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育适合生命成长
2012-04-29李建成
李建成
摘要:每个教师都应有教学主张,我的语文教学主张是“让语文教育适合生命成长”。这个主张是根据生命发展需要、教育本质的追寻、教育研究的启迪、语文价值的寻觅而建构的。我们把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主要内容、基本途径和重要方法。这基于人的生命追求成长,生命成长需要语文教育;不同的教育对人的生命成长影响不同,每个人都期盼得到适合的语文教育。为此,建构自己的操作模式:确定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价值,重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内容,建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途径,探究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
关键词:教学主张;语文教育;生命成长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4-0003-05
我的语文教学主张是“让语文教育适合生命成长”。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语文是什么”、“语文教学应该做什么”一直在争论不休:就教学主张而言,也是百花齐放。影响语文教学主张形成的因素很多,诸如教育价值追求、社会教育需求和个人教育经历等,但尤为重要的是对语文本质、功能的理解与把握:从功能上看,语文是人类认识、改造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的工具,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和创新的载体;从内容上看,语文是融思想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文化,是让人的生命得以发展的精神养分。基于这种思考,我觉得语文教育不只是传承人类文化,更应为了人的生命成长——让语文教育适合生命成长。
一、形成背景
1.生命发展的需求
人生命存在的意义是生命的发展,生命发展是人类的本质追求。生命发展包括物质机能的成长和精神机能的成长。物质机能的成长主要靠食物和身体的运动实现生命体的成长:精神机能的成长主要靠接受教育获取文化养分实现智慧和情感的成长。人的精神生命成长渴求教育不断充实精神食粮。从内容上看,语文给人的生命成长提供语言、智慧、道德、情感等诸多营养,是人精神生命成长的重要资源,更应该满足人的生命成长需要,成为适合人生命成长的元素;从方式上看,语文是人探究知识的工具,是形成学习和交流技能的手段,更需要适合每个人的建构方式,具有促进生命成长的机能。因此,语文教育理应成为适合生命成长的教育。
2.教育本质的追寻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人们在不停地追问“教育是什么”、“教育又是为什么”,我们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追究,对教育本质认识越来越清晰:教育不只是为了传承文化知识,而更应为了让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让人的生命价值得以实现,即“让人的生命能够健康、幸福地成长”。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语文这个母语教育,作为人类交流和思维的工具,更应从“人的成长需要”出发,以适合人生命成长为基点,以促进人生命成长为目的,建构自己的教育体系和框架——让语文教育适合生命成长。
3.教育研究的启迪
本人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一直注重探究语文教育规律。上世纪90年代后期,建构“自问自探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读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实践逐步感受到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而且要引导他们“学出问题来”: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语言,而且要引导他们历练思维;不仅应关注学生建构语言,而且要让他们探究语言建构规律。“十一五”期间,本人在教学方法研究基础上转向学校文化建构的研究,从关注“知识和能力”的研究转向关注“成长”的研究,通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校成长型文化建构的校本研究”的实验,进一步明晰教育应关注人的生命成长;通过“成长课堂”的研究,进一步明晰课堂教学的意义应是促进人的生命成长。由此,我们得到这样的启迪:语文教育应适合人的生命成长。
4.语文价值的寻觅
目前,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已形成这样的共识:语文是人交流的工具,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也是人类文化传承的工具。《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和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语文的性质和地位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理论工作者对语文学科的价值定位,还是人类自身对语文的需要,语文的价值都应是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良好的语文素养,促进人的生命成长。因此,语文教育应追求成为适合生命成长的教育。
二、思想内涵
1.“适合生命成长”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
教育的价值在于引领生命成长,生命成长源于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应让学校的“教育哲学”“适合个体生命成长”。就语文教育而言,“让语文教育成为适合生命成长的教育”就是追求把“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以“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自己语文教育的信仰、理念,作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行为追求,让语文教育成为促进生命成长的一个重要思想。
