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广告发展趋势探讨
2012-04-29陈高雅
陈高雅
【摘要】广告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世界,广告轻松地占有了一席之地。广告有了多样化传播途径,从最初的平面广告到现在流行的户外广告,它的发展必定有着一些显著的优势和特点。但面对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户外广告为保证自己的领先地位,又呈现着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呢?户外广告还将地区性的文化和环境艺术进行了传播,对于地方性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为一个地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地方形象,也被列入了户外广告的一部分。
【关键词】广告;户外广告;发展趋势;城市形象
户外广告的产生发展了独立的传播媒体,它的独自运营减少了其他媒体的牵制,实现了广告信息的最大化和最高化的曝光率。同时,户外广告的发展速度也无法比拟,并远远超过了电视和平面广告媒体。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多种媒体整合的趋势愈加明显并已成功地投入了应用,为此户外广告媒体成为广告世界的新宠。
户外广告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户外广告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萌生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告行业的恢复期和成长期;第二阶段为奠基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新世纪初,这一阶段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刺激了户外广告的整体发展,户外广告的规模、制作水平、传播途径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我国沿海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户外广告更是成为活跃市场的生力军;第三阶段为优化阶段,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户外广告得到了有效整合和提升,特别是在网络化户外数字媒体的推动下,我国户外广告得到了充分发展,突出表现在集中化趋势明显加强,网络化的发展势头迅猛,已经广泛深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颇深。
谈到户外广告我们就要先谈谈什么是广告,因为户外广告只是广告行业的一小部分,理解了什么是广告,对户外广告也就自然理解了。广告,简而言之就是公司、企业或者个人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等各种媒体,将自己的商品或者劳务信息传输给消费者,吸引他们对产品的关注,激发他们对企业产品强烈的购买欲望,促进市场营销,达到双方共赢的目的。户外广告对产品开发商来说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是市场营销中不可或缺的营销手段,而对消费者来说,它更是一种视觉艺术。在现代广告市场中,各种各样的广告五花八门。广告商为了使自己的广告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广告设计方面下了很大工夫。而户外广告又是各种广告类型中最为广泛和常见的一种广告形式。户外广告的定义十分广泛,无论是露天也好,或者室内公共场所也罢,但凡是利用户外设施和空间设置、悬挂、张贴的广告,都可以称为户外广告。与电视、广播媒体、报刊媒体广告不同,户外广告的费用由广告主支付,而整个广告设计的过程,包括广告的创意、设计与制作,依法经政府批准,在公共户外空间发布、向公众持续展示信息的户外构筑物等都由专业的广告公司一手操办,全权负责到底。在户外广告中,常见的几种广告分别是屋顶广告、墙面广告、立体造型广告以及车身广告等。
我国户外广告发展的现状
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由于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要求。有的地方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它的发展相对会比较顺利,传播事业也会比较发达。传播媒体的发展也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经济发达地区拥有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大量的人才,大众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水平也都与时代接轨。相反,经济情况较差的地区传播发展就不尽如人意。也可以说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户外广告媒体是挂钩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户外广告媒体的发展,户外广告媒体可以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户外广告媒体环境不规范。二线、三线市场户外媒体环境较为复杂、运作不规范以及广告位置的重叠、产品同质化和价格的无序竞争等问题普遍存在,造成了这些地区户外媒体整合管理难度大,给广告商户外媒体资源的选择与广告投放带来了较大困难,导致户外广告发展不健全,以至于大家提起户外广告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繁华大街上各式各样的招牌,还有商业区的建筑上贴挂的大小画布,这些户外广告杂乱无序,不仅污染了环境、破坏了城市形象,也影响到我国户外媒体市场的良性发展。
因此,户外媒体要获得客户的认可,必须建立在一个科学监测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如果没有科学的监测评估体系,户外媒体市场就难以走向规范。
我国户外广告的未来发展趋势
完善的法律法规。无规矩不成方圆。就目前来说,户外广告媒体是在原来传播媒体的基础上构建的,但由于它的发展速度及传播形式,国家相关部门还没有较为完善的应对策略,只能任其盲目向前。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和我国法律法规的健全,户外广告的运营必将受到市场机制的规范,审批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才能投放市场,以保证户外广告的健康发展。
户外广告向全国各地全方位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活,而是更多地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现代都市人越来越喜爱旅游和运动等户外活动,人们休闲活动的方式日益增多。户外广告作为户外运动的传播媒介,引领着人们消费生活方式的转变,日益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以其独特的发展视角迅速走向城镇、走向农村。
