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性和过程视阈下的中国经济模式再讨论
2012-04-29姬超颜玮
姬超 颜玮
摘要: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关于中国经济模式的争论趋于激烈,对这一问题的深化认识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急迫而现实的意义。争论的焦点集中于模式的存在与否及模式的内容,对道路和模式的混淆则是造成争论的重要原因。模式是怎么走“这条道路”的问题,从发展过程的角度看,中国经济模式呈现渐进性、试错性、历史性、目标性、规律性的特征,从可持续性的角度看,中国经济模式在非均衡发展方式、三驾马车和城市化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都体现出不可持续性。在当前这一模式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下,必须转变功利主义的发展方式,深化社会文化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取得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中国经济模式;中国道路;过程;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11-0133-04
一、引言
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全国上下百废待兴,积贫积弱。但62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增速10,3%,1979-2010年,GDP年均增长9.9%,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经济总量从1980年占世界总量的2%到现在的8.5%,超越日本从而跃居全球第二,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全球竞争力稳步提升,深刻的改变了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伴随着中国的重新崛起,世界目光重新聚焦中国,人们纷纷开始探寻中国奇迹背后的原因。
实际上,中国模式是在对苏联转型和中国渐进改革结果巨大反差的比较基础上提出的。伴随着东南亚经济的成功起飞、中国在历次重大危机和突发事件中的成功表现、欧美深陷经济危机至今仍不能走出,中国仿佛一枝独秀,因而中国模式更多的是在比较和替代的意义上提出,同时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不同的学者对此也提出了许多的解释。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解体之际,日裔美籍学者福山提出了著名的“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式自由民主是“普世性的人类政府的最终形式”,在客观上否定了其它模式存在的可能性。2004年5月美国高盛的乔舒亚,库柏,雷默(Joshua Cooper Ramo)发表《北京共识》演讲,将中国模式的讨论重新推向热点,认为中国模式的成功在于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基础上的务实主义,平等、和平和高质量增长的愿望推动了中国灵活的创新和锐意试验,并推翻了私有化和自由贸易的教条式传统,同时积极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积累不对称投放力量的手段,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之后“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北京共识”等以各种方式在不同场合进行了不同形式的争论,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欧美困境的凸显,人们开始怀疑“华盛顿共识”的唯一性和有效性。英国学者马丁,雅克的《当中国统治世界》、美国学者谢德华的《中国的逻辑》等都对中国模式重新进行了梳理。值得一提的是福山在新形势下修正了自己以前的观点,尽管仍然坚持自由民主的优越性,但他开始强调制度的适应性,告诫人们警惕制度惰性和思想僵化,要不断进行反思和改革以保持制度的合法性和适应性,同时也指出中国经济模式的不可复制性。
相比于国外学者对中国经济模式的热情,国内对中国经济模式似乎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兴趣,但世界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和不明朗,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拐点逐渐显现,现实的严峻性和对中国未来经济的担忧要求理论界反思62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国内关于中国经济模式的研究已逐渐增多并趋激烈,其重要性和意义不言而喻。
二、中国经济模式的相关争论
围绕中国经济模式这一神秘面纱,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证,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诸多学科及交叉学科的视角,印证了中国经济模式的复杂性和非独立性。实际上任何经济模式总是镶嵌于一定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共同构筑了系统的生活形态和运行方式,经济变量也总是会同其它变量,相互作用,共同引致了特定的结果。因此梳理不同理论并对其进行分类是全面、科学认识中国经济模式的前提和基础。
(一)中国经济模式的存在
关于中国经济模式争论焦点是模式的存在与否。目前有四种比较典型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肯定中国经济模式的存在性,以潘维、张维为为代表;第二种观点鲜明否认中国经济模式的存在性,认为中国经济模式在本质上与西方模式没有差异,以黄亚生、陈志武、田国强、姚洋等最为典型;第三种观点相对中立,认为中国经济模式可能客观存在,但目前尚未形成,该观点以郑永年、华生为代表人物;第四种观点相对模糊,或者主张慎提中国模式,或者强调从特殊性出发总结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此种观点见于秦晖和吴敬琏等人。