2.“适合生命成长”是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
教育的本质在于服务生命成长,生命成长基于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应让学校的“教育内容”“适合个体生命成长”。就语文教育而言,“让语文教育成为适合生命成长的教育”就是追求把“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以“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自己语文教育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选择“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内容,让语文教育成为促进生命成长的一种健康养料。
3.“适合生命成长”是语文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生命成长,生命成长归于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应让学校的“教育途径”“适合个体生命成长”。就语文教育而言,“让语文教育成为适合生命成长的教育”就是追求把“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语文教育的基本途径,以“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自己语文教育方式选择的重要标准,选择“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式,让语文教育成为促进生命成长的一条科学途径。
4.“适合生命成长”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方法
教育的意义在于提升生命成长,生命成长在于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应让学校的“教育方法”“适合个体生命成长”。就语文教育而言,“让语文教育成为适合生命成长的教育”就是追求把“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方法,以“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自己语文教育方法选择的客观依据,选择“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让语文教育成为促进生命成长的一项有效策略。
三、理论基础
1.人的生命追求成长。生命成长需要语文教育
成长是生命存在的状态,也是生命存在的价值;成长是生命发展的特征,也是生命发展的本能。每个生命体都在追求成长,只要生命存在,生命就要成长。人的生命成长既包含通过食物和运动等滋补的物质机能的成长,也包含通过教育和实践等滋养的精神机能的成长。就教育而言,人生经历的教育包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整体的
教育活动。一个人缺少学校教育虽也能发展。但是很难得到全面的、有序的、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更是人生命成长的重要营养,她对生命体的发展有着独特价值。其一,生命成长需要语文帮助交际。人的生命成长需要不断地认识世界,需要交流经验和情感。语文教育可以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提升交际素养。其二,生命成长需要语文完善个性。人的生命成长需要让其个性不断得到完善,逐步成为“完美的人”。语文教育可以提高文化修养。促进个性品质逐步“完善”和“健全”。其三,生命成长需要语文塑造灵魂。人的生命成长核心在于道德与智慧共生。语文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打好“精神底色”,让人的灵魂更加高尚。其四,生命成长需要语文滋养习惯。人的生命成长是生命状态的一种自觉成长,需要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习惯。语文教育可以引导生命发展的方向,提供生命发展的动力,唤醒生命发展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的品质。
2.不同的教育对人的生命成长影响不同。每个人都期盼得到适合的语文教育
人的生命成长,既受先天遗传素质影响,又受后天教育影响。遗传制约生命发展的潜能,教育决定生命发展的可能。遗传是先天的,即“天赋”;也是客观的,后人无法改变。人出生以后的成长主要受教育影响。同一个人受到的教育不同,他的发展方向和成长速度也截然不同。由于人的遗传素质差异,他的学习潜能和学习方式也有差别。每个人都希望建构和使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都向往获得自己喜爱的教育。就语文教育而言,语文是一种工具,是人类生活交流的语言,不同的语文教育对人类语言形成不同;语文是一种文学,是人类生活世界的描绘,不同的语文教育对人类文学建构不同;语文是一种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缩写,不同的语文教育对人类文化创生不同。每个人大脑中语言结构是有差异的,其家庭对语文素养的熏陶也不尽相同,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方式在学校教育中也是千差万别的,正像人们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们对教育方式需要是不同的,但对教育目标的期盼是一致的,都期盼自己生命得到充分、和谐的成长,都期盼用自己需要的教育滋养生命的成长,也都期盼有适合自己的语文教育促进生命更好成长。
四、实践操作
1.确定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价值
(1)以传承生命成长文化为载体
虽然人们已认识到“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语文的基本属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了语言的性质”;但是语文教育中很难客观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就是说,这个“度”不容易确定。如果语文教育偏向工具性,就让语文成为没有情感的“空壳”;如果语文教育偏向人文性,又让语文成为强调思想的“政治”。我们追求“让语文教育适合生命成长”时,既不从工具性也不从人文性上确定语文教育价值,而主要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出发,提出“以传承生命成长文化为载体”,其意旨是让语文教育成为一种文化,且成为关注生命成长的文化。这样的价值追求既是对语文学科意义的重构,又是对语文教育理念的丰富,也是对语文教育功能的发展。
