
朱清云
摘要: 在新课改影响下,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在写作教学方面吸纳了许多全新理念,有着广泛的写作活动内容、丰富的写作活动形式,更注重人文性,注重激发学生感悟,注重学生个性的展现,却忽略了写作知识、口语交际、互动交流、实践活动在其中的渗透。写作活动设计时,可以增强写作知识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在写作教学中的渗透,在写作互动交流中提高写作能力,增强作文实践活动设计的应用性。这样优化写作活动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创作激情,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写作活动设计
一
近年来,关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各种研究竞相争鸣,格外引人注目。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在写作教学方面吸纳了新课程许多全新的理念。鉴于此,本文将从写作活动设计的内容、形式及其优缺点展开,在此基础上结合新课改理念,提出对写作活动设计的建议:首先,注重写作知识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其次,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在写作教学中的渗透;再次,在写作互动交流中提高写作能力;最后,增强作文实践活动设计的应用性。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写作活动内容的涉及范围相当广,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部分:以关注人生、生命、生活、人性为话题,以爱祖国、思故乡为写作话题,以发表对社会重大历史事件的看法为话题,以学会鉴赏诗文、书画为话题。
学生因为自身生活的体验较为深刻,更容易从生活经验出发,表达对人生的感悟,提高写作热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高中阶段,单纯的记叙、说明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表达要求,他们对周围事物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并且有将其表达出来的强烈愿望。他们开始深层地思考人生、社会等重大的话题,对事物的理解和思辨能力等都更加成熟。此时,运用议论文这一文体最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并且通过写作议论文,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
尽管如此,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写作活动设计在实际教学当中也存在一些缺陷。
一是偏重激发学生感悟,忽略写作知识的指导。写作知识包括写作基本知识、写作基本技能、写作策略。一直以来,写作知识都是写作教学的一块基石,对写作教学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教版写作教学编写的结构形式是學习重点、写作指导、写作练习(片段作文、示例,整篇作文、借鉴实例,课外练笔、示例),而苏教版在强调实践性、人文性和个性化的同时,在对待写作教学形式训练的态度上明显有些矫枉过正,导致了写作认知策略指导在整个作文教学编排当中的严重缺失。”[1]“而苏教版的写作教学编写体系少有写作知识的简洁易操作地呈现,更无多角度多形式的范例和详尽可行修改评价步骤。”[2]实质上,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作文基础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如果想一蹴而就达到作文高级水平,则是不实际的。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进行,从最基础的写作知识开始,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感悟固然重要,可是如果学生感触颇多,却由于缺乏基本的写作知识,而导致无从下笔,则多么可惜。
二是偏重书面语言,忽略口语交际的重要性。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写作部分更多关注的是学生书面语言的训练,忽视了第一性的口语交际训练。实质上口语与书面语是紧密联系的,口语交际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深度,增强学生书面表达的逻辑性、条理性。如果在写作活动设计中融入口语交际的训练,那么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必将大有裨益。
三是偏重定向思维,忽略互动交流的开展。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写作活动部分,让学生紧紧围绕一个话题用一节或两课时间完成一篇作文,直接导致学生定向思维、思维角度局限,出现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情况。如果在写作教学中能多开展生生互动交流的活动,就可以让学生彼此交流合作,有效解决思维角度局限这一问题,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四是偏重思辨活动,忽略实践活动的开展。受传统作文教学的影响,写作活动部分更多的仍是要求学生围绕某一话题写作,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它偏重学生思辨而忽视学生生活,使学生作文与生活出现脱节的情况。如果作文教学以作文实践活动的形式展开,就容易激发学生的感悟、诱发学生创作的灵感。活动是他们学语文最乐意接受的、最主动投入的一种学习选择;活动也成了学校教师沟通课内课外,形成课堂语文与社会语文互动互补的一种最佳方式。[3]虽然苏教版相对于人教版,已经大大增加了写作实践活动,可是为数不多活动能否满足学生如此积极强烈的愿望呢?
