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弘扬中华文化

2012-04-29左玲

理论月刊 2012年11期
关键词:共通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左玲

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弘扬中华文化相辅相成和互动互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人民群众的观点,与中华文化求真务实及经世致用、变法应时及与时俱化、重民贵民及以民为本等思想传统相融共通。这些共通性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丰厚土壤和内在动力,也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源头活水和实践基础。深入探究二者的共通性、实现路径和相互作用,对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宝贵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华文化;共通性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11-0019-04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时代命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奏响“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号角。实际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互动互进和不可分割。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人民群众的观点与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求真务实及经世致用、变法应时及与时俱化、重民贵民及以“民”为本等思想传统和民族精神相融共通。这些共通性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丰厚土壤和文化根基,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源头活水和实践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中华文化的共通性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和结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在讲求实际、与时俱化和以民为本等思想认识上契合相通。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观点与中华文化讲求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的共通性,是二者结合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而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发展、成熟和完善离不开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哲学。马克思反复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如何改变世界,根本在于实践。马克思提出的“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的观点,其实质就是突出与理论比较下的实践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文化根基。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代表人——孔子,不断告诫弟子讲求实际和注重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孔子在《论语·学而第一》中提出的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和《论语·里仁第四》中强调的“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等观点及其主张的“每事问”和“不耻下问”、荀子否定“生而知之”、韩非反对“前识”而注重“参验”等思想,凸显了中华民族注重实践和从实际出发的优良传统。这些传统经过数千年的潜移默化,已深深融入华夏儿女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求真务实的处世圭臬。

在中国共产党91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经世致用的民族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观点有机结合,并将这一思想简明概括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之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之“橘”成功移植到中华大地。这个产生于西方之“橘”不但没有变种为“枳”。而且还服了中国的水土,结出了优良品种“中国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可以说,务实精神与实践观点的相通性,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基。

(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中华文化追求变革应时的创新精神的共通性,是二者结合和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动力源泉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其最鲜明的理论品格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它要在世界上的不同国家发挥作用,就必须不断根据时代发展的新特点,适应于不同国家的具体国情。恩格斯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在修订《共产党宣言》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坦言:由于“政治形势已经完全改变”,所以一般原理的“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必须随时“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俄国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经验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与各国的具体国情、历史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中华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和强调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易经》提倡的“天地革而四时成”、“易穷则变,变则能通,通则久”、“与日偕行”和《大学》主张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思想观点早已耳熟能详、家喻户晓。《魏书》明确提出了“与时具化”概念。先秦思想变革代表人——李斯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中言:“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彰显出中华文化反对墨守成规、主张推陈出新的思想文化传统。

中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明确指出:历史发展“勿稍怠荒,月异岁新,与时俱进,页页联缀,永续无穷。”随后,他在《今》、《时》、《今与古》和《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等著作中详细论证了与时俱进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追求创新的思想观点在中华大地的融合生长。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的理论观点。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总结中国共产党80周年的历史经验时再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内在地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的不断变化的实践。这一契合相通性。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巨大推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与中华文化宣扬重民贵民思想的共通性,是二者结合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决定力量、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既是在劳动的实践过程中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具有主体性的大多数人,又是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形象指出:每个历史阶段和历史事变中的主要人物,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作为“剧作者”,他可以按自己的意志、能力从事历史活动,影响历史发展进程;而作为“剧中人”,他又只能随历史剧情的发展、安排去扮演某特定角色,直到这幕历史剧结束。可以说,“剧作者”与“剧中人”的比喻是对历史人物和政治领袖历史地位及其作用的生动揭示。