(2)以滋养生命成长需要为宗旨
每个儿童都期盼生命获得成长,且在生命成长过程中也都呈现一种内在需要。这种“成长需要”唯有教育才能满足。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形式教育”,而且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内容教育”,同时还是人精神成长的“价值教育”。每个人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利用语文学习其他学科,还要运用语文陶养自己,这正是人的生命成长需要。从语文本质看,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滋养人的生命,因为语文是熏陶人的文化,是人的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语文教育的意义就是培养人的思维,滋养人的心灵,陶养人的人格。因此,以滋养生命成长需要为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既体现教育的本质追求,也满足人的生命需要。
2.重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内容
(1)把学生需要、学科内容和生活意义三者有机结合
适合生命成长并非是生命成长需要什么就给什么,不需要什么就不给什么;而是以生命成长需要为根本,建构学生需要、学科内容和生活意义“三者共融”的内容。选择语文教育内容时,首先要以学生成长需要为宗旨,充分考虑他们兴趣、动机、情意、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以及生命成长需要的各种元素,这种内容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同时,要关照学科自身的结构,体现学科的要素,即以语文学科性质、目标为依据,兼容语言学、文学、修辞学、逻辑学和文章学等学科知识而建构,这样的内容既是学科知识体系,又是学生成长的能力结构;另外,还要通过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及问题的解决建构教学内容,实践生活意义。据此可以看出,将学生需要、学科内容和生活意义相结合选择内容超越学科本位。有益于让语文教育成为人的教育,成为适合人发展的教育。
(2)把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有机结合
适合生命成长的需要不只是生命中的某些方面的需要,而是成长过程中全面的、整体的需要。就语文学科而言,既包括对字词句篇的理解、感悟和运用,还包括听说读写技能的建构和运用。因此,语文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凸现基于人的生命成长且又促进人的生命成长的听说读写基本素养。一方面,在整体设置教学时间时要统筹安排,不要偏废。另一方面,在具体实施教学活动时要科学组织,听说读写要同时、相机进行训练,让每项技能都能得到和谐成长,促进人的生命发展。
3.建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途径
(1)让课内与课外融通
人们获取语文素养的方式和路径很多,不只是通过课堂教学习得,有的是在课外阅读或实践中形成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途径从本质上说,既要适合群体的成长需求,也要适合个体的成长需要。这就要求语文教育既要关注群体的“引导”,也关注个体的“施教”;既要关注课内的教学,也要关注课外的学习。尤其要将“课内”和“课外”链接起来,把“教”和“学”合为一体,建构一个内外融通的教育途径。操作时,重点应把握以下两方面:一、课内探究策略,课外发展技能。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学习探究语文学习方法。初步了解学习语文的一些策略:课外活动中,让学生根据课堂学习获得的方法,自主实践学习策略,形成语文学习的基本技能。二、课外探究策略,课内发展技能。课外,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了解一些语文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课内,再引导他们进行学习实践,进一步探究其本质,验证其意义,促进形成语文素养。这样的语文教育既适合语文自身的学习规律,也适合人的发展规律。
(2)让教学与熏陶融通
学生对语文的感受、理解和学习是多元的,建构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因此,既要重视教学引领,又要重视熏陶感染。从人的生活目的看,人是社会人,是让自己在生活中适应和服务社会。这就要求建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时既要重视学校教育,也要重视生活陶冶,让教学与熏陶
融通。从人的生活时空看,学生不只是生活在学校,在课堂,而且还在课外;他们也不只是为了学习,而是在生活。因此,建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既应重视教学,通过教学让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得到提升:也应重视文化陶冶,通过环境和人的相互影响,让其思想、品行、习惯渐趋同化,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操作时,重点应把握以下两方面:一、把人文文化融入教学。平时,应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认识社会,接触良师益友。感受生活,主动接受文化熏陶;同时,把通过生活陶冶形成的“个体语文”和“社会语文”带进课堂,在课堂教学中丰富和发展。二、用教学建构人文文化。平时,应从生活需要和语文本身需要的角度进行教学,既要关注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建构,又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习惯,引导他们到生活中学习语文,主动接受社会文化的熏陶。
(3)让文本与实践融通
