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两轮并进”
2012-04-29李林
李林
在促进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的过程中,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重庆正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更需要利用现代服务业整合资源,推动制造业实现升级。但目前,重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度还不高,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制造业的外包业务少,直接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庆的制造产业发达,产业竞争力2010年在全国排名第七位,但由于大多数工业企业自我服务的情况比较普遍,运输、仓储、设计等一些可以通过专业化服务企业从事的服务活动长期内部化,致使制造业对服务业拉动不足。二是服务产业集群不发达,能满足高规格需求的服务供给不足,阻碍了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动不够;三是生产性服务企业和先进制造企业缺少公共服务和信息化平台,经济联系松散,无法形成有效的集聚。
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背景下,重庆要深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有三条路径。
制造业“主辅分离”
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需求空间。随着制造业产业链的全球化发展,制造业企业服务外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围绕“6+1”支柱产业体系,重庆应着眼于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几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机制,实行“主辅分离”,推进制造业企业的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提高对服务业的拉力。
制造业企业内部“主辅分离”,可以将五个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外部专业服务。一是企业内部的仓储、运输等物流服务部分;二是企业内部的产品营销业务;三是设计、咨询、策划、广告、工业产品的创意设计;四是专业的配套服务,包括企业内部的售后服务、安装、物业管理、后勤保障;五是科研服务业。
在“主辅分离”后,除了培植新的服务企业,应充分发挥一小时经济圈的金融、信息、总部、咨询、教育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为其提供战略要素支撑,提高以服务为主的软性生产资料的投入程度。强化以客户为导向的售后服务、市场调研、品牌推广等营销服务业向制造业的渗透,提高制造业的服务密集程度,从而提高制造业的盈利能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还应引导和推动制造业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
以徐州为例,其在制造业企业中大范围推行“主辅分离”,将企业生产流程中的原材料采购、仓储物流、贸易营销、专业配套、产品售后等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发展形成新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对分离后新设立的服务业企业,除享受省、市已出台的政策外,还可享受资金补助、税收优惠、缴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多方面扶持,实现了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双向升级。
服务业“聚集发展”
重庆要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而生产性服务业如果聚集发展、组团发展、规模发展,就能取得“一箭三雕”的效果。一是可以方便快捷地满足企业乃至产业集群对生产性服务的多样化、差异化和高端化需求;二是利用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可以搭建制造业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升级深度融合的通道;三是可以更好地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带动作用,更好地增强集群企业的产业关联性和本地根植性。
聚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是由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互补作用强或具有类似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或公共服务平台向特定区域集聚,或由企业或地方政府通过打造区域性的生产性服务业平台而成,如创业服务园等。重庆应根据“6+1”产业规划,重点推进电子信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汽摩工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页岩气装备等能源装备制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等的形成,推动配套服务企业向几大产业带集聚。重点扶持和培养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良性互动的生态群落,打造研发、生产零部件配套销售、维修、测试等为一体的服务产业群。
规模发展专业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这类生产性服务业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市场交易、信息咨询、物流配送、法律财务、会议展览、职业培训、市场监督等专业服务或中介服务。发展专业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的规模发展,能极大节省制造业发展的成本和时间,提升产品附加值。重庆在这一类型的服务业上,与东部地区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以中介服务业为例,本地品牌培育不足,没有一件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只有17件,仅占总数的2%。因此,重庆应立足于区域分工的不同,着力打造金融、物流、信息、商务等一批特色生产性服务业。如渝中区作为全市的金融中心,可通过制定中介服务业财政扶持政策,重点发展信息咨询、金融服务为主的高端中介品牌,形成以解放碑CBD和两路口上清寺为中心的高端中介品牌集聚区;如沙坪坝区,应充分发挥本区高等院校多科研力量强的特点,着力培育科技中介行业,并以微型电子园区为依托,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科技中介入驻,提升科技中介的档次和规模。
大力发展平台服务业。平台服务业主要为产业发展提供平台支撑,对增强其服务对象的产业功能具有战略功能和乘数效应,包括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行业网站等。应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共赢的机制,吸引企业积极参与平台投资与建设,使企业逐渐成为自主创新的投入主体、成果应用主体,促进科技创新平台的市场化发展。重庆应重点打造三大平台,即打造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等公共服务平台,打造融合电子政务网和电子商务网功能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打造服务西部、辐射全国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
制度促进“双向互融”
体制和制度的保障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协同发展的根本保障。要综合运用各种政策资源,清除体制和机制障碍,加快推进制造业结构升级。充分运用产业导向、环保标准、能源调控、财税政策、政府采购等调控手段,为制造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规范政府调控和管理经济方式,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取缔不利于产业融合的制度性壁垒,以制度规范产业融合的行为。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完善经济调控手段,建立健全互动沟通与政策对接机制,鼓励制造业企业与服务业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与资源重组,建立实现跨国家、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的品牌企业集团。
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对内和对外开放力度,利用多种渠道和手段吸引产业要素投向现代服务部门,提高竞争程度,推动产业升级。对于有利于制造业升级、解决就业、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放宽审贷条件、项目融资、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充分调动民间资本进入生产性服务业。
(作者单位:重庆社会科学院城乡统筹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