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习,让探究成为可能

2012-04-29李红燕

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11期
关键词:孪生兄弟题眼冰心

李红燕

预习虽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甚至是举足轻重的环节。有了充分的预习,课堂上的探究才会成为可能。然而,课前的预习工作,对许多学生来说,常常感觉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要么是走马观花,将课文粗粗看过一遍;要么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只查出几个生字新词,便以为圆满完成了预习任务。结果只能导致课堂上还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解决学生自己早就可以独立解决的问题。鉴于以上认识,笔者作了一些探索,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以丰富学生的认知,多方调动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最终达到课堂上探究性学习的深入有效开展。

一、从读书入手,夯实双基

读书是学生终生学习所必备的基本技能,所以,读书应成为学生预习的首要任务。

一要扫除阅读过程中的“拦路虎”——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词。不会读的字可以通过拼读生字表里的拼音或查字典等方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解释。对于生字表里的生字,在会读的基础上,再给它组两到三个词。同时,还要把生字在课文中的意思写出来。至于课后练习中出现的一些新词,则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它的意思。若联系上下文不能理解,再通过查字典解决,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不动脑筋地抄袭词语解释。

二是熟读课文。要求读对——字音读正确;读通——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不读破格句;读顺——语句读顺畅,读得通顺、流利。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课文至少得读上三遍才能达到上述要求。有的甚至要读上五遍六遍,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样一来,一些基本内容学生在课前就已独立掌握,不懂的地方他们也会心中有数,课堂效率自然也会提高不少。

二、从作者入手,丰富认知

教材中收编的许多名家名篇,无疑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典范,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的好范本。但由于时间、空间的距离,知识体验的不足等,学生对课文中涉及的一些人物、主角,或是其他相关知识会感到陌生,从而影响了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对这一类文章,就要求学生从作者入手,对作者生平先进行了解,对人物形象有个初步简单的认知,从而丰富人物感情,充实人物形象。

如在预习《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时,学生对冰心奶奶进行了了解,知道了冰心奶奶一开始写作,就跟小朋友结下了不解之缘;读到了她的第一首诗:“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和他说话不必思索,态度不必矜持。抬起头来说笑,低下头去弄水……”体会到了冰心奶奶对小朋友的一份发自内心的爱……课堂上,揭题,导入新课,介绍作家。然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段话:“在冰心奶奶的眼里,儿童就是,就是,就是。”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读了课文,小组共同深入研究课文,从字里行间进行合作探究,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学生的语言、思想也很有深度。

预习时,能够自觉地对文章里的人物进行了解,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对作者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作者人格乃至心灵的敬仰之情,这样也能更准确深入地把握课文的主旨。

三、从背景入手,体会情感

有些课文叙述的故事,或者描写的人物是发生在特定的年代,只有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或者作者的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在预习这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从作者所处的时代出发,了解他的生活历程及情感经历,学会“知人论世”,从而对课文表达的思想倾向作出正确的理解与判断。

如预习《月光启蒙》一课,我要求学生除对作者孙友田的人生经历进行了解外,还让他们对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作一简单了解。课堂上,品读文章后,再让学生来领悟“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早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课快要结束时,我用动情的话语诉说“……孙友田匆匆奔回老家,这个最爱他的母亲,一生没受过什么教育却给了儿子最好教育的母亲,这时却只会傻傻地坐在儿子小时候经常坐的那张摇椅上,傻傻地看着这个曾经最爱的儿子,却不知道他究竟是谁”的时候,学生的眼里都噙着晶莹的泪花。这时,所有的话语已经多余,学生早就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感激和怀念之情。

四、从题眼入手,理解主旨

题眼,就是题目中能够提示主题,或是对主题有提示作用的重点字词。它是文章艺术构思的凝聚点,也是文章外景内情的交融点。在课前预习中,抓住了题眼,对它进行理解、挖掘,文章的主旨也就抓住了。

在预习《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时,学生就抓住了“孪生兄弟”这个题眼,给自己提了几个问题:“何谓‘孪生兄弟?”“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们像是孪生兄弟?”“它们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然后学生通过仔细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相关语句,从中找到了答案。其实,在这样一个抓住题眼进行自问自答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提纲挈领地掌握了文章的重要内容了。

如果学生在预习每篇课文前都能自己抓住题眼,就是抓住了统领全文的点睛之笔,打开了这篇课文的窗户,便能窥一斑而见全豹,居高临下,整体把握文章。有它作基础,课堂上再对其中的一两个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探究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五、从旧知入手,温故知新

不管是哪套教材,编者在教材体系的编排上是有其目的和意义的。如有些单元的课文都是科学说明文,有些则都是讲述名人故事的。所以,在学完了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后,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增加符合这个单元课文特点的相关预习要求了。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把过去掌握的方法和技能应用到新的课文学习过程中。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第三单元就安排了四篇名人故事的文章。在学习完了第一篇课文《海伦·凯勒》后,我就总结归纳了这一课的学习方法,然后提示学生:以后我们学到写人的文章,一般情况下就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学习了。紧接着,我马上又布置了下一课的学习任务:用课堂上学到的这篇课文的方法,请充分预习好课文《二泉映月》。于是,在正式上课时,学生课前已经从人物个性、表达方法,初步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课堂上再让他们来探究阿炳那孤独而热烈、失落而抗争的内心,已是非常容易的事了。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老师上课自然要先备好课,才能演绎出精彩的课堂;如果学生上课前也能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掌握预习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那么,课堂上的深入探究学习一定会成为可能。

猜你喜欢

孪生兄弟题眼冰心
吹泡泡
迎“春”冰心
母亲
《寄小读者》
孪生兄弟的励志故事
“孪生兄弟” 和而不同——解密长征二号F “T”、“Y”系列火箭
浅谈中学生命题作文审题教学的策略
孪生兄弟
惯性思维,成就好文章
孪生兄弟的生死“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