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2012-04-29沈桂君
沈桂君
兴趣能促使学生内在动力的产生,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进行及效果。学生学习有兴趣,就能积极思考,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呢?
一、上好第一堂课及开好每堂课的头,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先入为主的效应。因此,上好第一堂课及开好每堂课的头,就显得非常重要。生物学是一门趣味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我们利用本学科特点,结合恰当的教育方法,就容易使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乐趣的学习乐园。另外,每堂课开头用精彩的问题或导言,巧妙地导入新课,以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例如:可以使用谚语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遗传现象,“一猪生九仔,九仔各不同”说明变异现象,导入《遗传与变异》新课。此时,学生的好奇心立刻被调动,情趣被激发。
二、巧设质疑,诱发兴趣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如我们吃的西瓜为何有些有籽有些无籽的问题,就可以激发学生的质疑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卫生保健、生态保护等方面密切联系的科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是否需要氧”的教学内容时,有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有的菌类生活是厌氧的,这里就可以让学生说家里是如何腌酸菜的,这样就很直观地将问题讲清楚。这些问题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要引入这些生活现象,让学生真正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问题,把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通过实验,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观察、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离开了实验,什么概念、原理都失去了基础,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展示直观材料,进行实验操作等来创设直观情境,以调动学生的观察兴趣、操作兴趣、探索兴趣,引发思维由“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方向转化、发展。如蚯蚓是学生熟悉的动物,生活中经常看到。在讲“环节动物”观察实验时,我们可联系生活实际设问:雨后蚯蚓为什么要钻出地面?蚯蚓是怎样运动的?你能辨认出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吗?短短的几句话,可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他们做实验时就会格外认真,观察起来也会特别细致。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为快乐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唐山市丰南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