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贵在思考
2012-04-29牛小凤
牛小凤
近年来参加了许多语文公开课、观摩课、比赛课,听完总让人唏嘘不已,感慨良多。我们提倡教学改革,提倡教学创新,然而,语文教学的教条化倾向依然顽固地存在着。比如上课之始对课题的质疑,本来学生们已经预习得很充分了,但还是抓住课题不放,让学生的学习从零状态开始;又如现在流行的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在对学生的个体学习状况和小组合作状况并不了解的情况下就开始小组学习、合作探究,这样的教学显然收效甚微,却被冠以“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之名……
凡此种种,问题出在哪里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习惯了语文教学的固定模式,习惯了大家都这样做我就“人云亦云”,习惯了流行什么我就“随波逐流”,习惯了钻进一个个无形的套子里“亦步亦趋”,其实我们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习惯于独立思考。
一切的变化都来自于不停的思考,变化在思考中生成,思考中产生变化。有自己的思考,对语文教师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教师贵在思考。
一、会思考的语文教师,是对教材有独到理解的探索者。
钱梦龙老师对青年教师谆谆教诲:每一次备课,要把课文一遍一遍地读,反反复复地琢磨、推敲。不同的课文,要有不同的读法,直到读出自己的心得,品出独特的味儿,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只有这样,教学中才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快感,教得有激情,教得充满信心。如果没有这样的一种功底,只是按“课文参考”图解课文,按“参考标准”分析练习题,那么,语文课堂就会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教师即教材,这是理想的水平。教师不仅对教育教学有着独立而成熟的理解,而且对教材有着深广的研究,并已达到熟练和艺术化自由驾驭的境地。比如教学寓言,我们首先要思考语言本身对学生的教育意义,而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以什么为本。就像卢梭在《爱弥儿》中写的:“寓言可以用来教育大人,但对孩子们就应该直截了当地讲真理;你用幕布把真理盖起来了,它就不愿去花力气去把它揭开。”有了这种思考,我们就不被教案束缚,就知道课堂上应该做什么;有了这种思考,我们就会在课堂上把学生带入描绘的情境中,而不仅仅只是徘徊在对字词的演练和推敲中。
二、会思考的语文教师,是能在语文教学中注入生命活力的践行者。
我一直不能忘记的是窦桂梅老师的课和精彩演讲。面对不熟悉的学生,她能够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热情,她能够把学生带进充满魅力的语文艺术殿堂。在她的课堂上,没有小手如林的热闹,却有身心全部投入的愉悦,有生命蓬蓬勃勃的成长;在她的课堂上,不是老师讲几分钟学生就练几分钟的机械操作,而是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文本与生活的对话。在她的演讲中,对语文教学“三个超越”的理解与实践向我们展示了她独到的深入思考,以及她在语文教学中注入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她“为生命奠基”的语文教育理念赢得了很多同行的共鸣。
从于漪老前辈的语文教育生涯中不难看出,无论是她倡导的生命教育,还是课堂教学艺术,始终离不开一个“情”字,聆听她的报告,观看她上公开课,研读她的文章,都有着满腔的激情和对语文教学的挚爱,可谓把生命注入一生教学的践行者,让我等后辈见识了一个八十高龄的语文教育者的情怀。
三、会思考的语文教师,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的追寻者。
我一直非常欣赏李镇西老师上观摩课只上作文讲评课的胆识(一般的老师都不会选择作文课)。李镇西老师曾坦言,在上课之前,他要把学生的作文全部详细批阅,并做好相关的纪录,如果没有对学生的了解,则他是无法踏进课堂的。虽然没有亲历李镇西老师的课,但我相信,他的课一定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关怀,充满了宽容的美丽,充满了智慧的挑战。读过李镇西老师的三本书之后,我感动于他的挚爱,感动于他动人的情,感动于他可贵的童心,更震撼于他对教育充满理性的思考。因此,他被人称为“我们身边的苏霍姆林斯基”。
汪曾祺先生写的《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讲学》中有这样的叙述:闻一多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的、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图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了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过一座城,值得。虽然我们无缘聆听闻先生的讲课,但从这段叙述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他的独特而盛美的教学风格,谁能不为之动心。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之久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堂可以说能够让学生一辈子难以忘怀的观摩课。课后,临校的一位老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是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的?”那位老师微微一笑回答:“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坦率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15分钟……”
讲好一节课,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