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2012-04-29蔡玉霞

大学教育 2012年11期
关键词:缺失人文精神大学生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逐渐影响到大学校园,致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主要表现为:过度追求实用主义,忽视对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在人际交往中缺乏真诚;缺乏对社会的认同感;心理承受能力差,思想易偏激。部分学生存在急功近利思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化,忽视自身人格发展,出现信仰危机以及价值观的迷失等,由此可见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迫在眉睫。为了了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状况,特对盐城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文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 人文精神 缺失

[中图分类号] G44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1-0082-02

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的腾飞全世界瞩目。但与此同时,我们的社会出现了一定的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如道德缺失问题,诚信问题,社会公正问题,弱势群体问题等。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社会,更扩散至大学校园。“李刚门”、药家鑫事件、“富二代”、“官二代”等问题都成了社会的焦点。这些问题一次次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一次次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我们的社会究竟怎么了?我们的大学生究竟怎么了?这些不和谐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前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获得第一手理论依据,笔者对盐城师范学院、盐城工学院、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大专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主要为各校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生,并有针对性地选取了文科、理科、工科等专业进行调研。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72份,其中有效问卷546份。有效问卷中,一年级224人,二年级197人,三年级125人,文科202人,理科257人,工科87人。通过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对访谈材料进行收集整理,综合国内外专家的观点和对文献材料进行分析后,笔者认为大学生整体的人文精神素质还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的青年一代勇于担当;他们有开阔的视野,独立的人格,他们乐于奉献,积极进取。但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现象。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功利性强,忽略德育的培养

随着高新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新的流行口号。学校的教育重点都放在了科技上。为了追求国际化标准,从孩子入学开始,学校就片面注重英语、计算机等工具性技能的教育,这是文化价值失衡的一种新表现。各项开发项目、高新技术,都是媒体和社会舆论追逐的焦点,这些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使其缺乏一种文化底蕴,随之产生对“人文知识”的疏离感。这种功利主义的思潮引起了教育过程的过度实用化,学校把“升学率”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过度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德育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入学开始,就被这种功利主义教育紧紧包围,他们无法摆脱,也逃离不了这种大环境,他们在自己受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无法真正体会到关怀。[2]大学生从一进入大学开始,目的性更明显,就只关注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和有利于以后就业的课程,如律师考试、会计师考试、四、六级英语考试等的学习,忽略了对人文主义课程的学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5.56%的学生都认为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仅27.74%的学生选择上大学是为了实现理想。而且从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越接近毕业,认为上大学的目的是找份好工作的学生的比例越高。不管文理工科,上大学是为了找份好工作的学生的比例都高于为了实现理想的学生的比例。63.76%的学生在选择未来职业时主要考虑的是这个职业是否有利于个人发展,而仅有4.5%的学生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同样,随着年级的递增,受现实的压力所迫,愿意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学生比例也逐渐减少。

二、价值观扭曲,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唯金钱至上,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大学校园。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被金钱和利益左右,严重趋于功利化。这表现在大学生在社会中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在集体中缺乏协作观念,索取多于付出,更不用谈无私奉献的精神了;在看到草坪上有人扔废纸、果皮的时候,仅有34.76%的学生选择自己捡起来,而有接近57%的学生选择制止或等清洁工来处理,甚至有8%的学生选择熟视无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其实这个问题是在小学时教师就开始教导的,而现在的大学生已经习惯索取而严重缺乏社会主人翁意识了。2010年的“药家鑫事件”给人们带来的思考是沉痛的,在金钱、责任和道德面前,大学生迷失了自我,价值观严重扭曲,在人命面前冷漠而残忍,甚至选择了血淋淋的屠刀。这种痛绝不应该仅仅是几个家庭的痛,而是整个社会的痛。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大学生丧失了对道德理想的追求,迷失了人生正确的方向。

