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师到教育家(连载)

2012-04-29东缨

成才之路 2012年10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教师

东缨

第二章风正一帆悬

风停雨歇,天遂人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洪宗礼,心空澄鲜,智光四射,打拼在教坛圣园,冲浪于改革潮头,书写着一串串美丽而动人的故事……

6. 望尽天涯路

【开篇寄语】:有勇无智不成大器,有智无勇俨然故我。智勇合璧才可以进入人生的创造境界。

那么,勇和智从何而来?

透视洪宗礼人生轨迹不难看到,是从学中来,从练中来,从思中来,从望尽天涯路中来。

二十世纪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呼啸着的中国列车进入风驰电掣般的提速期。

从“不惑”岁月走向“知天命”阶段的洪宗礼,也进入了人生发展的节点之处。历经二十余年的积蓄、沉潜、修炼和预演,终于像潜生暗长了多年的山参一样,面世后受到人们大加赞赏;更像静静而淌的长长流水,突然间水急澜生、波奔涛涌,溅起一朵朵飞浪,让人拍案称奇。

泰山不却微尘,积少叠成高大。真经来自平淡,功力得于漫长。

金风扑面,秋色满眼。洪宗礼完成了从一名优秀教师向一位教育名家的跨越,在中国语文教育的园圃里,进入了繁忙而愉悦的创造收获期。

后来者会不解地发出一串问题:

教师的创造期是怎样到来的?这里有无一条捷径可走?

洪宗礼的成长之路有哪些可资效仿的启示?这些启示放置四海而皆准吗?

教改难,科研难,语文天地创新尤难,路究竟在哪儿?每个人都可以像洪宗礼那样收割一片秋光吗?

还会有各种各样更细密的问号,具体涉及语文教学的定位、语文教师的拥有、语文教法的奥秘、语文能力的提升、语文教育的追求等等。

千水奔腾源一处,万木峥嵘本一根。问题种种,都聚焦于一点:名师名家如何更快更好地走上成长、成熟、成功之路。

而洪宗礼的探路、开路、想路,恰恰极好地回答了这些质疑。

探路,就是抬头看,即左顾右盼地学,东张西望地学,上天入地地学。

学如探海,越学越觉得海之深远,浩渺无垠。

能有这种认识,也是在他浸渍了种种教训的苦涩之后。

1960年秋,初上教坛时,有同事正告他说:“语文教师面前有两座山:备课文,改作文。”果然,他很快尝到了“挖山不止”的“苦味”。自己没练就教学的真本事,又缺乏诲人不倦的精神,清风扪心,反躬自问,后悔不迭,责己深重。

此后,他常找学生面批面改,并一块赏析名篇佳作。许多学生再交给他满本的练笔文章已文从字顺,有的竟妙笔生花,让他日见功力,惊喜交集。从中,他也渐悟语文教学这条路,虽然布满了刺人的荆棘,但也盛开着迷人的鲜花,真是难里藏顺,难顺俱生;苦中有甜,苦甜相随。

1963年那堂精心苦备却不得好果子的《小橘灯》,使他如闻报晓钟猛醒,如见警戒线止步。他的视界走向了高境:教师的精彩不在于娴熟地驾驭知识并传给学生,而在于适恰地引导着学生自主地发现真理。

自此以后,在无数次正反践行的事例中,他进一步苦苦地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终于,他抓住了学——探路这一条。

学什么呢?学习中外教育家的教育论著和语文论著;学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学习中外语文界名人学者前沿探索的文章、报刊上语文教改文章;学习语文教育家从实践沃土上培植并收获的理性之花与实践之果;学习第一线教师在教学、教研、科研之中妙手偶得的“凤毛麟角”和长期沉淀的“异宝奇珍”;学习哲学、逻辑学、写作学等学科新发现的一簇簇美丽的火光;学习其他学科教学前沿探索的硕果……

什么时间学?每日每夜学,在校在家学,坐班外出学,在案前在病床上还学,没大块空余时间,就拣边角废料瞬间。他像海绵吸水那样挤,如磁石吸铁那么抓。他对自己下令:每天抓紧一点点。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理清百家,其路明察。

面对各种各样的路,他不再近视,也不盲从,而是在博览中比较,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择取,在择取中吸纳,在吸纳中超越。

开路,就是哈腰干,即脚踏实地地做,披荆斩棘地做,埋头拼搏地做。

这好比纤夫背拉纤绳,农人荒野垦田,不准一丝一毫地松套和断条。

洪宗礼把每堂课、每次活动、每个教改项目及其中的每个环节、每个细微处都抠得那么细,那么实,那么精。

他是试验者,又是发明者。

他把这一切都当成精密的实验来做,他十分用心地拼出全部的智慧发现着发明着,在干中学,学中干,内化、刷新、创造出语文教学的艺术化新路。

比如讲鲁迅的小说《祝福》,他讲标题对突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主题作用时,注意了由已知到未知,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启发,效果很好。下面是他的“引”与学生的“发”的对话。

师:什么是祝福?