二
我认为,通过以下几项措施能够缓解教与学的矛盾,处理好写作教学尚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写作知识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新课标指出:“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在写作活动的设计中,写作知识的指导是不能缺少的,而学生独特的语文感受、情感体验即人文性也是不可忽略的。
如在“月是故乡明” 这一专题写作实践中,可以先播放音乐《乡愁四韵》导入,再让学生配乐朗诵席慕蓉的《乡愁》,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乡愁”,增强对“思乡”这一话题的感悟,创设写作情境,诱发其创作灵感;让学生观看一组家乡富于魅力的图片,从视觉上感受家乡的繁华,激发学生对家乡深沉的热爱。这些都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可以从人文性这个角度出发,有效激发学生独特的语文感受,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受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言由心生”,感悟能力的增强、情感体验的丰富,将更好地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播放音乐、配乐朗诵和展示图片之后,可以出示例文《家乡的桥》[4],启发学生对例文自主分析,在例文中获得写作知识,并自觉运用于写作之中。通过分析例文《家乡的桥》[5],学生就能了解例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理解例文以“桥”的蜕变为线索的叙事结构,理解例文真挚朴素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对于主题表达的重要性。这样,写作知识就在不知不觉中随着例文的引导深入学生的脑中。通过这样的写作活动设计,知识性和人文性就融合在一起,达到完美的统一。
(二)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在写作教学中的渗透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作文教学往往注重书面语,却忽视了口语,但是“说”和“写”在写作教学中是紧密联系的,所以要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在作文教学中的渗透。
如在必修五“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这一专题写作实践中,我们就可以用辩论的形式打开学生思维,让学生针对“人的生活状态是否自由”展开辩论,再进行写作。在“人的生活状态是否自由”这场辩论中,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都要积极在脑海中搜寻例证、组织语言。在辩论中,学生把自己的看法充分表达出来。为了辩驳他人的观点,学生更是以最快的速度打开思维,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并且潜移默化受到他人观点的影响,甚至学会用对方的缺陷论证自己的观点。以上种种都是非开展辩论教学所不能达到的,而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写作,学生会顿觉得心应手。
(三)在写作互动交流中提高写作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在写作活动设计中,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间就能取长补短。不但如此,学生通过思想碰撞,灵感也会随之而来。
如在“此情可待成追忆”这一专题的写作实践中,首先可以让学生从自己周围发现亲情、友情、爱情的感人故事,然后以四人为一组,交流合作,谈自己作文的思路、用意、亮点等。无形之中,通过交流合作的形式,就能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学生作文完成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改、互评。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批互改,学生加入到评价的主体之中。这种生生互动“既能通过更换训练角度有效调节学习兴趣,又能有效培养互相学习、互相协作的能力,而且在这种互相交流中,学习内容自然地得到拓展”。[7]
(四)增强作文实践活动设计的应用性
新课标指出:“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写作活动设计中,适度开展作文实践活动可以真正使课堂语文与社会语文互动互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写作实践活动中,从而使学生深入生活积累素材,进一步提高作文能力。
如必修二“珍爱生命”这一专题的写作实践,可结合汶川地震,通过开展活动,让学生把地震中发生的感人肺腑的故事以舞台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再让学生作文。学生大多是从电视、报纸等媒体中感受汶川地震,可通过媒体毕竟无法真正感受,去地震灾区实地感受也是不现实的。现在把地震中感人的故事以舞台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让学生把生活现实与自己的感悟充分融合在一起,通过人物角色的体验,能进一步体会,写作时自然能抒发真情实感。写作和生活本来就是一体的,通过活动能把写作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亲身参与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这样,学生拥有了写作素材,就会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 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 写作水平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8]
生活和语文本来就是融为一体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学理应由课堂延至生活。写作作为语文的一部分自然也要从生活中吸收养分,汲取新鲜的血液与活力。让学生的生活与写作融为一体最好的办法就是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搜集写作素材。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写作活动设计在关注人文、激发感悟的同时也要注重写作知识指导、口语训练、交流互动、实践活动的渗透,从而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写作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打开语文学习的新视野。
参考文献:
[1][2]王新伟.苏教版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编写体系的创新与不足.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8,(1):1,2.
[3][8]肖家芸.语文“活动式”教学.第1版.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9.
[4][5]江苏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导用书.第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91.
[6]赵年秀.透视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写作设计范式.写作,2006,3:5.
[7]何尧军.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透视与增效对策.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