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道路。社会发展是以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出现了城市。城市的发展也是为人服务的,也就是说社会发展一切是以人为本的。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也是现代社会先进科技、生产力的代表。现代的城市建设不管是在硬件还是在软件上已经健全,为大众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便利。随着社会的再发展,城市建设从基础的环境设施发展成为人性化的城市建设,争取为大众提供更多的便利。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所以,城市建设不仅要体现现代科技的发展,还要注重人本理念,创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满足城市居民生活、心理的需求,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户外广告是一种信息的传播,它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地区生活的模板,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人类的行为、心理和思想的描述,所以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是不能忽视的。同时户外广告也是城市环境的一部分,要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相一致,也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这样在投放市场后才能与城市的整体环境融合在一起。
另外,户外广告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不管是在设计中还是在投放中,都要把人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这样,户外广告的经济利益就会逐渐淡化或者表达委婉,树立更好的形象,这样一来,户外广告的设计可以体现更多在经济背后的个人价值、社会理想以及非物质的精神追求,提升大众的整体观念,包括审美品位、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社会伦理。户外广告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充分展现了设计者的灵魂和艺术性,用真实的行动、艺术的手法向大众展现了户外广告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大众的观念。此类广告体现出了人人平等的原则,将大众放在同等的关注地位,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他们的日常生活,将广告商品渗入其中,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户外广告不仅有着一定的宣传作用,还引导大众迈向了社会发展的又一个空间。户外广告要体现对普通人的精神、行为及生活、生命安全的关注,重视人的需要,体现对人性的关怀,在户外广告设计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户外广告的成熟化趋势。户外广告是经济社会的产物,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在经过了时间的冲刷和人为改变之后,整体趋势也将慢慢成熟,逐渐适应时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对于我国来说,户外广告还处于发展时期,但未来也将慢慢成熟,促进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所以,户外广告发展的准备工作要完善。
一是科学化的管理。户外广告的运营与经济的发展目的是一致的,但是与行业相比,凸显了更多的管理化任务,使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分歧较为明显。要想保证户外广告的健康发展,必须依赖于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给客户提供高效的服务。从根本上规范户外广告管理,使其与城市的规划相一致,经济相互补充,以保证大众的完整利益。还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汲取其精华,提升户外广告观念,加强国家政府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二是发掘受众。户外广告的接受群体是城市中的受众,只有发展了受众,户外广告才有可能成功。但是有效的受众轻而易举地就得到了,它可以是现实的受众,还可以是潜在待发掘的受众。户外广告的最初投放,多多少少会获得一些受众。那是因为他们对于广告产品或者其他信息有着明显的需求,此类受众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关注或者具体的实践。但这并不意味着户外广告的完全成功,它可能还存在着潜在的受众群体。虽然他们对于广告所宣传的信息并不热衷,但是在潜意识中还存在需求的心理,只有在某种刺激或者引导下才会被发掘,所以这就需要户外广告具备强烈的决定冲击力,唯有如此,才能发掘潜在的受众群体,并将这些潜在受众慢慢转化为现实受众,使户外广告更加符合不断进步的社会需求,满足广告经营者和受众的个性化需要,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促进户外广告的健康发展,引领广告时尚。
三是实行有效更新。户外广告由自身设置程序的特点决定了易出现两大问题:一是广告资源闲置,广告牌闲置率约在30%以上;二是广告投放周期过长(通常都在一年左右),缺少灵活性。针对这种特点,广告主可以采取“分时投放”等模式对户外广告进行有效的投放,以降低成本,同时可以满足城市形象建设和人们接受心理更新的需要。
创新意识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在改变,新颖的广告将不断迎合人们的需求。广告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是意念的表达,户外广告有着大区域、大面积影响消费人群的能力。司空见惯的东西,人们往往熟视无睹,所以要充分发挥户外广告的传播效果,就必须借助科技手段不断进行创新。创新可以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商品类型,令人好奇向往。科技及创新能够适时革新户外媒体的表现形态,不断对旧有媒体作趣味性局部改变或功能附加,以吸引挑剔的目光,达成受众内心的参与积极性,强化品牌的渗透力。
参考文献:
[1]张金花.户外广告与城市形象建设[J].陕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6).
[2]杨裕富.设计的文化基础[M].台北:亚太出版社,1998.
[3]展宝贞,战秉聚.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J].理论学习,2003(5).
[4]孙志刚.城市功能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5]明博.21世纪建筑设计的思考[J].浙江建筑,2005(9).
[6]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膝守尧,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