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本科(三本)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2012-04-29王平
王平
摘要: 自1999年高等教育实行“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与日俱增,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本文以宿迁学院为例分析新建地方(三本)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三本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关键词: 新建地方(三本)院校就业问题对策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关乎民生的重要的焦点问题。尤其新建地方(三本)院校,由于受到建校历史短、地理位置相对偏、经济欠发达的限制,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参与竞争的就业意识和就业的选择面上都与普通高校毕业生间存在着明显差距。
一、三本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为了深入调查三本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我以宿迁学院为例在搜集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经验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根据整理后的资料,整体上把握了三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三本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有如下特点。
1.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就业。
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会选择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不愿意到经济落后地区甚至下基层。由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81.6%的毕业生希望去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只有9.8%的毕业生愿意去经济欠发达地区,而愿意到县城、农村的比例仅为6.4%、2.2%。尽管现在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但毕业生仍然宁愿到人才济济的大城市就业也不愿意到经济不发达地区就业,因而造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招不到人才、留不住人才的现象。
2.三本院校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存在待遇不公的问题。
三本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公正待遇主要表现为就业歧视、性别歧视。就业歧视指的是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受到的歧视,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甚至具备较好的条件,但是由于来自社会认可度较低的三本院校,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或区别对待,这无形给毕业生的心理造成阴影。性别歧视也是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女生经常遇到的歧视,在调查过程中,有73.8%的女生遭遇性别歧视,有57.2%的男生认为存在性别歧视。
3.文科毕业生较理工科毕业生“就业难”。
在“你所学的专业好找工作吗”这个问题的问卷调查回答中,我将文科与理工科作比较,在105名文科学生中,认为所学专业很好找工作的只有1人,仅占0.95%;认为比较好找的有31人,占29.5%;认为不太好找的有30人,占28.6%。在161名理工科学生中,认为所学专业很好找工作的有9人,占5.6%;认为比较好找的有54人,占33.5%;认为不太好找的有16人,占9.9%。由此看出,文科毕业生较理工科毕业生难找工作,就业压力大。
在面对“就业难”这个现实问题时,大部分学生认为原因主要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与能力。高校,尤其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三本院校,应该反思这个问题,要为大学生们提供尽量多的实践机会与锻炼平台,这样,才不至于让毕业生毕业时觉得在校几年缺乏实际经验,缺乏锻炼机会。
4.对自主创业认识尚浅。
在是否想过自主创业的问题上,超过半数的学生回答“有机会可以试一试”,但在“以后的就业方向”这个问题的回答上,仅有7.1%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可以看出学生目前对于创业的问题只是有想法,受到某些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影响,还不能付诸行动。
5.通过考研、考公、考选调生、考村官来缓解就业压力。
由于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部分学生想通过考研缓解就业难的问题,尤其文科类的学生。理工科学生的就业机会要比文科类多,在宿迁学院,一些文科类系科的考研也成了系科特色,2007—2011年的考研上线、录取率均呈上升趋势。以下是历年来该校的本科毕业生考公、村官、选调生、三项计划、考研数据统计汇总表(见下表)。
宿迁学院历届本科毕业生考公、村官、选调生、三项计划、考研数据统计
从数据可以看出,该校历届本科毕业生考公、考村官、考选调生、考研人数呈递增趋势。
二、三本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社会认可度低。
三本院校由于办学时间较短,社会影响力不够,企业对学校的办学模式不太了解,其培养目标体系如何、教育质量如何、毕业生的质量如何等都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要被社会认可和接纳需要漫长的过程,很多用人单位对三本院校的毕业生仍旧持观望的态度,同等条件下,公办高校毕业生则会优先录用。据不完全统计,有近一半的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这种情况,反映了社会对于三本院校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偏见,这无疑增加了三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
由于三本院校的入校录取分数比公办本科录取分数线稍低,因此三本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不高。三本院校的收费标准决定了三本院校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相对一本、二本及母体高校学生要好得多,大部分学生来自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城市,兴趣广泛、思想活跃,但自控能力不强,学习主动性不够,使得毕业生总体上综合素质不高,进而导致求职过程中会出现就业目标不明确,主动性差,就业观念有待更新,就业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3.就业指导工作相对滞后。
当前就业指导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有:一是就业指导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简单把就业指导理解为找工作、落实具体单位、签就业协议、办理派遣手续等,忽视了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没能发挥就业指导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二是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和形式单一。没有建立正规的就业指导机构,投入不足,没有专业的就业指导人才,没有开设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由于没有专业性指导人才,就业指导内容比较狭窄,只能局限于就业政策、职业特点和求职技巧的简单介绍,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塑造、创造力的培养,缺乏针对学生不同个性特点的指导,缺乏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的学习指导。就业指导的形式仍然局限于专家讲座(学生大部分都是被动地听讲座)、校园招聘会、报告会,等等,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式几乎没有。
三、解决三本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建议
1.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认可度。
由于三本院校建校历史不长,因此社会各界对三本院校的认识和了解需要有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要想尽快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学校就要不断加强与社会的接触和交流。一方面,学校要着力加强学校的品牌建设,加强学校在各级各类媒体上的宣传和报道,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学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努力争取官方、社会的资源。
2.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学好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在短期内是改变不了的,大学毕业生要正确分析就业形势,客观评价自己,适当调整就业心理预期,转变传统观念,积极寻求适合个人发展的空间,改变非大城市、非高薪不去的旧观念,择业时要看得长远一些,注重企业的发展前景,打破一次择业终身就业的错误观念。
三本院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要努力学好基础文化知识,注重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灵敏的应变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态等都是用人单位比较看重的。要提前做好踏入社会的准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找到满意的工作。
3.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要加大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培训,使他们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职业生涯的规划、职业的发展、就业心理、创业指导、自荐和面试技巧等方面了如指掌,通过培训提高就业指导老师队伍的素质,提高就业指导的专业化程度,促进大学生就业。
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要多元化,不能局限于校园招聘会、宣讲会、报告会、专题讲座等。可以对毕业生进行分类指导,这样的指导针对性强、有深度,能找到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根本所在,帮助学生顺利找到适合的工作。也可以奉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交流,在就业指导的方式和内容上多倾听职业界的建议,让更多的政府部门、企业界、科技界、经济界的有识之士走进高校,为毕业生举办讲座,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以他们自身的成长经历、工作经验指导高校毕业生就业,使就业指导的效果更理想。
高校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现已成为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共识,而三本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就业指导工作的滞后等原因忽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这已成为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4.开展创业培训,鼓励自主创业。
高校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一项调查显示,美国表现最优秀的上市公司与高新技术企业老板有86%接受过创业教育。长期以来高校忽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偏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造成了学生眼高手低,缺乏创新能力,缺乏冒险精神和奋斗激情。因此,高校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
高校需要将创业的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丰富创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为学生搭建一个创业实践的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创业过程,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三本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多方面的努力,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才能使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早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理想,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英,王加青,霍德才.新建地方独立院校(三本)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剑南文学,2010,(7).
[2]郭亚红.新时期独立学院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咸宁学院学报,2010,30,(9).
[3]邵华.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现状与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30).
[4]班锦.浅论如何有效加强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J].知识经济,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