1.肯定中国经济模式的存在。持该观点者与其说是对中国经济模式的肯定,不如说是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成就的肯定,吴志攀对此毫不掩饰,“因为有这30年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有30年政治局面的稳定,我们对中国模式就更加有了自信。我们现在终于敢宣称,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还存在着一种独特的中国模式”。潘维在充分总结建国60余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认为60年来中国在积极学习、吸收西方经验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中国成功道路的因果抽象,也即中国模式,这种模式又由三大子模式构成。分别是社稷、民本和国民,每一个子模式又都由四个支柱构成,从而形成了三位一体、十二大支柱共同构成的独特的中国模式。可见,经济、社会和政治共同构成中国模式,中国经济模式得以嵌入在中国模式这个大系统中而存在。在他看来,这种模式是中国人民几代人实事求是所实践出来的成功之路,并将继续指引未来中国的发展,这种模式打破了苏联教条和西方膜拜,其最核心的特征在于明显的区别于传统的“市场和计划两分”、“民主和专制两分”、“国家和社会两分”,也就肯定了中国模式中“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混合经济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该模式的运作依赖“国”和“民”的矛盾统一,二者不断调整互适,动态平衡,这也是中国模式独特性的核心所在。至于如何避免“国”这一环节的腐败和以权谋私则依赖一个执政为民、公正中性的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因此加强党的建设也就成为必要内容。
2.否认中国经济模式的存在。否定中国经济模式存在的学者一般是在比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其他经济体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认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即自由市场、民营企业、法治建设、小政府主义及民主社会。中国经济的成功即遵循这一模式的结果,由于我国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主义思维仍然存在,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许多恶果,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仰仗于改革的深化和体制的转变、仍然不可避免的与西方接轨。中国成功的经验和东南亚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没有本质区别,中国改革不彻底造成的国退民进、贫富分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拉美国家也没有本质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其他国家也有;负面的东西,中国有,别的国家也有,因此中国模式仅仅在于中国人在做,这是中国模式独特的唯一所在。
姚洋也认为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在实质上是朝着市场信条前进,包括谨慎的财政政策、经济开放、私有化、自由市场和对私有产权的保护。但中国在政治体制改革上收效甚微,经济增长上的成功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政治改革的迫切性,但这种模式终究不可持续,长远的经济发展仍然要求更高程度的自由和民主,也就是向市场的进一步靠拢。
3.中国经济模式尚未形成。著名经济学家华生认为由于特殊国情,中国经济模式在客观上早晚是会形成的,但当下仍然不存在稳定的模式,在经济形态上混合经济作为过渡形式仍然处于变化的过程;在政治体制上高度集权的政治形态仍然有待改革,当前尽管在原则上定型为民主集中制,但在具体操作细节和程序上还不明晰,民主程度还很低;在文化体制上则是旧的已然消失,适应新形势的文化和道德却没有建立起来,道德缺失和混乱的局面也需要考虑。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模式必然是不确定的。
郑永年站在社会学的角度,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视野,客观而又务实的考察了中国模式,论证了中国特殊国情的历史必然性和进一步发展的现实出发点。他认为中国经济未来的方向是确定的,但过程是不确定的,改革的出发点在于发挥党的主体作用,继续进行试错性的、渐进的改革,使政治、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4.慎提中国经济模式。除以上三种观点之外,老一代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模式的说法持谨慎态度,并提醒人们不能过分夸大政府的行政干预,甚至将这种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看作我们的优势,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世界各国普遍低迷的阶段,更不能以此为借口使市场化改革停滞甚至倒退。秦晖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中国当前的改革仍然需要深化,既不能照搬西方模式,也不能将中国特殊化,当前中国政府拥有“社会主义式的权力”却只承担“资本主义式的责任”,政府从而改革的最大既得利益集团,因而要朝着增加自由和福利,增加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改善国进民退局面,根据中国实际向西方不断学习。可见最后一种观点与第二种观点有相似之处,但更加强调避免主义之争。强调务实的解决中国实际问题。
(二)中国经济模式的内容
在中国经济模式存在与否的争论之外。关于中国经济模式的具体内容上同样具有一些争论。中国经济模式的内容指的是该模式的本质、核心及具体涵盖。通过内容可以明显的区分其他模式,并为外界学习,甚至复制。显然,对中国经济模式的界定即是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历程的全面总结和归纳。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该观点认为所谓的中国模式是具有中国形态、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过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的外在表现。在具体内容上,中国经济模式包括:所有制结构的不断优化,最终形成以共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优势互补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上实现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合理搭配计划和市场,促进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发展道路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对外开放上坚持独立自主,渐进、有序的融入全球化,不断深化全球化进程。
2.渐进改革。以樊纲等经济学家为代表。提出中国改革遵循先易后难、试点试验“双轨制”、改革中补偿受损阶层等路径,渐进推进改革,对多方利益的平衡是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的最大特点和经验。
