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自然观及其生态意蕴
2012-04-29刘晓宇郑文范
刘晓宇 郑文范
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恶化,生态危机日趋威胁着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导致科技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社会功能失调,从而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应该用何种思想去指导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就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此背景下,应重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经典著作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研究,以此为我们解决生态危机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人化自然;人工自然;资本逻辑;生态危机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11-0016-03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类存在的无机身体。作为对象性存在的自然,由于人类的过度依赖导致了生态危机的产生并有日趋严重的趋势。对此,如何弱化生态危机对社会发展的束缚、如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对马克思自然观的梳理,在厘清马克思多重自然观的基础上,深层次地解读马克思的人工自然思想。为我们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提供理论支持。
一、作为“人的现实的自然界”的人工自然
在自然演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外在于天然自然的人工自然。其中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人类社会而存在的自然是天然自然,而经过人类实践化的自然称作人工自然。依据人类实践结果的不同,还包括人化自然、产业自然和社会自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多重自然的研究,特别是对人工自然的理论探析,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虽未明确提出何为人工自然。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述过“人化的自然界”,在论述人的感觉的形成及其丰富性时指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把人们周围的“感性世界”看成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把“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称为“人的现实的自然界”、“人类学的自然界”。通过马克思自然观的多重论述,可以将其概括为“人化的自然界”是人通过科学活动所认识的自然界。而“人的现实的自然界”、“人类学的自然界”则是人类在技术、工程劳动过程中。通过技术、工程创造的自然界,微观构成是以对象性存在的认识物及人工物。我国著名技术哲学家陈昌曙先生对人化自然及人工自然分别有过详细阐述,他指出:“把人化自然仅规定为是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感知其信息的那部分自然界”。“把经过人类改造、创建、加工过的自然界叫做人工自然。”陈先生对马克思自然观的认识目的在于通过对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区别来探讨技术哲学的范式问题。他指出:“‘人工自然就是自然改造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技术哲学的逻辑起点。”对于何谓技术。陈先生也是在人工自然与技术的动态关系中来探讨的。他指出:“技术是实现自然界人工化的手段和方法,人工自然的意义也可以说是技术化自然或技术的意义。技术哲学也可以理解为就是关于人工自然的哲学,或首先是关于自然界人工化的哲学。”正是由于技术与工程的不断进步,人工自然的规模也空前壮大。马克思认为,自然界自从有了人类,它的发展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过程,不是与人毫不相干的自在过程,人类正是通过实践参与自然界演化的社会过程,而科学、技术、工程、产业都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实践方式。
在近代工业社会中。人类将天然自然、人化自然、人工自然演变为产业自然与社会自然,从而获得了人工物的普遍性、规模性及盈利性的社会属性,创造了对象性的存在。随着自然界的不断演化,它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属性也将逐渐增加。所以,实践化了的自然是人类劳动实践的结果。更是人类再生产的前提。由于人类的实践方式的不同,自然界的辩证运动也是多样的,包括天然自然、人化自然、人工自然、产业自然、社会自然。由于人类实践过程的不同。自然的演化过程表现为技术,工程与人工自然的动态过程,正是在这一动态的工程中,天然自然向人工自然演化、产业自然向社会自然演化成为可能,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工业是一本打开人本质力量的书。
二、工程技术与人工自然的动态关系
以人工自然是技术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东北学派”学术共同体的学科范式特征。陈昌曙先生在《技术哲学引论》一书中曾指出:“人工自然的特点及其演化过程、人工自然的意义及其带来的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自然改造论和技术哲学的中心内容。”人类通过工程技术的实践,创造了人工化了的自然。而在改造的过程中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与技术的发展过程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依据现象学的还原,我们认为技术对应的是人工自然的创造亦是对技术手段的使用。技术在控制、改造天然自然或人工自然的过程中发挥技术造物的功能。人类在使用技术的这一过程中可以发现技术的最本质特征,即技术是对天然自然、人工自然的控制与改造。“技术是物质、能量、信息的人工化转换。这是技术的功能特征,是技术的最基本的特征。”
马克思曾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而正是在劳动的过程中,技术在物质、能量、信息的人工化转换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并逐渐形成了技术知识、技术操作、技术手段等。但是不能孤立的认为技术知识、技术操作、技术手段等就是技术,而是将技术纳入控制与改造天然与人工自然这一范畴内才能体现出技术最本质的内涵。“技术的原理、技术的手段、技术的工艺、技术的操作,只是组成技术的要素。而不是技术的整体。只有当这些因素组成一个特定的控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时,才可称之为一种技术。”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人工物的实现是人们利用工程技术目的性施加的结果,所以“一项技术乃是人们为了一个特定目的,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形成的原理,利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自然实行控制和改造过程的总和。这种过程不仅是人所创造的,而且又是由人来操作和控制而实现的。”
将工程技术作为一种过程来认识,是因为人们对自然的改造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对自然的改造所形成的不同层次的自然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所在。与此同时,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的,更是在特定的社会中进行的。由于受全球化的影响,资本逻辑范围不断扩大,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不可避免的对自然产生破坏,这主要表现为生态危机日益加剧。因此,在厘清了工程技术与人工自然的动态关系之后,就必须探讨特定的社会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对改造自然所产生的影响。
三、资本逻辑下工程技术的使用
资本逻辑。是指资本自身追求利润最大化和不断扩张的自由本性。在资本逻辑的作用下,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资本的这种逐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资本逻辑的作用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其起作用的范围和领域空前扩大。人类通过技术实践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正是由于资本逻辑的介入从而导致了生态危机的产生。
