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勤思善问的人

2012-04-29韩海燕

中学生物学 2012年11期

韩海燕

摘要: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中西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教育观.但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将会把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追求的不懈目标。通过修学旅行中的见闻感悟中关教育的差异来吸取精华,并借鉴与运用。

关键词:见闻与启示 中美教育的差异 勤思善问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今年暑假学校组织师生一行70人在美国进行了为期20天的参观学习,收获颇多。回来后细细品味,发现有许多值得借鉴和思考的中美文化、教育之间,中美学生之间的差异。

1 美国的课堂

美国的高中每天的课时一般都是不同的。有的学校1节课90min,有的学校1节课50min等。但是,全年总课时则由每州的教育部规定,必须一样。美方带队老师Jenny告诉我们,“鼓励创新、民主、开放、活跃”是美国课堂的特色。

一节九年级的生物课,教室中20多名学生分4人一组围桌而坐,任教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BetsyBarnard,这节课的内容是“细胞的结构和环境”。首先教师结合多媒体,利用大约10min的时间,简短扼要地讲解了动、植物细胞不同的特点和结构。在讲解中教师很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耐心的给予指导。教师告诉学生:今天要求大家亲手制作“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教师拿出几组纸盒,里面有各式水果、纱布、气球等,让每一小组领回去做一个细胞模型,学生们非常开心,分工合作动手摆放。10min后,各小组完成任务,教师分别让每一组学生把制作的细胞模型展示给大家看,然后让每一组的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分别扮演细胞的一个结构,上讲台向同学介绍这个结构的特点和功能。表演结束后,每个小组作一份表格,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不同点,并进行总结。最后教师布置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作业:上网查阅资料创办一份关于最新细胞知识的报纸,如克隆、基因治疗、试管婴儿、DNA指纹等。这节课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课后拓展作业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另外教师上课要注意幽默风趣,教学方式要多样,对待学生要充满耐心和爱心。

启示一:“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应该落实在每一节课上。课堂上,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小组合作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在异质学习小组中就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开展活动,能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而宽松求知环境的创设、教师因势利导的提问,会更好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快乐。

2 美国的社会实践课

美国是一个鼓励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国家,整个美国社会对一流高中生的赞美并不局限于好的文化课成绩,而是多方面的。所以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尽量让学生多走出课堂,到校外获取知识。例如:上生物课,把学生带到植物园、动物园、乡村实地考察;上科学课,到公司实验室听取专业人员的讲解;上艺术课,学生常到博物馆参观,这些活动既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参观尼亚加拉大瀑布时,在通往大瀑布的途中有一个植物园,在那里看到有一所中学的教师正带着学生们来到这里,每个学生领到一张表格,上面有许多植物的图片和知识的介绍,学生到植物园里去找相对应的植物。整个植物园中到处都是学生的身影,有的在讨论,有的在拍照,有的在仔细观察植物。半个小时后,学生聚集在教师身边,不停地问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耐心地帮助学生解答,并要求学生回去查找资料,写出一份有关植物分类知识的报告。这样一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生物学的知识,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丰富多彩,这比在教室中学植物的分类知识要有效得多,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深刻的多。

启示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习活动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帮助学生主动地发现、探索、体验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需要拓展和深化的问题走出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带着更多的问题,而非更多的答案去生活。”

3 美国丰富的公共教学资源

美国的生物学教学中,教材并不是唯一的信息源,师生可使用的教学资源很多。美国政府与教育部门对图书馆、博物馆和网络等公共教育资源的积累非常的重视。这次修学旅行中,笔者参观最多的就是各种博物馆,其中许多是科学博物馆,里面有动物、植物、化石、人类发展史、地球、宇宙等多个展厅,还特设恐龙展厅。每个展厅配有大屏幕的电脑、电视、电影。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教师可以经常带着学生到博物馆上课,并特约在该馆工作的科学家讲课。在参观纽约大博物馆时,有一个模拟热带生态系统的展厅,里面有丰富的动、植物品种,步入展厅就像走进热带雨林,身临其境,美妙无比。学生参观后,一定会对热带生态系统的特点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教学模式值得借鉴。

启示三:在信息社会中,教材已经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资源,教师必须积极拓展新领域,为学生寻找更广阔的空间;学校要全面开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设施:如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体育馆等,为学生提供创新的舞台,因为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升。

4 修学旅行的感悟

中美教育的差异的根源是两者不同的文化,因而在不同的文化下有不同的教育观。中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绝大多数来自于教师课堂上讲授的书本知识;而美国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则更多、更广。如果说中国的教育更多是“授之以鱼”,学生在教学中往往是处在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之中;而美国的教育则更多是“授之以渔”,倡导教师如何能够开启学生智慧的天窗,如何能够给学生更多的自信,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善思考,敢质疑。

在信息化的时代,教师通过教学传递知识的职能在弱化,大量的知识还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博取。因此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判断、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则更显重要。当下需要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改变观念,积极行动起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成为勤思善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