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网络媒体舆论监督职能的基本思路
2012-04-29朱文静岑志勇
朱文静 岑志勇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和民众对新闻舆论监督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使全媒体时代的媒体传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在舆论监督方面,现场采访、新闻发布、事后反馈等环节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困难,这使媒体的舆论监督地位体现不足,作用发挥不够,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不理想。面对新的形势,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这就要求广大媒体从业人员在抓好传统媒体传播的同时,要结合当前实际,强化和充分发挥新兴的网络媒体的作用,把网络建设成为舆论监督工作的重要阵地。
本文从网络舆论监督的技术优势、社会基础等入手,分析了当前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制度建设滞后、落实工作阻力较多、网络匿名信息的真实性影响了舆论监督的可信度等问题,提出了优化完善网络舆论监督制度、深化网络舆论监督的真实性准确性、做好网络舆论监督的信息反馈、寻求多方支持与合作的基本思路。
网络媒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阵地
网络传播具有鲜明的技术优势。一是快捷优势。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速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也就是说,在快捷方面,目前所有的传媒根本没有办法与网络的传播速度相提并论。二是功能优势。传统媒体主要借助文字、图像、音乐等平台,对社会和公众施加影响。而网络在这些方面运用了Flash、视频、音频等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丰富和拓展了内容形式、格调和观赏性,也增加了传播的实际效果。三是互动优势。传统媒体在传播方面互动的可操作性、参与性都存在不少的问题,更多的是直达式传播,鲜有互动。网络传播则不同,想参与的社会成员可以随时以匿名的方式发表个人意见,畅所欲言地与节目主办方直接互动,真正具有了平等、自由、和谐的文明社会的特点。四是成本优势。网络传播突破了传统的印刷、推销等需要大量实物性消耗的方式,节约了纸张、人工等一系列费用,大大降低了传播成本。
网络传播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7月15日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如果按照我国14亿人口计算,网民所占的比重达到30%多,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特别是手机报已成为网民热心追求的时尚,目前已达到2.77亿人,占到我国14亿人口的19.79%。从参与的成分看,有高级干部,也有普通干部;有高级知识分子,也有中小知识分子;有工人、农民,也有解放军官兵;有中老年人,也有年轻人。特别是由于网络使用具有简单、易操作的特点,因此吸引了大量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社会民众参与,使网络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广泛性。
网络传播具有广泛的商业基础。商业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网络的功能使其触角在商业领域展示出独特的力量,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网店异军突起,突破传统的市场销售模式,使网络成为一种新型的市场商业运作典范。也正是由于网络这种市场销售模式的强大力量,出现了用户和业务的双高增长。据统计,截至2010年6月底,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用户规模分别达到1.42亿、1.28亿、1.22亿,规模增幅分别为31.4%、36.2%和29.9%,其使用率分别为33.8%、30.5%和29.1%,这显示了网络的巨大商业发展潜力,也给网络的商业活动舆论监督打下了基础。
网络媒体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制度建设滞后。舆论监督需要制度的刚性支撑。相对于党纪、国法等司法监督手段和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舆论监督来说,网络舆论监督是一种新兴的监督方式。由于对网络认识的定位、方法和过程存在不同的意见,对网络舆论监督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看法。再加上一些部门和个别领导认为,舆论监督就是曝光和批评,网络传播又快,如果开展网络舆论监督很容易给社会“抹黑”,影响正面形象,带来负面效果。因此,对于网络舆论监督制度从谋划、调研、出台政策等方面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当出现焦点问题后,网络舆论不监督不行,监督又找不到合理合法的政策依据,使网络舆论监督有的时候处于一种很尴尬的两难境地。
落实工作阻力较多。网络舆论监督的目的是通过“曝光”、“反映”社会和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促进事件得到解决,管理得到完善,水平得到提升。但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网络舆论监督工作开展起来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了解真相难。出现问题后,一些单位和部门就搞“三不主义”,即不接受新闻媒体采访、不回应事件问题、不理睬舆论监督。有的还与新闻单位玩起了“躲猫猫”游戏,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办法掩盖问题真相,把本来很清晰的问题搞得云山雾罩。二是落实问题难。有些事件虽然通过网络实施了舆论监督,但出现问题的部门和单位抱着一种侥幸心理,采取“拖延战术”、“迂回战略”,用政策依据、情况复杂、需要过程等理由造成问题的解决遥遥无期,降低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果。
网络信息可信度较低。网络属于“直通道”的传播方式,反映到舆论监督方面,则是一种匿名式的发帖、跟帖和转帖,这种隐蔽性的信息传播的确解决了当前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舆论监督中存在的反映难、采访难、发稿难等现实问题,但也从客观上造成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转帖内容断章取义、发布消息不够精确等现象。还有一些人员或为了追求网络轰动效应,或为了宣泄对一些人物和事件的不满,或为了某种个人目的,通过网络匿名方式恶意传播虚假信息,加大了查处问题的成本,降低了舆论监督效果,也给网络媒体带来了一定的社会负面影响。
提升网络舆论监督职能的基本思路
优化完善网络舆论监督制度。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网络作为新兴媒体,更应当在新闻舆论监督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必须得到制度的支撑。因此,必须加深对网络传播的重视和研究,正确看待发展与监督的辩证关系,把“网络媒体曝光、舆论监督跟进、管理部门查处”的思路、流程用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直通车”的作用,使网络舆论监督政策上有依据、操作上有流程、管理上有标准,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一起,构架起一套新型的社会主义舆论监督体系。
深化网络舆论监督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真实是一切社会事务管理的基本前提,也是新闻传播工作的生命力。而舆论监督本身又是一把双刃剑,准确的舆论监督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改进工作方法、促进社会进步。一是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为抓手,以社会难点、焦点和热点问题为突破口,敢于讲真话、讲实话,用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开展舆论监督。二是网络舆论监督要把握好原则和分寸,对每一起网络舆论监督都要做到事件清晰、问题准确,力求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虚假信息对社会与公众造成的负面影响。
做好网络舆论监督的信息反馈。舆论监督的目的并不是对一些事件和人员曝曝光、揭揭短就算完事,而是通过媒体监督的特殊方式向被曝光、揭短的单位和人员提出问题所在,引起他们的重视,解决好矛盾,化解不和谐因素。因此,网络舆论监督对所监督的单位和人员要进行及时的跟踪,不能搞“半截子工程”,一定要给社会和民众一个有因有果、有头有尾的完整报道,把网络舆论监督的权威力、公信力树立起来。
要取得社会的理解、支持与合作。网络舆论监督只是通过社会舆论影响对被监督对象施压,并不构成对被监督对象的硬性约束。因此,网络舆论监督必须取得社会的理解、支持与合作才能收到效果。一是加强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合作,克服“文人相轻”的弊病,不断扩大影响力。二是取得专业部门的理解、支持与合作,如涉及人口或计生问题的,寻求计生部门的帮助;涉及交通事故的,寻求公安部门的出面调解;涉及贪污腐败的,寻求检察部门的查处。三是取得被监督单位和部门的理解、支持与合作。因为问题出自被监督的单位和部门,解铃还须系铃人,也只有得到被监督单位和部门的支持,曝光的问题才会最终得到真正的落实和解决,网络舆论监督的力量和效果才能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吕蒙.网络舆论监督热背后的冷思考[J].记者摇篮,2011(3).
[2]徐涛.关于媒体引导网上舆论的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1(11上).
(作者单位:河南油田分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编校:董方晓