3.地方政府竞争。以许成钢、张五常等为代表,认为地方政府追求GDP等政绩的竞争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秘密。其要点是:向地方分权、地区试验、地方政府竞争(县级竞争),从而打破了中国闭塞、保守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引致了中国经济的成功崛起。
(三)小结
中国经济模式是否存在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然而争论却从未或很少正面交锋过,持肯定意见者从改革和发展方式、增长路径上对比中外得出肯定结论。否定意见者更多的是从应不应该提中国经济模式,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化与西方并无实质区别作出判断。首先。对中国经济模式和中国道路的混淆引起了不必要的混乱,由于所处阶段、发展目标和社会形态等因素的不同。道路的差异性是必然的,由道路的差异得出模式的差异未免过于轻率。模式则是“怎么走这条路”的问题;第二,模式的内涵上包括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不能只从一方面考察;第三。对中国经济模式的评价不能局限于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忽略资本主义几百年来的辉煌,评价应是客观公正的;第四,正视中国经济模式所付出的代价,并严肃对待中国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问题;最后,从发展过程的角度看,中国经济模式仍然处于发展和转型的阶段,目前呈现的只是一种状态,因此,本文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中国经济模式的存在与否,而在于怎么看待中国经济模式,因为从根本上说中国经济模式是在总结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其转型的过程并对其典型特征进行提炼而得出的结论,因而中国经济模式是种结果,而不应是理想化的目的或目标。进一步的,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仍处于发展阶段。并未到达稳定的成型,中国经济模式只能是一种状态,在下文对中国经济模式的讨论都在这个意义上进行,为了论述方便,一以贯之“中国经济模式”。
三、过程视阈下中国经济模式的特征
如上述,如果从过程的角度看待中国经济模式。即从“怎么走”的角度看中国经济模式,中国经济模式便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
1.渐进性。从建国62年的经验来看,“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证明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方式。由于社会主义的试验在中国尚属首次,苏联社会主义的成功在某些地方为中国提供了借鉴,但模式是不能简单复制的。历史更不会简单重复。苏联人少地多。资源广袤的特点我国不具备,两国的历史形态也不同,人们对文化、道德的接受方式和程度也不同,简单的照搬、照抄苏联经验实行计划经济结果造成中国改革开放前30年的经济停滞和社会灾难。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又企图全盘复制西方的市场经济。实行休克式疗法,中国却稳步的实施渐进性改革,在稳定的前提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的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渐进性改革也得到社会和理论的认可。
2.试错性。改革就是不断的试验,改革进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和阻碍,敢于抓住机遇。大胆的进行试错,同时社会不断鼓励冒险精神,并给予失败足够的尊敬和宽容,是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之一。此外,改革必然是要付出代价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在改革中总是会遭受损失。因此,建立并不断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和利益平衡机制是改革得以深化的保证。
3.历史性。任何改革都不是天马行空,改革和经济发展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前提下,脱离历史的经济模式是不现实的。历史形态赋予了中国目前的政治体制。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最忠实的代表,也就客观的决定了党在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这一原则下进行改革。
4.目标性。中国经济模式的不确定性在于过程,而不是目标。中国经济模式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的模式,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决定了中国经济模式必须能够服务于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国家这一远景。
5.规律性。中国经济模式有其特殊性,但在追求人类幸福的目标下也必须服从市场规律。按照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不断扩大财富的生产。在经济体制改革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下。要将重心逐渐向社会体制改革转移,进而扩大到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可持续视阈下的中国经济模式
在总结中国经济模式成功的特点后。也要看到中国经济模式目前面临的许多严重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的体现在非均衡发展的不可持续、三驾马车的不可持续和城市化的不可持续三个方面,三者又并非孤立,而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撑,进而在结果上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要素的不可持续,制约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非均衡发展的不可持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锅饭”思维,重新界定了共同富裕的本质和路线,开启了非均衡的发展方式,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从此开始了一切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从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的改革之旅,这对于打破当时共同贫穷的局面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改革开放的成就也证明了其正确性。