资本逻辑下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矛盾加剧从而导致生态危机。对于资本,马克思始终强调资本是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马克思对资本的分析不仅限于在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层上去分析,重要的是从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来分析,而作为认识与改造自然的科技也应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去分析。
在与人工自然的动态过程中。科学技术本身体现的是人类认识天然自然和改造天然自然的能力和过程。通过科学发现,人们认识了天然自然并将其转化为人化自然,通过技术发明,人们实现了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目的性的施加。使人工物得以实现。但是在资本逻辑下,科技成为资本逐利及剥削劳动的有力武器。马克思指出:“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在工程技术造物的过程中,人们虽然创造出了对象性的存在,展示了人的本质,但是在创造的过程始终是在特定的社会中完成。而在资本逻辑盛行的社会中,工程技术的使用必然会产生不可预测的后果。
资本逻辑的运行并不是自发的,它必须要找到一个人格化的代表来逐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资本主义制度性质时,不仅提出了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资本人格化这个历史范畴,而且还对资本人格化的实质作了科学的界定。马克思指出:“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获取剩余价值。”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人格化机制与主导生产要素及其是不断变化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特别是产业革命后机器设备等生产工具成为主导生产要素,于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无偿占有工人剩余价值为特征的生产力要素的人格化机制应运而生。
正是在资本逻辑生产方式下。资本家成为了科技的人格化代表,在利用工程技术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资本的增值性要求使资本家不顾生态环境的不可逆及物质的有限性,利用工程技术手段大肆的汲取自然界的物质、能量与信息从而导致生态危机的产生。
马克思在论述社会三大形态时曾提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而立足于资本逻辑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仍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市场经济历史阶段。当然。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也处于资本逻辑的体系中。因此,中国的资本运转,依然体现了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征。表现为跨国企业带进先进技术促进我国生产力进步的同时,在资本逻辑作用下科技的异化功能、不完全转化过程也逐渐显现出来。而作为我国民族企业,仍然在资本逻辑下为了获取最大利益而生产,资本借助科技的改造与创造功能不断增值,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资本逻辑与资本主义制度下运行的资本逻辑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社会主义的法律处罚资本对公有制的非法侵害,限制资本对广大人民利益的剥夺,社会主义道德谴责资本的损人利己行为。科技进步将用来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人民建设美好家园,增进福利服务。”通过对资本逻辑下的生态危机揭示。并不是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摒弃资本。而是要强调在资本逻辑下人们在使用工程技术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让工程技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挥促进生产力进步与创造财富的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下应加强对资本逻辑的消极作用的限制。
四、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生态自然
马克思的自然观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人类自身走出生存困境、摆脱生态危机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生态危机是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亦是自然转化过程中的畸婴,更是人性的危机、精神世界以及生存世界的危机,通过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探讨及对马克思的自然观的梳理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首先,要明确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马克思看来,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这说明人与自然是互为存在的关系。割裂了人与自然界的互为存在,也就割裂了人与自然界的本质同一性,否认了人之为人的存在。因此,人们要摆脱生存危机,就必须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向。像善待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护自然,这样人类才有可能完成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
其次,要树立全面的生产观。生产是人类历史的起点和发源地,也是社会历史的现实内容。但生产是一个多元复合体。社会发展也必然是一个多重生产的综合发展过程。全面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精神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对于人类社会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马克思明确指出:“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这就提出了生产的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两个尺度的问题。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基础上,才能生产自己的社会关系以及人本身的生产,所以协调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对全球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三,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转化天然自然。马克思指出,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毫无办法的,人类通过工程技术创造了人工化了的自然。但是自然规律的存在使得人类也是受动的存在。也就是说人类通过利用工程技术能动地利用和支配自然。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可以脱离自然界的限制。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以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为前提,无论人的改造能力多么地强大,必须受到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制约。如果忽视自然与社会客观规律的存在。就会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不断恶化。因此,对于人类的改造能力也不能过分地夸大,更不能完全消解。必须强调自然、社会的规律性和人改造的目的性、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天然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产业自然向社会自然转化的完全性与可持续性。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本是人类生存的无机身体,更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但在资本逻辑作用下,工程技术的转化与改造问题是引起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的关键所在。通过对马克思多重自然观的梳理为我们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责任编辑 刘宏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