中华文明强调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和马克思主义主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民本思想具有相通性。《尚书》提出的国君要“知稼穑之难,闻小人之劳”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在《论语·尧曰》中提出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和“择可劳而劳之”、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主张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荀子在《荀子·王制》中提出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思想观点早已为老百姓所耳熟能详,并被唐太宗李世民奉为治国箴言。这些主张一脉相承,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强调以民为本的优良传统。近代以来,孙中山主张的“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的思想观点,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以“民”为本思想的重大发展。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始,李大钊就提出:革命的关键是实现“民众的大联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多次肯定地说:“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是人民。”江泽民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胡锦涛明确提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利益和意志的忠实代表,人民群众的观点是建立在中西方民本思想融合生长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91年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结合、发展和创新的历程。只有以民为本,才能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考虑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和精神追求;而人民群众只有成为了历史的主体,才能把掌握的理论武器化作强大的物质力量。追求以民为本,既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的共同追求,更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基础。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弘扬中华文化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共通性,因其中国化和时代化而被赋予了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因其大众化而变得更易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深入探究和全面理解二者的共通性,对我们今天如何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供了新视角。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并使中华优秀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这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路径和方法,也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价值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路径,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与中国历史相结合,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经常深入实际。进行实地考察,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大量文章,给中国革命以正确的指导。在批评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错误时,毛泽东明确提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他们的优良传统我们应当加以总结和继承。并反复强调:“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阐释,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求真务实、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机融合。

(二)坚持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动力

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毛泽东和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要敢于和善于说出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道路,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时代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改革和开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建设和改革理论的时代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91年的历史经验表明:与时俱进既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被一贯主张草故鼎新的中华文化所接受、掌握和应用的结果。当前,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俱进,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前提和途径。今后,我们党必须通过理论创新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时代特色,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进程。

(三)把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

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要“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毛泽东指出:“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抽象的理论转化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具有中国风格、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理论。唯有如此,才能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建起坚强的纽带,不断消除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疏离感,从而使广大民众在心理上真正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如果只是书斋里的学问、变得空洞抽象或者只是少数理论精英的专利,那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会变成空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也无法真正实现。同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必须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这既不是功利主义。也不是庸俗主义,而是基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要求。毛泽东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并认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邓小平提出:“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胡锦涛反复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号召我们党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和利为民所谋。如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能得到满足,那么我们党的宣传工作机制再健全完善、话语体系再鲜活生动、宣传形式再喜闻乐见,也只能流于形式,有时甚至会因逆反心理而适得其反。马克思主义上得了电视、网络和报纸,但进不了群众的内心深处;进得了教材和课堂,但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

当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割裂的整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既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不断被中国广大民众掌握和运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作用,就必须发挥其实践性特点,与中华民族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相结合,“化”成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发扬其与时俱进的品质,适应中华民族的创新传统和中国不断变化的具体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必须坚持其群众路线与民本主义思想的有机结合,让抽象的马克思主义走出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之中,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和传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在讲求实际、与时俱进和以民为本等方面的共融性。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巨大作用。1949年9月,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明确得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如此,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也是如此。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和发展史雄辩地证明: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同时,中华优秀文化也得以传承和弘扬。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彰显中华民族求真务实精神,并使这一精神成为中华民族风貌最鲜明的特点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后,中华民族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发扬。李大钊等早期领导者号召广大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到工厂去、到民间去,深入实际、了解国情。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十分注重调查研究,在《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为全党从中国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新道路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工作方法后来还被毛泽东概括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区别的显著标志。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到党的十六大江泽民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再到党的十七大胡锦涛补充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党的思想路线,不仅深化了我们党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而且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创新的历程,并揭示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凸显中华民族创新精神,并使这一精神成为民族风貌最突出的标志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成立91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率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探索和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并不断实现以理论创新为先导的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等一系列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改造道路和建设道路,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最好注脚,也是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和发展传承。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体现了中华文化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优良传统,并使这一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开拓创新的不竭动力

毛泽东历来强调甘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的观点。民主革命时期,他多次指出:游击战并不是我个人的发明。而是从农民武装“打圈圈”中得到的启示。“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蘑菇战”、“破袭战”和“游击战”等是广大军民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的伟大创造。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既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更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胜利。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同样体现了这一历史结论。邓小平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小岗村实行“大包干”可以说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破冰之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导。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群众的实践精神和首创精神得以突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既是中国民众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过程,又是马克思主义被人民大众掌握和运用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能够发生重大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否则。任何思想理论,“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马克思主义讲求实践性、创新性和群众性的特点与中华文化强调经世致用、与时俱化和民本主义思想具有共通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而中华优秀文化的大力弘扬,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有效推进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渊源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责任编辑 刘宏兰

猜你喜欢

共通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从艺术共通性谈民族声乐唱法对戏曲唱腔的借鉴与运用——以豫剧唱段《谁说女子不如男》为例
论律师会馆与大学在法学教学方法中的共通性*——以Lectio和Disputatio为线索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浅谈科协组织如何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其作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