生(看书回答):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

师:忙于祝福的是哪些人?

生:是有钱人家。

生: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

师:小说事实上是勤劳善良的祥林嫂被旧社会逼得走投无路,惨死鲁镇街头的悲剧,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祥林嫂之死”作标题,反而用“祝福”这样带有“喜气”的字样作标题?怎样理解作者“点题”的艺术匠心呢?

(课堂气氛活跃)

不少学生:这个标题说明了旧社会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富人的天堂是建造在穷人的累累白骨堆之上的。

师(分析产生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后):刚回故乡的“我”,为什么“无论如何”“明天决计要走了”?

生:人没有什么大改变。

生:年年如此,家家如此。

生:今年自然也如此。

师:从这些社会现象中看出了什么?

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是停滞的。

生:这正是祥林嫂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一环连一环地引,环环相扣。

一层深一层地挖,层层深入。

引得有的放矢,挖得恰到好处。

此种“引”与“挖”会像个大筐,把每一课都装进去吗?

洪宗礼回答:不能!要从实际出发,精讲多练,举一反三。

抓住一个“引”字,洪宗礼后来发现了引读十法、引写“阶步”法,采撷了教学艺术、教学方法五彩缤纷的花朵。

洪宗礼就是这样,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在教学中发现越来越多,在发现中提升越来越快,在提升中越来越逼近规律,逼近高端。

他的语文教学实践日益丰富,其语文教学艺术也日臻成熟。

想路,就是低头思,即前后上下地思,彻里彻外地思,竭力尽能地思。

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是知与行、理论与实践交错前进互动共赢的推进器。

学而干,干而思,思而写,一程比一程远,一步比一步高,成了洪宗礼成长之链。

有一些青年教师常常为自己写不出东西而眉头紧锁,访问于漪时她一语道破了这种现象:“你写不出来,是因为实践没做出来;实践你做出来,是因为你没思考出来。”若再追问,为什么实践做不出来?又为什么思考不出来?当然因为你阅历不深,知库不丰,储备不足,头脑不活、理念不新、功力不够等等所致。

洪宗礼却是一位不倦的思想者。

1978年秋,洪宗礼第一篇文章《试论语文的工具性》在《语文函授》发表。这篇一万多字的论著被多家刊物转载,在江苏地区语文界引起了相当的反响。

一篇登陆,百篇争渡。洪宗礼的语文研究之门轰然大敞。他的思泉汩汩而涌,议题翩翩迭出,文脉绵绵不断,灵感熠熠闪光。三年内,《江苏教育》等杂志发他三十多篇论文,到1985年的八年里,发表文章二百四十多篇。他真像一名披星戴月的农民,抢收秋天,抢藏果实!

这里面,没有一鸣惊人的飞升,也不见一蹴而就的跨越,有的只是一步一程深深的足痕。

他一直苦苦地想出版一本语文教学专著,像于漪老师第一本书《中学语文教学探索》那样。于老师的书,是因当时极忙而由她口述,《上海教育》两位同志录音记录整理,于老师审阅后,1981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而洪宗礼的书稿《语文教学漫话》也恰恰在1981年写好,只是,虽经他百般梳妆打扮,几番“送女上门”,却家家不曾看好,拒绝接纳,辗转周折,冷落五秋,一度成了嫁不出去的姑娘。

人出第一本书如过鬼门关,很难很难。

这部23万言的书稿,真可谓周游“列国”,一路红灯,视为“水货”拒之门外。没曾想一到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老编辑温中和案头,他眼睛放光了,书稿成了至宝,大受赞赏!

这真有点像惠特曼的《草叶集》。

《语文教学漫话》对语文的性质、语文的教学目的、讲练读写等30个热点、重点、难点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鞭辟入里的研究,30篇文章篇篇有新意,例例有鲜招,成了30颗精心培育而成的珍珠,晶莹剔透,光鲜无比。出版时,书名改为《中学语文教学之路》(与程良方同署名)。这部文集第一版就发行8 000部。

该论著在中语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有意思的是,有了名气的洪宗礼再也不是有“姑娘嫁不出去”的他了。来自江苏、北京、天津、昆明、河南的一家家出版社争相前来索取书稿,业已让他席不暇暖,无力招架了。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圆我教师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