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进人民福祉

2012-04-29唐春林

当代党员 2012年11期
关键词:福祉老百姓幸福感

唐春林

“你幸福吗?”“我姓福。”“你为什么幸福呢?”“因为我爸姓福。”“为什么你爸幸福你就幸福呢?”“因为我是我爸亲生的……”这条在微博上流传甚广的段子,源自一家媒体近期播出的调查节目。一位外来务工人员被记者问到“你幸福吗”时,回答说“我姓曾”。这一看似文不对题却令人遐想连篇的回答火速在网络走红,被网友称为“神一样的答复”,随之引出了更多的“神一样的”评论和段子。“幸福”也因此成为热词,甚至有人说,“幸福吗”可能会取代“吃了吗”,成为国人的新问候语。

就在“幸福吗”迅速走红并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时,中国迎来了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关系中国未来前途命运的大会,将总结我们党过去多年来尤其是十六大以来的治国理政实践,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对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战略部署。“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

增进人民福祉的要求,顺应了当前老百姓对幸福的热切期待。其实,“增进人民福祉”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以为劳苦大众谋福利为己任,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一步步地把中国带上了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道路。特别是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形成了世界经济的新格局;城镇化率突破50%,进入了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迎来了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的新时期。但时下的中国,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要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必须继续做好增进人民福祉这篇大文章。

增进人民福祉,要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物质财富是幸福大厦的基石,没有物质财富作保障,幸福只能是空中楼阁。增进人民福祉,第一要务依然是发展。但同时也要看到,老百姓的幸福感与经济发展特别是GDP的增长曲线并不一定成正比。要增进人民福祉,必须更加注重科学发展,真正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特别是要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持久动力,让发展成果真正落实到惠民富民上,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

增进人民福祉,要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往往是比较出来的。一个人以前衣食无着,现在衣食无忧,会觉得幸福;但与更富有的人一比,就会觉得不幸福——因此,古人很早就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忠告。相对于改革开放前,在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今天,一些人抱怨不幸福,并不一定是对物质生活条件不满,有不少人是“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甚至是“边吃肉、边骂娘”。这是因为,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还有贫富差距、生态失衡、道德滑坡等不良现象,于是部分人心理失衡,幸福感由此降低,有的甚至感到没有以前幸福。因此,增进人民福祉,必须真正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让和谐社会的成果惠及每个公民,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

增进人民福祉,要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对于老百姓来说,幸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饿了有饭吃、冷了有衣穿、病了能够医、老了有人养……幸福就是衣食住行安,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当记者贸然地把话筒对准一个居无定所的外来务工人员,问他“幸福吗”,难免会得到“我姓曾”这样的“神一样的答复”。要想获得老百姓发自内心的肯定答复,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扎扎实实地解决好老百姓面临的就业问题、收入问题、教育问题、住房问题、医疗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物价问题以及人居环境、文化、安全等公共服务问题,真正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加舒心,更有尊严,更为幸福。

猜你喜欢

福祉老百姓幸福感
为两岸同胞谋福祉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数字十年·民生福祉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老百姓的话
老百姓的福
建优美生态 谋百姓福祉
要让老百姓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