语文的内涵首先是语言文字,人们获取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式是通过阅读文本获取知识和技能。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既应让学生阅读语文材料,在语文阅读中体会、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也应让学生直接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活动中感悟和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操作时,重点应把握以下两方面:一、在阅读文本中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报刊和网络等文本,让他们在阅读中建构知识;同时,让他们把从文本中获取的知识再与生活实践相链接,在实践中形成语文技能。二、在实践中反思文本。在生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生活实践进行设计、概括、提炼和反思,不断提升语言感知和概括能力;同时,让他们把从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知再和文本联系,在实践中验证知识。
4.探究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
(1)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方式融于科学的阅读方式
阅读是一种自主认知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方式;阅读是一种自觉意志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阅读是一种自我发展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既是一种自我行为,但也需要不断发展。语言习得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阅读必须符合其规律。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从本质上说既应尊重自己的阅读方式,又应学习科学的阅读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将自己的阅读方式融于科学的语言学习规律之中,即:让每个人把自己的阅读方式纳入科学的阅读方式的建构,促进自己阅读方式不断走近科学。
从阅读的意义看,阅读有获取文本意义的消遣式阅读,也有促进生命成长的发展式阅读。消遣式阅读是通过阅读了解文本的意义,陶冶自己的情操。发展式阅读是通过阅读探究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目前,很多学生的阅读还只是“读出来”的“消遣式阅读”,而阅读教学追求的科学阅读方式应是“读进去”的“发展式阅读”。即通过阅读探究文本的内涵,建构学习语言规律,形成语文素养。这种阅读和传统阅读在要求上的区别是让学生从“关注‘写什么…转向“关注‘怎么写”。一方面,让学生经历“写什么”到“怎么写”。教学时,教师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怎么写”上,让学生先读懂“写什么”;然后,围绕“写什么”,探究“怎么写”——作者是如何“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谋整篇”到“遣句段”。文章的写作过程是“布局谋篇——遣词造句”。阅读过程也是“整体感知——部分感觉——整体感受”。引导学生阅读时,应遵循这种认知规律: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让他们探究作者是怎样表述的。通过感受作者的写作过程。体验作者的生活情感,学习作者的思维方式,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的阅读方式才是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才是科学的阅读方式,也才是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
(2)让学生把自己的表达方式融于科学的表达方式
表达是一种自主实践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表达是一种自觉意志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习惯;表达是一种自我发展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表达既是一种自我行为,但也需要不断发展。语言的运用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表达必须符合其规律。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从本质上说既应尊重自己的表达方式,又应学习科学的表达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将自己的表达方式融于科学的语言运用规律之中,即:让每个人把自己的表达方式纳入科学的表达方式的建构,促进自己的表达方式不断走近科学。
从运用对阅读的影响看,运用是文章阅读过程的完成和深化,是实现阅读价值和促进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目前的语文教学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分离,有的只是阅读教学中探究“读写结合”,没有探究通过写作促进阅读,还不能够形成“读写一体”。需要是激发自主学习的内动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是促进他们阅读的根本动力。一、以运用语言引导阅读文本。让学生根据语言运用需求,阅读相关文章,学习这些文章的“谋篇”和“造句”:一方面,用自己的知识同化这些文章,将其建构到自己的知识链中,构成自己的一种语文技能;另一方面,用科学的表达方式审视自己的表达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二、以运用语言实践发展文本。让学生根据语言运用需要,研读相关文章。重构这些文章的“谋篇”和“造句”:一方面。用自己的知识架构这些文章,将其建构为新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一种语文认知;另一方面,用科学的表达方式审视新的表达方式,不断完善新的表达方式。这样的表达方式才是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才是科学的表达方式,也才是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
综观我的语文教育主张的建构,既是探究教育本质,又是探寻语文教育规律,还是探索人的成长方式。追求的就是通过让学生参与选择学习适合于自己的语文,滋养个体生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