还有的大学生过度注重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的眼光,过度看重个人的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他们学习不再是自身的一种渴求,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而是为了获得专业技能,谋求职业或改变个人生存状况,他们只关心专业能否在社会中取得较高的经济利益。这样,一旦人才需求市场出现变化,这些学生学业上的积极性立马受挫。[3]

三、缺乏理想追求,集体意识淡化

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整个道德水平出现了下滑的现象,这种现象也波及大学校园。大学生虽然接受着高等教育,但他们的道德水平还停留在认知层面上。大学校园里女生“求包养”的信息走红网络,她们在毕业后不是去找工作,而是希望可以傍大款、嫁富翁,她们贪图享乐,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大学生是经过高考遴选出来的优秀人才,他们的认知水平相对较高,经过多年的书本教育,对道德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但他们的道德行为水平还相对较低。新时代的大学生,从之前备受争议的80后,到现在特立独行的90后,都是娇惯的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从小就没有养成谦让、互助的精神,不注重个人好品格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缺乏爱心和公德心,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在学习生活中,他们过度注重自身的所谓理想追求,而忽视尊重师长的传统美德,缺乏和同学之间互助互爱的友谊和情谊。

国家现在鼓励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许多学生在尝试创业的同时,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出现,他们有的无法忍受创业时期的艰辛和困难,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意志力,缺乏集体进步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创业的过程中,他们将金钱作为衡量事业是否成功的标准,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当所在集体获得荣誉时,仍有高于10%的学生觉得无所谓,集体意识淡薄。在为人处世上,他们不懂得谦卑礼让,不懂得与他人多沟通,不懂得从他人立场考虑问题,而是特立独行,自视清高,这也是许多大学生的处世哲学。[4]我们做了调查,当宿舍其他人都在休息你会怎么做?大部分的学生都以不打扰别人为前提做自己的事情,但仍有不到10%的学生会在宿舍发脾气。他们生活在自己编织的小环境中,不关心周边环境,不关爱周围的人,更谈不上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了。

四、片面追求文凭,缺乏科学探索精神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和社会上用人评价标准的提高和硬性化,高校出现了“文凭热”、“考研热”、“证书热”等现象。文凭是我国在用人方面重要的标准,这造就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千军万马追文凭的局面。这种“考研热”、“证书热”现象是大学生应对时代挑战的一种主动适应,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并把它当做改变命运的最佳跳板。但大学生在追求高文凭和各种技能证书的同时目的性太强,急于求成,往往忽略了对科学文化本身的研究与热忱,通俗点讲就是他们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研究他们所去学习的内容,更多的是“拿来主义”,缺乏探索、求真、试验取证、客观求实的精神。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74.47%的学生都会靠坚强的意志和自我激励去克服它,但仍有25.53%的学生选择依靠别人的帮助,或者灰心丧气、不思进取。在科研方面,缺乏调查研究,急于出文章,泛泛而谈,低水平地重复别人的观点,有的甚至抄袭剽窃,功利性较强,思想浮躁,缺乏科学研究所要求的求真务实精神。[5]这些都为大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留下隐患,业务不精,理论不强,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对社会也是一种潜在的危害。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如何建设新时期的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必须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认真的调研,这样才能正确有效地实施,深入积极地开展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使之与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与时俱进”相符合。

[ 参 考 文 献 ]

[1] 彭琦.“重塑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J].北京社会科学,2006,(12).

[2] 李卫中,邢建辉.警惕当代大学生的纯技术偏向[J].中国青年科技,2003,(1):11.

[3] 孔伟红,邹兴平.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塑[J].当代教育论坛,2004,(3):94.

[4] 黄自珍.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育[D].河海大学,2005.

[5] 林栩.试论大学生科学精神的重铸[J].华章,2010,(11):66.

[责任编辑:刘凤华]

[收稿时间]2012-08-29

[作者简介]蔡玉霞(1983-),女,本科学历,法学硕士,盐城师范学院离退休工作处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缺失人文精神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大学生之歌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