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红娘”刘培明
2012-04-29曹刚静
曹刚静
“医生,你一定要救救刘所长!”
“刘所长是我们的恩人!”
“请医院派最好的医生给他!”
2009年腊月的一个夜晚,梁平县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门外,一大群人围住了医院领导。
“‘刘所长一住院,就有上千名群众来看他。”
“这位‘刘所长究竟是啥子人?”
院领导琢磨着,将目光转向重症监护室——病床上躺着一个中年男人,黝黑脸、大个子,双目紧闭,各种医疗导管从他身上延伸出来。
病床边,医院服务牌上写着男人的姓名:“刘培明。”
真情
深夜,北风呼啸。
梁平县梁山街道的街巷里行人寥寥。
突然,三个人影转进一条小巷,疾步前行。
在一栋老式平房前,三个人停住脚步。
“咚、咚、咚。”静夜里响起敲门声。
“谁呀?”住户老李念叨着打开房门。
为首一中年男人,黝黑脸、大个子,面带微笑。
“我们是街道就业所的,想给你们宣传一下养老保险的政策……”
“我正想找你们问问呢。”
作为超龄人员,老李正为办理养老保险犯愁。听来人这么说,他赶紧将三人请进屋。
在2009年腊月的这天夜晚,黑脸大汉和他的两位同事为老李详细讲解了县里办理超龄人员养老保险、征地农转非养老保险、医保扩大覆盖面和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等几项惠民政策。
几天后,老李到街道就业所办理了养老保险。此时他才知道,那个黑脸大汉叫刘培明,是街道就业所所长。
在这年最寒冷的两个月里,刘培明和同事天天穿街过巷,为居民逐户讲解政策,确保惠民政策全部落到实处。
“梁山街道是全县失业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就业社保服务工作量占全县总量的90%左右。”梁山街道办事处一位领导说,“这意味着,街道就业所的三个职工,承担了全县90%的就业社保服务工作。”
如此高强度的工作,让街道群众深受其益——当年,街道社保就业服务全部到位,无一例群众投诉。
群众满意了,刘培明却住进了医院——由于长期加班加点,引发了高血压和胃窦炎。
“刘所长是大好人,大家快去看看他!”
刘培明病倒的消息,在当地群众中口口相传。大家自发组织起来,到县医院陪护,并到处找关系说情,要求医院派最好的医生为刘培明治疗。
在刘培明住院的三天三夜里,前往医院陪护看望的群众竟达上千人。
“真心付出,群众就会记住你。”病愈出院后,刘培明得知此事,感慨不已。
那一刻,他觉得多年来的付出是多么值得。
“红娘”
“劳务输出是什么?”
“你把我们家男人弄到哪去了?”
“你是不是人贩子,说!”
梁平县锦屏镇场镇上,一群农民工家属围住刘培明,一个接一个的疑问砸向刘培明。
“劳务输出就是外出打工挣钱,请大家相信我……”刘培明一遍又一遍地解释。
这是1983年的一天,19岁的刘培明刚被分配到屏锦镇就业所,负责劳动服务工作。
“就是给待业群众当‘红娘。”上班第一天,领导这么对他说。
当年,随着东部沿海地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对劳动力的需求随之激增。看准这一机会,梁平县就业部门决定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向东部发达地区输出。
一到岗,刘培明就开始忙活这件事。
和同事一连忙了好多天,刘培明在全县首开先河,将当地农民工输出到北京、深圳等地。
开局顺利,但刘培明却很快感觉到了压力——当时,由于人们对劳务输出不了解,农民工外出后又长时间没有音信,一些农民工家属就找到他,骂他是“人贩子”,甚至有人还动了手。
“红娘”没当成,却成了“人贩子”。面对群众的误解,刘培明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耐心地向他们讲解政策。
一直到几个月后,外出务工人员挣了钱,写信给家里报喜,刘培明“人贩子”的“罪名”才被洗清。
“小刘,你真是个好‘红娘。”尝到甜头的群众纷纷找到刘培明,一个劲地表扬他。
从此,刘培明喜欢上了“红娘”这个称呼。
亲人
1995年初,梁平县邵新煤矿。
工棚里,矿工们挤在一起,沉沉入梦,可王贵祥却辗转难眠。
“我有工作了!”他想着,双眼熠熠有光。
王贵祥转过身,看了看身旁——硬板床上,刘培明已经酣然入梦。
在遇到刘培明以前,王贵祥的生活举步维艰——他无父无母,没有工作,还要赡养一个残疾哥哥。
1984年底,刘培明被调到梁山镇(现梁山街道)就业所。不久,他就听说了王贵祥的事。
“县上的国营邵新煤矿在招工。”一天,刘培明找到王贵祥说,“我看你身强体壮,想不想当矿工挣钱?”
“想!可是……”王贵祥喜出望外,却欲言又止。
刘培明看出了他的心思——矿工必须配备全套生活用品,可王贵祥家里的东西要留给哥哥,另外买又拿不出那么多钱。
“这些钱你拿着。”刘培明从自己钱包里掏出300元钱。
“刘……大哥……”王贵祥眼圈红了。
刘培明亲自把王贵祥送到邵新煤矿,一直陪吃陪睡,直到王贵祥适应了工作岗位,他才回家。
“你哪里是在当‘红娘,简直是在‘嫁女儿!”回到家,妻子念叨说。
20多年来,刘培明一直在“嫁女儿”——他先后帮助3000多名待业群众找到了工作,为群众提供就业保障服务数万人次。
撑船人
“老刘,组织上想调你到县社保局去。”
“让别人去嘛,我还是喜欢在基层干。”
2010年,刘培明婉言谢绝了组织的提拔。
“我在基层就业所干了20多年,有感情。”他说,“更何况,我正忙着干一件大事。”
刘培明口中的大事,就是探索构建充分就业村(社)的新模式。
“以前,我们大多在进行‘点对点的就业服务。”他说,“如何才能实现‘面对面和‘面对点式就业服务呢?”
2008年开始,刘培明决定解决这个问题。
刘培明长年奔走在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和就业服务对象之间,对当地就业需求、劳动力供给、产业结构等情况了如指掌。
经过缜密调查,刘培明和同事们决定将这些资源集中起来,在街道乃至全县范围内统一配置,进而实现区域充分就业。
不久,一个以梁山街道八角村为核心区、辐射整个街道的充分就业村(社区)构建模式建立起来。
在这个模式驱动下,梁山街道就业服务产生了“规模化”效应——今天,梁山街道7个社区、21个村全部创建成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就业村;梁山街道就业服务所完成了全县1/8人口的就业服务,办理下岗职工小额担保贷款量占全县的70%,办理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占全县的85%,累计实现群众就业近万人……
“现在,我们街道已经基本实现了就业服务全覆盖。”刘培明说着,一脸自豪。
当了20多年“就业红娘”,刘培明乐此不疲。而他的辛勤付出也为他赢得殊荣——2012年8月,由于在就业服务工作上的突出贡献,刘培明荣获“全国就业先进工作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