但是,经济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语境当中,经济、社会和政治互相嵌入,共同作用,既维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又通过相互作用影响着彼此的发展。30年前面临的迫切问题是经济发展和摆脱贫穷,选择经济体制改革和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路径适应了当时人们的需求。从而具有极大的收益递增效应,经济活力得到极大释放。但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模式已然呈现一种非均衡的局面,非均衡首先在发展思路上表现为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的非均衡。社会和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其次,非均衡在结果上表现为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造成了极大的贫富分化,制约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前进。非均衡发展的边际收益递增已转向边际收益递减,因而需要将重心向社会和政治体制改革转移,在公共服务、社会和谐等多方面发现并满足公众的诉求,使整个系统重新走向协调和互补,使经济发展由低质量向高质量方向转变。
2.三驾马车的不可持续。国民需求一般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构成,即俗称的“三驾马车”,这里的需求不可持续不是指国民需求的绝对停滞,健康的经济体伴随着经济发展,需求数量随之增加,需求结构随之提升,产业结构相应的自动升级以匹配之。
在出口上,中国对外长期处于双顺差局面,即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同时顺差,这意味着中国同时出口产品和出口资本,以维持美国的“负债经济”,与美国经济形成高度互补。双顺差起初有利于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消化国内过剩的产能,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随着出口规模的扩大和大量外汇储备的积累。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大量的贸易摩擦,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支持着美国负债经济的持续进行,背后支撑的是对美国的信心和信誉,但随着美国信用的逐渐消蚀,该模式的边际收益已呈现递减趋势,因而是不可持续的。
在投资上,以政府和国有企业为主的投资尽管投资效率低下,但对大型基础设施的投资在早先仍然具有正向的边际收益,基础设施的完善进一步促进了招商引资的扩大。政府大规模投资的短期效应非常明显,但在长期由于没有配套投入的跟进,其乘数效应极小。随着外部经济的萎靡,大型基础设施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同时挤占私人投资,此外,大规模的财政支出在依赖于长期的经济发展及其税收的增加,依赖政府大规模投资刺激经济的方法越来越无效。投资在资本供给和投资对象上也会随之枯竭,边际收益递减的趋势同样明显,因而也是不可持续的。
在消费上,最初国民收入随着经济发展有所增加。但随着产业层次提升和国家财富的极大积累,一方面出口面临产品竞争力和成本提高的压力,一方面投资边际效益递减,同时政府投资挤占资本流向更高收益,内需不足成为中国经济模式发展的必然结果,这表现在三个方面:消费总量的不足;消费结构不合理,对高层次产品消费的不足;消费者的两极分化,这种分化又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高收入者对投资的偏好和低收入者消费的不足;其二,城乡消费的两极分化。消费需求不足造成需求和供给结构的不平衡和脱节,产业升级就成为无源之水,也就制约了投资和出口的扩张,可见,消费和出口、投资是互补、互相支撑的,人为的以出口和投资替代消费而维持总量的增长在长期是不能奏效的、不可持续的,只有在结构上保持合理,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提振内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将呈明显的边际收益递增趋势。也是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
3.城市化的不可持续。城市化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中国城市化的道路是由以上两种发展战略下的产物,同时,城市化又是配合以上两种发展方式的手段,因而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扭曲,对经济长远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受到影响。
城市化一般是在分工和专业化的要求下,通过不断降低交易成本和实现集聚经济,由经济力量自发推动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和自由的活力得以释放,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化随之出现,但地价却没有相应提高,城市居民也没有土地所有权,伴随的是土地强征、强拆和微薄的补偿。同时户籍制度使农民工进城却不能成为真正的城里人。在公共服务,社保、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都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待遇,因而就不会选择像城里人那样的消费,也不会对自身进行长期的专用性投资,劳动生产率就无法提高,致使产业升级的动力消失,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城市化就不能正常进行,必须在投资冲动的机制下人为推动,机械式的城市化自然不能充分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五、结论
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同时存在深刻的矛盾。总体上体现为在核心上不断向“内嵌的自由主义”接近,即更为开放、自由的市场环境,同时在配套建设上通过逐渐的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而许多深层次的矛盾体现了“建构主义”、“工具主义”的功利性思维,“建构主义”体现了从上而下的干预倾向,“工具主义”则体现了对目标的狂热追求。但在实施环节过于功利主义,结果往往较大的偏差于目标。比如对经济发展的过分崇拜在实践环节变成对GDP,对增长率的崇拜,结果导致粗放的经济增长,人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牺牲品,然而经济发展的本质目的在于更好的满足人类的需求。在现实中,纠正这种错误的发展思路却不在经济环节,而是通过社会和政治体制的渐进改革,在稳定的前提下渐次得到改善,也体现了经济、社会和政治的互补作用。
责任编辑 梅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