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一词的由来
2012-04-29郭灿金
甘肃教育 2012年10期
郭灿金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诗可谓是唐诗中最为温馨的一首,并且在华语圈中广为流传,但诗中的“慈母”一词估计也是汉语中误用率最高的一个词之一。
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说“慈母严父”,所以自然地就认为“慈母”是指“慈祥的母亲”。其实,在中国古代,曾有一个专门的称谓叫“慈母”,但“慈母”之“慈”却与“慈祥”无关。
“慈母”一词最早出现于《仪礼》一书。《仪礼》曰:“慈母者,何也?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无母者,父命妾曰:汝以为子。命子曰:汝以为母。”由此可知,不是随便哪个女人都可以成为“慈母”。要成为“慈母”,下列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具有小妾身份;必须没有孩子或者不能生育(至少是未生育男孩);更为关键的是,丈夫必须有另外的妾,且这个妾恰好亡故并留下一个男孩。在上述条件都具备时,还需要丈夫下达明确的指令:“你把这个死了母亲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养起来吧!”知道了这些,我们在读到《仪礼·丧服》中“慈母如母”时,才不会感到过于突兀。
从词源的角度来看,“慈母”和“生母”的死亡有关,但和“慈祥”无关。随着一夫一妻制的推行,“慈母”已失去了产生的土壤。
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为《仪礼》所严格定义的“慈母”,其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发生着变化。至少在唐代,“慈母”就已经不再是一个专称。如,李白曾写过这样的诗句:“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显然,此“慈母”已非《仪礼》所指的“慈母”了。
(摘自《文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