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故事】
2012-04-29
【双城故事】
走过森林公园,童话般的别墅群里,荷兰人高士林的家很容易被辨别出来。门口挂着的白色铁艺信箱,是他和太太朱女士在故乡荷兰的斩获。信箱上的图案像一个锚,而验船师高士林在武汉度过的15年,也与船和水紧紧捆绑在一起。
即便三年前退休后,武汉的航运圈子仍然视高士林为“神明”,他业余时间做的船模,从比例到工艺,全都“古法”炮制,每艘至少耗时一年。有模型专家来他家参观,怂恿他把做好的船模拉出去做展览,高士林不直接拒绝,却回答,“欢迎来家里参观,我和太太都很好客。”私下里,他们告诉记者,船模的一小根桅杆,都可能因为移动错位,那是个太冒险的事。
坐船看见河豚
15年前,高士林所供职的德国劳氏船级社将业务延伸到武汉,已经在天津工作了两年的他被调到了武汉。喜欢历史的高士林在启程前查阅了大量资料,“省级高速公路还没开通,我去的第一周就从黄石坐船到九江。”塘沽港看到的海波涛汹涌,长江却静默温柔,偶尔蹦起来的河豚引得高士林哈哈大笑。
半年合约到期,高士林向总部申请延长其在中国的工作时间,并费尽周折,把家安在关山附近的虹景花园。“2000年前后关山附近都是农村,虹景花园应该是当时武汉市唯一能允许外籍人士租住的地区,想搬进去要办很多手续。”
而武汉的超市中,也很少有进口食品或是进口配料,哪怕是早餐要用到的培根,高士林也要在周末专程和太太去趟上海。“回来武汉时,拎着大包小包,仿佛是刚从汉正街打货回来。”
东湖送来的灵感
外籍验船师,特别是经验丰富的,在当时的武汉并不多见。所以尽管武汉的船舶制造业很发达,却无法得到国际认可,国外业务几乎为零。2000年,因为业务关系,高士林与经营已陷入困境的青山船厂厂长相识。听到厂长讲到“双向不锈钢化学品船技术”这个名词,高士林就激动得站起来。原来,他认识的一个比利时船东正想要制造一艘1.85万吨双向不锈钢化学品船,造价高达2000万美元,却一直没在国内找到有制造能力的船厂。
但这之前,已经掌握这门技术的青山船厂不敢投入制造,高士林的加入就像一针强心剂。两家企业协议后,决定选拔一部分员工由德国劳氏船级社培训,证件由船级社方面发放,持证上岗。高士林给武汉船舶制造师上的第一课不是技术,而是英语。“能与外方人员顺利交流,才能明白对方的要求”。
当青山船厂把我国第一艘双向不锈钢化学品船成功交付给船东,国内外的船东纷纷涌向武汉。此后,来自比利时、德国、挪威船东的订单源源不绝,青山船厂一举进入国际知名船厂排名。这个曾经“本分”又虚弱的船舶企业,让高士林“装扮”一新,向世界启航。
船模之家
从办公室所在的中北路到关山,高士林每天“绕着东湖转”。“春夏看皮划艇,一年四季都有小木船”,无论哪种船,都能吸引他的目光。一次看得兴起,他索性停下车,花钱坐了一段。“没想象中那么危险,周围有小野鸭,很像阿纳姆。”
他的太太,航天材料技术研究领域的专家朱女士也在2002年,从西安奔来与高士林相聚。原本的家已严重不够用,夫妇俩决定在关山买房。好朋友劝他们搬到机场附近,方便出行。高士林却像小孩子一样央求太太,“东湖离我们这么近,这是武汉最好的地方。”
新家宽敞无比,却被高士林的“爱好”塞得满满当当。他在武汉完成第75艘船的验收,退休后,就把做船模的爱好发展成了职业。家里有四个功能各异的小船厂(small ship yard),从小工具到木雕机、车床、铣床……一应俱全。几乎所有去他家做客的人,第一目的地就是那些精致的船模。长约两米的豪华邮轮、二战时期的舰艇,每艘船都根据原船等比例缩小,木地板用只有火柴梗粗细的小薄木片粘合而成。即便是二战时期战船上炮台的炮筒,他都用机器打磨,以保证其尺寸的精准。
百安居在武汉的开业让夫妇俩省了不少力气和银子,原本要从国外或是淘宝搬来的木料,都改从那儿往家运。武汉的各个古玩市场,又成了高士林的新寻宝地。绿檀木雕、小张八仙桌,只要造型漂亮,和木头有关的,都被他们收回家里。“以前的船在航海的时候会放一些硬木在船上,有需要时船员自己就能制作船上的一些零件,这个绿檀木雕用到的木头很坚硬,用来做船上的转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