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者,有大学文化之谓也

2012-04-29刘玉霞

考试周刊 2012年12期
关键词:大楼文化建设大师

刘玉霞

摘要: 我国大学要实现超越,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应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培育世界一流大学所必备的多元文化和独立的人文精神,让大学真正成为研究问题、追求真理、关怀社会的学术场所。

关键词: 大学“大楼”“大师”文化建设

一、由大学校门所想到的

有人称:“看到聊城大学的校门,才知道什么叫大。”

聊城大学的校门,一度被誉为“齐鲁第一门”,这个在网络上被称为“高校最大、造价最高、耗资8000万元人民币”建造的富丽堂皇的校门,其造价、规模、档次,都不得不使观者惊叹。这是一座造型庞大绵长、气势恢宏的建筑,大门有28组共56根柱子形成27个门洞,正中的门洞最大,大门洞两边各有13个小门洞,对称分布。校门东西的直线距离长140米,大门洞高度在10米上下,约三层楼的高度,宽度则为8米左右。然而,这座豪华校门内,真的就拥有大师、能造就人才吗?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不比教学质量,却攀比大楼、大门的恢宏。许多高校声称要打造所谓的“世界一流”大学,不顾国情和社会需要盲目扩建,盲目贷款建大楼、修大门,结果负债累累,纷纷成为银行的“债务人”,已经影响到了正常办学,与办学初衷背道而驰,相去甚远。据统计,郑州大学五年来基建投资11个亿,其中贷款9个多亿。四川省银监会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9年8月末,该省4家国有商业银行对省内高等院校发放的各项贷款总额达52亿元,其中基建贷款36.7亿元。另外,湖南省25所高校目前有中长期贷款近百亿元,校均负债高达近4亿元。据有关资料显示,南昌大学校门2000—3000万元,合肥工业大学校门500万元,浙江城市学院北大门800万元,西安文理学院校门为888万元。一连串的数字俨然组成了一个“中国高校大门排行榜”。

其实,许多世界一流的学府并没有所谓的“校门”,至多只能称为“exit”(入口)。恰恰是那些缺乏内涵、底气不足的部分高校却拥有显赫的校门。

世界顶级学府哈佛大学,每年差不多能得到10亿美元的社会捐赠,随便拿出一点点就可以造一个漂亮的大门,但哈佛大学没有这样做。当了20年校长的科南特说:“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质量。”哈佛的校门便是佐证。狭窄幽静的鹅卵石路,灰黑陈旧的红砖垛,古朴简陋的漆黑铁栅栏,周围一排排年代久远、平淡无奇的低矮房屋……这便是哈佛的校门。简洁的拱形线条、不过4米的高度与中国传统门面观形成巨大反差。整个校园无处不散发出一种沉静、安谧的高贵,弥漫着一种文化的气息。而这种格调恰好与大學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相吻合。“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合众国”。哈佛于1636年建校,这扇简朴的校门中走出了无数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其中有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几乎所有的革命先驱;有7位美国总统,40位诺贝尔奖得主和30位普利策奖获得者。哈佛的辉煌不在于建筑的光彩华丽,而体现在一代代师生对精神财富的痴迷与渴求;哈佛的魅力不在于设施的先进与规模的宏大,而在于那纯净温馨的校风与自由活跃的学术探索。

哈佛古朴的校门使我联想起奥地利的和谐生态。如果说哈佛是将校门建筑完美地融入学术文化气息中,那么奥地利的郊野则是将人工房舍与自然景致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两者是殊途同归。同样的简朴、淡雅,前者让学术自由之风劲吹,后者则造就了欧洲中部的天堂。

二、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现状

有人说:中国高等院校盖大楼的速度,是高校发展史上的“世界第一”;大学高楼林立,但是只见大楼不见大师;“天价新校门”是教育精神的舍本逐末。的确,大楼林立的同时,是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缺失。囿于实力不足,底蕴不深,许多高校便只能在人文精神严重缺失、学术氛围日益沉沦的悲哀中大干“表面工程”、造假作秀,完全忽略了在择师和育人上坚持高标准、高质量。这样的校门内,如何能群英荟萃、人才辈出?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缺失不仅严重地动摇了高等教育本应独立的根基,而且削弱了高等学府教书育人的功能。学校的很多硬件基础设施比欧美好,却没有引进著名的教授,做一些尖端的研究。学校管理者如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把资金过度地用于高楼大厦的建设,这无疑与教育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甚至形成一种阻碍。

当前,我国高校最缺的是大师和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团队。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进程中,中国大学亟待走出“重大楼轻大师”误区。早在1931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就提出了一个对中国大学影响深远的理念:“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说的就是,优秀的大学在于它有杰出的教师,而不是有多么豪华的建筑。一所学校好不好,不在于它的外观是否豪华,是否气派,而在于有没有一流的老师。大学看中的应该是大师与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一个学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应该让学生得到持久的精神熏陶,成为不俗的人。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是茅草屋一样的平房教室,可就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出了2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两弹一星元勋。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由四幢首尾相接的三层小楼和不足500平方米的花园组成,格局可谓小矣,但培养了文学巨匠萨特,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等大师。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

三、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大学之“学”在于对高深学问的探索和学术自由。哈佛大学成功之道就在于把握了学术真谛,不断加强学术的地位,掌握并自觉运用学术发展规律经营教育,使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造就了一大批世界杰出人才。大学的学术氛围、文化气息与价值定位往往能敏锐地折射出社会人文的种种要素。当然,充分的物质条件、优秀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大学提供优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哈佛大学在其走上中兴之路后,持续大兴土木,开展基本建设,完成一大批教学大楼、学生宿舍、实验大楼、运动场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建筑,使办学硬件条件能够满足学科专业不断增加、教学和研究功能不断拓宽、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不同的是,在进行物资条件建设的同时,哈佛大学抓紧做好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并切实从制度上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使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迅速得到提高,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哈佛大学不同于一般大学之处就在于,它不是停留于“大楼”和“大师”之间,而是有更深刻的理念。以先进的理念和文化统率大学教育,是哈佛大学的过人之处,也是其后来居上、超越诸多历史更悠久大学的奥秘之所在。

大学者,有大学文化之谓也。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大学的文化、精神赋予大学使命感、历史感、神圣感。大学原本就是文化积淀的产物,没有文化底蕴,大学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一流的大学不仅要有一流的教授和学者,有才华出众的学生和最好的仪器设备,而且必须有自己的个性,大学的个性特色就是大学的文化、大学的精神。尽管大学的定义向来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培育底蕴浓厚、素质优良、潜能巨大的创新型人才。一所追求卓越的大学,如果缺乏卓越的大学文化,永远不可能成为卓越的大学。

如果质量提高是大学的目标所在,制度创新是大学目标实现的法规保障,那么文化建设则是大学质量提高和制度创新不可或缺的基础。对我国现阶段而言,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尤为必要。

我国大学要实现超越,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应当早日走出“大楼”和“大师”之争的误区,在抓紧抓好硬件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培育世界一流大学所必备的大学校园的多元文化和独立的人文精神,让大学真正成为研究问题、追求真理、关怀社会的学术场所。

参考文献:

[1]叶铁桥.聊城大学校门事件调查.中国青年报,2006.11.3.

[2]朱清时.建设一流大学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期刊论文].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3).

[3]宣勇,单玉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建设中高等教育理念的融入.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2,(3).

猜你喜欢

大楼文化建设大师
大师剪我也剪
未来已来8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LCT ONE大楼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向改装大师们致敬
大楼
大师谈翻译永不让步
省电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